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是谁制造了“获奖狂人”?
本帖最后由 徐卫 于 2012-5-20 20:03 编辑广东肇庆一名五旬教师杜伟新17年间倾尽家财,获买“共和国之星”等各种证书200多个。家人称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状了,并呼吁有关部门查处骗人评奖。(5月17日《广州日报》)
杜伟新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我们在慨叹他成为“获奖狂人”的同时,也要追问这些奖项泛滥的真正原因,为何不少人明知其含金量极低甚至就是一本假证书、一尊假奖杯,一个假称号,却趋之若鹜地投其怀抱?
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各参与方皆大欢喜和各取所需的心态。举办方把它当作敛财的工具,发财的捷径。而获取者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或借以证明自己的“成就”,或聊以自慰、满足虚荣心。再加上,获奖对于个人评定职称、申报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花费一些钱买回一些奖,就能为单位赢得“印象分”,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增添“资本”,诱惑性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荣誉一旦成为商品,到了可以任意买卖的地步,其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问题教育专家孙云晓曾作出这样的评述:“孩子的荣誉感是很强的,但要培养他们通过老老实实的努力得来。荣誉一旦与钱权相结合,就会后患无穷。”可谓一语中的。假如某一天,我们的孩子看透了这些证书的真正份量,认识到荣誉是可以用钱来买,不知道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更不知道这种伤害会延续到几时。
当然,单纯指责这些名不符实的“获奖证书”、“荣誉称号”,以及某些单位和个人的跟风获利心态,并不能触及事件的根本。在此类事件的背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要想让“获奖狂人”的悲剧不再重演,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在准入、评估、监督、审计等关键环节建立起具体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彻底整治有名无实的评奖。相信一旦无人喝彩,没了市场,这些变味的“获奖证书”、“荣誉称号”也就会自动消失。
{:6_167:}望子成龙的家长 金钱的诱惑,骗子的行当,只是这样的获奖者,不要把自己当一根葱就好! {:6_134:}真正获益者,是组织发奖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