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八百徐氏后人大连庄河祭祖
●时间:昨日9时许●地点:庄河荷花山镇同巨村 270年前柞蚕工匠徐大宦从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坐船漂洋过海,在辽东半岛开枝散叶,如今,徐氏家族已繁衍到第11代人,家族虽无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但恪守祖制遵循旧礼。昨日清明节,在大连庄河荷花山镇同巨村,徐氏家族老麻子店一支近八百后人,举行祭祖仪式纪念先祖。小山村上演大场面
清晨4点,荷花山镇芙蓉村里,徐平昌早早起床生火,忙着安排一天行程。早在春节前后,同族人就在张罗着祭祖的事宜,想着一会儿的大场面,徐平昌略有些激动。“今天是老徐家的大日子,东北三省的徐氏后代都会赶来祭拜先祖。 ”徐平昌是徐氏家族第九代后人,这也许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
距离徐平昌家十几公里远的同巨村,是先祖在辽东半岛落脚的地方,小村子一大早就人流不断,前来参加祭祖活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硕大的拱门引着人流向现场会集。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丹东、鞍山、本溪,以及大连各地的徐氏后人齐聚同巨村,十里八村都为之震动。
9时许,祭祖活动开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近800名徐氏后人和家属驻足在祖先墓群前,德长者和族中名人宣读祭拜词,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人群黑压压一片,三拜九叩,焚香燃纸。
祭祖仪式结束后,在村小学操场里,摆开75桌宴席,全族老少免费食用,席间,穿插着各种民间曲艺,不少族人也登台献唱,整个场面热烈而井然。直至13时许,祭祖活动才完全结束。
5年寻根全族呼应
在同巨村里向阳的山腰上,徐氏先人长眠于此已达200多年,至今墓地碑文仍保存完好,这个家族200年来在辽东半岛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如今已经传至第11代人,本族人遍及东北三省各地。
“我们这一支在族里叫‘老麻子店’,根据现在的统计,这一支就有7000多人。 ”祭祖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徐洪奎告诉记者,祖上最早落脚时,在同巨村开了一家旅店,老祖宗有16个孙子,在昨日的祭祖中,他们的后人带领众人行礼下跪。
7000多人的庞大家族会集了近十分之一前来祭祖,这是一个相当繁杂庞大的工程。最初这个想法来自丹东的后人徐汇昌(音),他用了5年时间梳理家族谱系,联络各地的老人,并在网上发布消息,逐渐将同族串联起来。
一人寻根,得到了全族呼应,东北三省的族人热情极高,有人捐献资金,有人查找家谱。去年8月定下今年清明节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我们这次活动不单单是为了纪念祖先,也给后代们树立一个精神。 ”徐洪奎说,祖先不远千里迁徙到东北,白手起家逐渐壮大起来,这种吃苦拼搏的精神需要后人们传承下去。
徐氏柞蚕称霸全国
根据先祖的碑文和后人查找的家谱,在辽东半岛的徐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八年,距今已270年,老家原是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白马村。先祖名为徐大宦,以养蚕为生,当年漂洋过海,在辽东半岛扎根。
“在乾隆时期,辽东半岛是禁止移民的地方,那里隶属于清代发祥地被重点保护,被朝廷视为禁地。 ”徐洪奎告诉记者,先人之所以迁移至此就是靠养柞蚕手艺。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辽东半岛的柞蚕业就是由徐家传播过来,在当时江南桑蚕丝绸业名闻天下,但辽东半岛的柞蚕丝绸业则居全国之首,辽宁柞蚕业可占全国三分之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柞蚕依旧称霸全国。当年徐氏柞蚕曾有三个商号,“盛”、“兴”、“隆”字号的商铺遍及东北三省,黑龙江省最早的蚕丝学校也是由徐氏创办。
徐洪奎说,这支后裔没有显赫人物,早些年间,也只有做到九品的官员,大多数族人都默默无闻,如今后代里有出类拔萃的,但也称不上知名人士。“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是出生在名门望族,正是这些人铸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我的先辈闯关东而来,靠着一双手打拼下来,心中始终恪守着传统文化,踏踏实实的劳作。 ”徐洪奎说,同族人每家都保留着自家族谱,记载家族兴衰,不忘先人恩德,每逢春节等节日,家家户户会请出族谱供奉先人。
首席记者王博文
{:6_167:}难得的聚会 {:6_134:}此活动应该坚持下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