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9-23 09:20

徐敏:“知书”更要“达理”

  “知恩图报”是一种朴素而又美好的情感,然而近日媒体的一则报道,让人感到这种情感在部分大学生心中缺失。6名大学生因冒险登野山被困在延庆县境内某山上,经消防队员11小时救援,终于获救。但是,令当地村民和救援人员不悦的是,获救后,村民为大学生们准备了饭菜,他们却迟迟不吃,一再要求尽快离开此地;面对因参与救援过于疲劳而趴在餐桌上休息的消防队员,学生并未表示关切与感谢;而当相关部门出于工作需要,请学生写下姓名、学校等信息时,有人却留了假信息,据说是担心事情传到学校后影响自己保研。

  大学生如此“不懂事”,并非偶发事件。每年招聘时节,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普遍,将班级干部“自我提拔”为校学生会干部,将社会实践实习经历尽量美化夸大。一些用人单位表示,相比学业成绩、外语水平、社会活动能力等,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的品行。凡此种种,给教育工作者提了个醒: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更要重视品德教育。

  时下大学校园里大多为80末、90后学子。有关调研显示,大学生们普遍成才意识强、竞争意识强,他们关注个人发展,也切实感受到就业压力。在价值观问题上,大学生高度认同勤劳、奉献、诚信、孝顺这些优良品行,但有时却没能做到知行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26%,大学生仍是整个社会中代表较高文化学历、知识素养的群体,在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中承担重任,社会理应在道德修养层面为他们设置较高“标尺”。北大教授张维迎在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寄语学生:你们不仅要学习做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做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理。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但始终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身处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发达、资讯传递快捷、多样观点交织、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要育好人,关键在于打造一流师资,提升教师道德水平和育人本领。同时,大学生德育工作还要提高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生个人发展与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之间找到结合点。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9-23 14:03

{:6_134:}向老一辈科学家那样的在校高材生,目前在中国能有几个?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9-23 17:17

{:6_167:}叫人心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敏:“知书”更要“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