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县徐晶晶的“秸秆扎刻”
在永清刘街乡一户农家院里,一大早,徐晶晶安排好父亲徐艳丰和一家人的早餐,就开始紧张准备秸杆、刀具,为长明灯楼做最后的工序。
“我现在除去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做扎刻,因为它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对于既要作扎刻又要照顾父亲的晶晶来说,她已习惯了这样每天忙碌的生活。
说起徐晶晶的父亲徐艳丰,本报读者应该不会陌生。4月11日,记者在徐艳丰家采访了他和他的女儿。
精雕细琢的黄鹤楼,富有历史古韵的故宫角楼,精美绝伦的走马宫灯……尽管有些早期作品已经褪去了淡淡的金黄色,呈现出了历史的斑驳,但却更加充满了浓郁的历史韵味与深刻的时间记忆。
“这件天安门是2001年做的,也是至今我最满意的作品,因为天安门代表北京,代表中国……”向我讲述这些的就是徐艳丰,深居在永清县刘街乡一个普普通通农村里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秸秆扎刻艺术的传承人。
徐艳丰一生致力于秸秆扎刻,作品精美,巧夺天工。2002年,徐艳丰不幸患上尿毒症,之后进行过两次换肾手术,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徐大师开始担忧扎刻技艺会不会从此后继无人。
徐晶晶与弟弟徐健为了不让父亲扎刻技艺失传,便开始传承父亲的手艺,努力学习扎刻。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喜欢,做起来枯燥乏味,只觉得这只是父亲的一个爱好罢了。”晶晶说自己原本学习化工专业,2004年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才开始学做扎刻。晶晶很健谈,谈到对扎刻最开始的认识晶晶如是说。
“我的第一件扎刻作品是知春亭,虽然不是很满意,但着实感到了欣慰。”晶晶说这是她第一次对扎刻认识有了转变。晶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当问到她做到现在为止哪件作品最满意时,她说还没有自己最满意的,因为总想做到最好,但做出来后总觉得还可以做的再好一点。
“扎刻看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很复杂,边角越多越复杂,一件大一点的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现在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我和弟弟都是以做小件作品为主,这样就可以多卖钱维持父亲的治疗开销。”曾经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毕业后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但现在晶晶觉得能够靠秸秆扎刻手艺赚钱给父亲治病是一件令她特别开心的事。
“好多企业家、个人收藏爱好者和外国朋友都特别喜欢我们的秸秆扎刻作品,有的不远千里来家里参观,有的还拿着中国古建筑的照片要求定做,我觉得特别高兴,因为我希望把秸秆扎刻这门独特的艺术传承下去,让它成为展示永清、展示廊坊、展示中国的文化品牌,让人们一提到扎刻就会想到永清。”晶晶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永清县非遗保护工作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该县高度重视秸秆扎刻等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0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集刊登的关于秸秆扎刻的调查报告,使秸秆扎刻艺术保护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同年介绍徐艳丰和秸秆扎刻艺术的书籍《高粱秆的宫殿》出版发行。目前,该县每年用于秸秆扎刻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达十多万元。为了使秸秆扎刻艺术等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该县还在青少年中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在宣传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秸秆扎刻,喜欢秸秆扎刻,让秸秆扎刻艺术能不断发扬光大!”有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再看着自己一双儿女扎刻的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作品,徐艳丰大师看到了秸秆扎刻艺术的美好前景。(张玉宇)来源廊坊市文明办)
{:6_134:}传承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 {:6_167:}能工巧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