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古坊乡茭白协会会长徐旭初
徐旭初,古坊乡上坊村人,古坊乡茭白协会会长,因其在古坊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多次受县表彰并荣膺县首届劳模称号。古坊乡位于大别山腹部,岳西县西部边陲,与湖北英山县毗邻,境内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历来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00年以前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呈现出“三多”、“二少”、“一慢”的局面,即:“外出务工多、贫困人口多,青年儿童失学多”,“大学生少,农业收入少”、“经济发展慢”。作为一名**员,徐旭初一直苦苦探索着古坊经济发展的思路。2005年,主簿镇等地发展高山茭白,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的消息引起了徐旭初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茭白生长环境与气候的观察,发现古坊乡有着适宜茭白生长的良好条件,于是在县公安局驻上坊村村挂职的干部王传才同志(家乡在主簿镇)的全力帮助下,在乡党委、政府以及上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徐旭初带头在古坊乡引种高山茭白。并获得成功,成功后徐旭初想到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茭白的种植技术推广。在徐旭初的带领下,通过近5年多的发展,古坊乡的茭农由2006年的40户,发展至2010年的700多户,茭白的种植面积也猛增至4000亩,产值突破千元大关。一、为了项目的引进甘冒风险古坊的农业历年以种植水稻为根本,群众生产观念陈旧,谈到种植高山茭白,都顾虑重重,大部分群众认为只有种水稻才能吃得饱,茭白不能当饭吃。当时,动员群众大面积种植茭白的难度相当大,为了解除群众的顾虑,徐旭初一方面请主簿镇的老茭农来古坊乡做茭白种植宣传,一方面动员主簿人来古坊租田,村两委成员也带头租田试种,其个人更是租下父母兄弟及亲友的田块,种植了10亩茭白。当年茭白就获得丰收,销售情况亦极为可观。终于让本地的群众看到了希望。二、为了茭白的销售呕心沥血2007年徐旭初担任古坊乡茭白协会会长,负责销售工作,作为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民要到外面去创市场,与一些大客商打交道,没有任何经验。2007年上半年,徐旭初自费到武汉白沙洲菜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并请菜市场的涂经理来古坊做客。涂经理通过对古坊气候及环境的考察,尤其是被徐旭初为了家乡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同意让古坊的茭白进入武汉市场销售,还传授与客商打交道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价格商谈、茭白运输、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在涂经理的热心帮助下,第一年,古坊的产品在武汉销售的行情良好,使茭农有了较好的收入,并为茭白产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古坊茭白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连年翻番,销售任务越来越重,每年茭白上市前,徐旭初都要到武汉、长沙、九江等市场联系。其中的艰辛当真难以言表。为了保证产品全部销售成功,不让茭农吃亏,不得不与形形色色的生意人交往,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了避免产品质差不合格,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增添客商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徐旭初采取了发现一袋不合格,自愿加倍赔偿的做法,终于赢得了客户的青睐。每年茭白的销售时间长达70多天,徐旭初每天都坚守在市场,饿了就啃方便面,困了就枕着茭白入睡。三、全心全意抓管理 为了加快茭白发展的速度,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徐旭初首先与协会一班人决定以低价格出售种苗,对没有现金的农户,等到茭白上市后再让其付款,这种作法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茭白的兴趣。为了规范茭白经营的模式,2007年担任会长后,注册了古坊乡茭白产业协会,吸收责任感高,工作能力强的茭农为股东,协会与茭农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及义务。为了便于协会的管理,首先确定协会的验质人员、会计、出纳、内务部长,由内务部负责安排每天值班人员,发货、记帐及质量的检测事务,这样既增添了股东有责任感,又使内部管理有条不紊,另外协会还负责对茭农进行技术服务。目前,古坊茭白协会的经营模式居全县首位,得到县乡两级领导的高度称赞。四、坚持不懈做大做强茭白产业徐旭初深知要想打出古坊茭白特色品牌,占领市场,做大做强古坊茭白产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徐旭初带领协会一班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行统一包装,标明产地,制订质量标准及奖惩办法,对茭农的产品分号包装管理,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对号进行处罚,并张榜公布。二是加强种植技术的一条龙服务,不断加强学习,对茭白的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种苗的选择、栽种的密度等技术问题 ,进行反复探讨和实践,自己掌握技术后,再通过举办培训班辅导茭农,或直接到田间地头向茭农传授。三是改善茭白的种植土壤,每年茭白销售结束后,徐旭初都自费赴太湖、潜山等地为茭农购买鸡粪,使得古坊茭白的质地总是居同类产品之首,长期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几年来,徐旭初与协会一班人几乎跑遍了全乡所有的茭白田块,哪家苗子长得好,谁家苗子差,都心中有数。一年里,徐旭初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扑在茭白的产业上,由原来的“闲人”变成了“大忙人”。尽管茭农纷纷致富了,自己却因为长期在外,家里的茭白没有很好管理,不能及时采收。想到此,他对家庭感到惭愧,然而听到群众对他的赞誉时,他觉得他的付出值了,内心感到格外的充实。{:6_134:}一心朴实的为了家乡父老能致富,好样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