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徐苹芳是怎样炼成的
5月22日凌晨,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去世,众多媒体都做了报道,这些报道多集中在徐先生一生的成就上,比如捍卫旧城文化遗产、主持元大都遗址勘察与发掘等,还有就是他关于安阳曹操墓的质疑。这些事件上体现出来的学术良知与责任担当,都符合徐先生考古学家的身份。不过,徐先生成为考古学家之前的经历,似乎更值得关注。因为那段经历展现了中国现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而这个转变又影响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
媒体报道徐苹芳的经历时,多提及徐先生是北大考古专业最早的毕业生之一,这没有错,但是在进入北大考古专业之前,徐先生曾经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并且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先是在新闻系,然后转入历史系,师从邓之诚、齐思和、王钟翰诸先生。
这是青年徐苹芳在专业生涯上的第一次转变。这次转变,跟燕京的学术风气有关系,当时的燕京大学,学术空气浓郁,学术风气自由,师生非常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全凭自己的学术兴趣,对新闻感兴趣,可以;对历史感兴趣,也行。一般来说,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在选择上也更符合自己的学术兴趣。徐苹芳的“转系”,便是如此。
第二次转变,是在燕京大学被取消之后,燕京的专业部分被并入北大。也是从那时候,思想改造开始在全国展开。作为学生,徐苹芳当时的感受是“师生之间这种(融洽)关系就不复存在了”,这时,徐苹芳做出了他在专业上的第二次选择,这一次他转入了考古系。这次选择的考虑主要是“离现实越远越好”,用徐先生对我说过的话来说就是:“考古研究的都是挖出来的东西,跟其他无关。”结合当时的形势,时代对徐苹芳这次选择的影响非常明显。
徐苹芳后来在考古领域也作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但是在他自己的内心怎么看待这些成就,现在我们无法得知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徐苹芳对待学术的态度以及学术的方法,是他在燕京时期奠定的。王军(《城记》作者)评价他说:“徐老的感情不是那种发发牢骚、苍白的感情,而是基于对这个城市深刻的理解之后的一种情感流露。”这样的风格是来自燕京,而不是北大。
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徐苹芳担任考古所长时,在学术之外的表现也非常值得称道,那种对待时事的看法,也是在燕京时期奠基的。我曾经劝徐先生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徐先生对此不置可否,后来见面时问及,徐先生说一直没有时间顾及。要是有熟悉他的人把他的经历写成传记,对当下的知识分子来说,我想该是一面镜子。陈远(媒体人) {:6_167:}怎样炼成的? {:6_134:}对考古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使其练就了辉煌的人生和成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