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2-6-8 09:55

专家眼中的徐志摩



  本报记者 逄春阶

  济南是徐志摩遇难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不幸遇难,殉难地即在济南市长清区开山北端一处叫北大山的东坡,也就是今天的开山。2006年3月,开山设立徐志摩纪念公园。徐志摩诗歌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具有特殊意义。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者沉浸在徐志摩的世界中。徐志摩的长孙徐善曾说:“了解到了更多祖父的故事。”

  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先生说,徐志摩给中国诗坛带来了什么?一是对新诗自由精神的呼唤,二是对新诗美学境界的拓展。胡适评论徐志摩的三个词是“爱、自由和美”,我认为这是对徐志摩非常准确的评价,徐志摩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个道理并不高深,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个人实现他可能的色香。”我觉得这段话非常重要,是对徐志摩信仰和精神的阐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每个人都要像花一样实现自我,但是受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限制,又很难实现自我,于是就会发出对自由的呼唤,希望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天性得以发挥,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实现,这应当说是徐志摩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山东大学教授吴开晋说,徐志摩是真正的诗人,为爱而生,为诗而生。诗人就是这样,就像痴鸟一样,唱得流出血来,还要继续歌唱。是诗鸟。现在青年诗人崇尚随意文化、任性文化,爱怎么写怎么写,他们可以探索,但是徐志摩追求的真善美的精神是不能丢弃的。

  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在发言中说,志摩作品往前数一百年与往后数一百年,是满汉全席式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界的“领衔的大菜”,让我们世代享受。

  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孙枢先生发表了《天下何处觅金柳》的演讲,他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谈起,对“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他说,最近两年的秋天,我在颐和园,看到了可以称为金柳的景色,是在朝阳,而不是夕阳中。我看到的金柳和徐志摩先生的金柳有没有不同?为了解读徐志摩诗歌的意境,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就是柳树在生长周期当中,色调是不是有多重的变化,阳光是不是加重这种色调,另一个,英国剑桥的柳树同中国的柳树有没有区别?垂柳,原籍在中国的北方,十七世纪末期才进入欧洲,以后叫做北京柳,但北京柳到欧洲以后不能适应,因为欧洲潮湿,200年后,北京柳跟德国当地的柳树杂交成功得到了耐潮湿的金柳,随后在全欧洲都有了金柳。欧洲的柳树是浅绿、黄绿色,叶子很光滑。北京的柳树,一开始也是黄绿色的,但是时间非常短,大概一周到十天左右,就变成绿色的。古人咏柳的一些诗中,白居易注意到了金柳。比如,他在诗中写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如丝。”

  韩石山先生听完孙枢院士的演讲,对记者说,你看,孙先生是搞地质的专家,竟然对徐志摩诗歌研究得这么透,我们注意金柳顶多是夕阳照到柳树,改变了柳树的颜色。而孙院士却不是这样的,他观察、研究都是那么的细致。 (来源:大众日报)

徐晓夫 发表于 2012-6-8 12:53

{:6_134:}能在人民心中立起丰碑,那他就是一个伟人。

徐玉杰 发表于 2012-6-8 14:44

{:6_167:}什么专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眼中的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