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曾想一生在青岛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10511/46333834343635/images/16.jpg著名文学家徐中玉 ,在新中国时期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作协主席,著述很多。徐中玉早期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国文系就读 ,抗战胜利后又回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 ,对青岛有很深的感情 。1984年笔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十分喜欢青岛,曾想一生在青岛生活、工作。
在山大求学结识王统照
1934年徐中玉中学毕业要考大学,他的表哥郭斌是青岛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建议他报考山东大学,于是他在上海报考山东大学国文系被录取。
在青岛他结识了王统照先生,在王统照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青岛民报》的杜宇,他们在《青岛民报》上出刊了一个《新地》文学周刊,使他们有了一个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这时期,青年徐中玉文思泉涌,在《东方杂志》《国闻周刊》《论语》《宇宙风》这些全国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小说、杂文,他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评普希金论文达两万多字。
“一二·九”运动之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了**领导下的外围进步组织“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青岛也成立了“民先”。初期仅在山东大学的学生中发展成员,后发展到中等学校,又发展到社会上,成员很多。徐中玉也参加了抗日救国宣传队,宣传爱国抗日,进行“救亡”活动。
因为他参加过洪深在“山大”演出的《寄生草》,认为他懂演戏,让他当导演,排练、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等宣传抗日的戏剧。
学成后回青在山大教书
徐中玉对青岛的印象很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好。虽然城市很欧化,但人民朴素,他喜欢青岛。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占领平津、渡过黄河,山东大学已决定南迁,这时有的同学已经随家庭南迁,有的不愿南下,只有一百多名学生与部分教师南下,辗转到了四川万县(今万州),学校被合并成中央大学,所以徐中玉最后一年学业是在中央大学读的。
抗日战争期间,徐中玉在大后方的大学教书,从讲师到副教授。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仍由赵太侔任校长,徐中玉说当时“我先收到武汉大学副教授的聘书”,又收到山东大学副教授的聘书,因为他喜欢青岛,所以应聘青岛的山东大学。他说他一家四口从上海乘船回青岛,同船的有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到青岛后被安排住在山东大学欧阳路(今合江路2号)宿舍。
徐中玉任中文系副教授兼任训导处课外活动组主任。赵太侔聘老舍为文学院长兼中文系的主任,但老舍在美国未归,由杨向奎代理中文系主任,中文系老师有王统照、丁山、黄孝纾(公渚)以及孙昌熙、刘畔溪等。赵太侔广招人才,得知徐中玉认识陆侃如、冯沅君夫妇,故请他力邀陆、冯来山大,结果陆侃如、冯沅君来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直到终生。
面临暗杀危险被迫离青
徐中玉为青岛《民言报》编了一个《每周文学》的文学周刊,每期发稿一万五千字,凭他的人脉关系,邀请了王统照、骆宾基、徐幸之、臧云远等为刊物写文章,是青岛上世纪40年代文学水平很高的一份期刊。当然,徐中玉本人也首先发表作品。这些作家都思想进步,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进步思想,这引起青岛警备司令部的注意。
1947年山大发生了“反饥俄、反内战”的学生运动,王统照、徐中玉都表示了支持。进一步引起敌人的注意。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 ,在重庆建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实际上由左翼作家组成。抗战胜利后改称“全国文协”,仍是左翼作家为主。徐中玉在青岛来往最多的是王统照和臧云远。王统照是“五四”时期成名的老一辈文学家,1927年定居青岛。臧云远是上世纪40年代成名的诗人,与臧克家并称“山东二臧”。臧云远青年时期在青岛读书,抗战胜利后回到青岛,他与同乡青岛振业火柴厂经理很熟,振业火柴厂是被称为“十大鲁商”之一的民族资本家丛良弼创办的。徐中玉与王统照、臧云远常在这家工厂的会客室相见,筹划建立全国文协青岛分会。
徐中玉不知道国民党反动派已对他暗中盯住很久,徐中玉对笔者说:一天深夜,山大校长赵太侔悄悄来到他家,并嘱关好门,对我说教育部来了两次“密电”要惩处徐中玉。赵太侔说他第一次回函说目前知识分子“语言偏激”的人很多并非**,但今又第二次密电要求严惩!他很无奈,对徐中玉说你只有迅速离青,并表示可以为他介绍到其他的大学任教。
徐中玉认为赵太侔“是个同国民党有关系却想把大学办好,讲究学术水平的人,但在反动官僚面前,他是没有力量的”。于是徐中玉一家悄悄离开了青岛。徐中玉最后说:“如果没有这件事,我可能一直在青岛,直到现在。”他对青岛还是一往情深。 鲁海
徐中玉,1915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名誉系主任。撰著主编书刊数十种。徐中玉先生的名字和《大学语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由他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迄今为止已经发行了三千多万册,这还不包括盗版、盗印的数量。而在《大学语文》之外,徐中玉作为一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在数十年的岁月里沉浮于文化界,历经各种事件和运动,并见证了中国文艺界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幻。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6_134:}真正的大家呀! {:6_167:}一家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