徐卫 发表于 2013-1-26 21:37

《奉化日报》 黄埔教官徐德林:半世沉浮 大爱无私

本帖最后由 徐卫 于 2013-1-26 21:40 编辑




  成立于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的黄埔军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多出于此。黄埔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明年就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了,那些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黄埔老兵,理应得到我们的尊敬与铭记。岁月无情,风烛残年的黄埔老兵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07年,奉化尚有11位黄埔老兵,因年事已高,其中5位离我们而去,目前仅剩6人。寻访黄埔老兵工作刻不容缓。 连日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别去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黄埔老兵曾经的骄傲与现今的生活状况。今起本报在周末版陆续刊登“寻访黄埔老兵”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在此,也向为采访提供帮助的市民宗局领导致谢。  老兵档案:  徐德林,1921年出生,溪口镇康岭村人,毕业于奉化中学。1941年,考入黄埔军校,为成都本校18期第一总队步兵第五队学员,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投诚参加解放军,仍在军校任教,转战东北战场。1951年,在教学课上因骑马受伤,伤愈后转业回乡,在当时的怀潭小学任教。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78年落实政策,在亭下湖中学任美术教师。1981年退休,次年改为离休。2008年5月,88岁高龄的他光荣加入中国我党。  2012年的最后一天,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来到爱伊美医院住院部,采访徐德林老人。  推开2楼西边的一间病房,92岁高龄的徐德林正襟危坐在床上,等候着记者的到来。老人双目炯炯有神,说话口齿清晰,只是多种老年慢性病困扰着他,动作和思维不如从前。  整个上午,在老人絮絮叨叨的奉化方言里,一个黄埔老兵的人生沉浮缓缓展开……  一腔热血:他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烽火遍布全国,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投身军营抗日报国。当时的徐德林,正就读于奉化中学。  “我们家是开药铺的,家境不错,父母原本希望我能继承家业。可没有国,哪来家?毕业前一周,我从报纸上看到黄埔军校在金华招生,非常激动,马上和几个同学一起报了名。”徐德林回忆。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投身革命的征程艰险重重:当时的黄埔军校已经移址四川成都,由于大半河山沦落敌手,交通线也大都被日军切断,从金华前往成都,很多时候都需要步行,甚至绕行山中,沿途不时还得防备敌机轰炸。“每天几十里路,脚上磨起了血泡,从小到大,都没吃过这种苦……晚上睡觉,枕头下面藏着一把尖刀,万一遇上敌人就跟他们拼命。”徐德林告诉记者,途中有几位同学不幸遇难。  几个月的风餐露宿、九死一生,行程数千公里,终于抵达四川成都,进入黄埔军校,徐德林被编入18期第一总队步兵第五队。在这里,徐德林将自己对日寇的满腔怒火化作了学习的动力,操练、射击、野战、战术训练……他无不拼尽全力。毕业后,他被安排留校任教。  “在军校当教官,不能到前线杀敌,您有没有遗憾?”记者问。  “要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当初报考黄埔军校,就是为了上阵杀敌。可后来再一想,抗日前线最缺乏的就是基层指挥官,有一个好的指挥官,部队才能打胜仗。如果我把学员教好了,到时候他们上抗日前线杀敌,我一样‘过瘾’!”徐德林说。  70多年过去了,尽管很多细节老人都难以想起,但那段历史,徐德林刻骨铭心。  无私奉献: 他30年义务教人书画京剧,每月7000多元工资常常入不敷出  正聊得起劲,照顾徐老的阿姨忍不住插了句话:“徐老师这人呀,对谁都好,就是对自己太不好。”她说,老人每次坐三轮车,总要多付点钱,说人家干体力活很辛苦;到菜场买菜,他总是不要找零,说人家起早贪黑做点生意不容易;住了院也闲不住,收了一堆学生,不但没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饭菜……老人对自己很“抠门”,不舍得吃好菜,不舍得穿好衣,就连最喜欢喝的蜂蜜也不舍得买。  “没钱买啊,我还欠着债呢。”徐德林补充道。  “您是离休干部,每个月工资有7000多元,怎么还欠债?”记者很是诧异。  “你不信啊,那我给你算算账吧。你看,学生写字、画画需要笔墨、纸砚、颜料,达到一定标准要发奖金,作品多了要给他们装裱,再好一点的要办展览,路远的、家里困难的都要提供路费和生活补贴,平常还给他们准备饭菜……总之,这些钱都是要用在有用的地方。”徐德林说,蜂蜜太贵了,要是每天吃,得花不少钱,自己心疼。  在徐德林心里,书画、京剧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1982年,徐德林离休后回到家,很快就办起了免费书画京剧培训班。一开始,参加培训的只是附近村庄的孩子,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省内有来自宁波、金华、绍兴、杭州、台州、舟山等地的,省外则有来自北京、黑龙江、山东、四川、广东、贵州、安徽、江西等地的。粗略统计,30年来,接受培训的学生已达上千人。 说到自己的学生,徐德林脸上满是骄傲。他顺手从床边翻出一叠学生寄来的照片和信件,塞到记者手中。其中一封,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康同学写的:“我在法国、日本进行学习交流时,曾几次泼墨挥毫,都让外国人赞叹不已,实现了您要在国外展示中华瑰宝的心愿。谢谢您的辛勤教诲,我的徐老师!”  乐观豁达: 他历经磨难,却始终笑对人生,更在88岁高龄光荣入党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黄埔老兵历经坎坷,徐德林也不例外。1958年,徐德林被划成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妻子也因不堪忍受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从此杳无音讯。接踵而来的打击让徐德林悲痛不已,但尽管这样,他始终坚信会有拨开云雾见晴天的那一日!  1978年纠错后,接受劳动改造21年的徐德林,重返自己心爱的教育岗位。1981年退休,次年又改为离休。“总的说来,我还是很幸运的,享受着离休干部的待遇,还有那么多孙子孙女辈的学生,我不孤单。”徐德林对过去的苦难只字不提,他认为自己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党和人民的关心,为此,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加入中国我党。  2005年5月,徐德林向班溪社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8年5月13日,88岁高龄的他被吸收为正式党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从电视上得知消息的徐德林非常关注灾区情况,并于5月14日,即他入党的第二天,拿出500元钱托人转交给市红十字会,说这是他的一笔特殊党费。徐德林也成了我市抗震救灾捐款第一人。之后,他又捐了300元。  “这些年,全国都在开展‘关爱老兵’行动,我们这些黄埔老兵也是其中之一,我特别欣慰听到别人称我‘抗战老兵’。”徐德林自豪地指着墙上的一幅字让记者看,那是一个月前关爱老兵组织送给他的礼物,上面写着“抗日英雄”四个大字。  记者见老人打点滴的左脚裸露在外,顺手拿起旁边藤椅上的一块粉色毛巾准备盖上去,却被老人的徒弟小瞿阻止了:“这是我师父的心爱之物,他自己舍不得用,也轻易不让人碰。”  仔细一看,原来毛巾上面绣着两排红字:庆祝抗战胜利67周年——抗日英雄留念。


来源: 奉化日报  作者: 李婷婷  编辑: 陈国湧 更多 0



徐玉杰 发表于 2013-1-26 22:15

{:6_167:}宗亲发贴辛苦了,谢谢分享!
徐氏宗亲网 不走平凡路

徐晓夫 发表于 2013-1-27 19:12

{:6_134:}向黄埔老兵敬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奉化日报》 黄埔教官徐德林:半世沉浮 大爱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