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2-4-7 08:52

一代大家徐志摩生活经历初探


一代大家徐志摩生活经历初探
  徐志摩生于1897年,逝世于1931年。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徐志摩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学颇有见解。更有甚者,他丰富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诗人的潜质,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翻译作家做了很好的铺垫。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1897年 1月 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富商,在当地享誉甚高。徐志摩家非常富有,他又在家排行老大,所以备受整个家族的关爱,他的母亲和祖母尤其对他宠爱有加。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他后来的个人性格。徐志摩的父亲也对徐志摩的教育非常重视。徐志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在他4 岁时,家人就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11岁时,他进入开智学堂———海宁县第一家洋式学堂。1910年,徐志摩进入杭州最好的中学学习,并于1915年顺利毕业。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是他的老师。在杭州念书的几年间,他积极从事创作,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离开杭州后,他来到了北京大学继续深造,但到北京不到三个月,他父母催他回去与张幼仪结婚。徐志摩并不爱张幼仪,但为了顺从父母,他同意了这桩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他后来不幸的婚姻埋下了隐患。完婚后,徐志摩来到了上海浸会大学。还没从浸会大学毕业,徐志摩就去了天津大学学习法律、法语、日语和政治。1918年拜师梁启超,这对他的个人生活和文学生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学校的求学经历一方面奠定了徐志摩坚实的国学基础,另一方面,一些新的观念开始在徐志摩脑海里萌芽。此外良好的教育背景,快乐的童年,家乡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都深深影响着徐志摩的个人品性。
  1918年,徐志摩接受了恩师梁启超的意见,启程去美留学,首先在克拉克大学主修历史,辅修社会学和经济学,希望能像美国的汉密尔顿一样拯救自己的家乡。毕业后他又去了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徐志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作品,被他的思想深深吸引。因此徐志摩决定放弃他的医学学位离开美国,去英国追随罗素。不幸的是,当徐志摩赶到剑桥大学时,罗素已离开。在此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和他的女儿林徽因。由林长民介绍,徐志摩又结识了美国著名女诗人迪金森。在迪金森的帮助下,徐志摩以一名特殊学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开始了他的翻译和文学生涯,剑桥大学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深深的影响这这位伟大的诗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他的兴趣由政治转向文学,雪莱也就代替汉密尔顿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剑桥大学在徐志摩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开阔了徐志摩的眼界,使他崇尚自由和美。在剑桥期间,他爱上了林徽因。爱情激发了他的诗情,于是他开始创作和翻译诗歌。在剑桥学习和其后来的国外游历期间,徐志摩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徐志摩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中西文化。从小时候起就受家乡优美的自然山水的滋润。在其幼小心灵中早已埋下了诗歌的种子。他曾在诗歌中写到“爱在天弯野地自由自在玩耍,爱在灿烂天光里望着云痴痴地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幻想。后来远游他国,徐志摩又沉醉于宁静的康桥,剑桥翡冷翠的澄蓝的天空、温驯的微风,日木翡翠样的群岛,印度春息般的深秋。在国内,游览名山大川更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足迹踏遍天目山、西子湖、北戴河等风景名胜。徐志摩成了自然的赤子,诗人的潜质在与自然的融合中慢慢形成。这种潜质又外化成徐志摩的诗有一种纯净的自然美,但并非纯粹在描写自然,他是在寻找一种人与自然相通的东西——人的性灵。他相信大自然能给你“灵性的迷醉”“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而骑上自行车“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
  (《一代大家徐志摩生活经历初探》,金博雅)

徐晓夫 发表于 2012-4-7 15:11

{:6_134:}生活经历越复杂,他的人生就越精彩。

徐玉杰 发表于 2012-4-7 19:57

{:6_167:}或者: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徐氏宗亲网分享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代大家徐志摩生活经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