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4-9 09:49

徐志摩在剑桥

下午与一位同事聊起《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有一篇短书评,讲的一位海外华人所著回忆录《梦莹千里》。书中一个重要人物是著名才女凌淑华。说她与瓦奈莎·贝尔的儿子朱利安·贝尔相好,背叛了她那个老实巴交的学者丈夫,即,上世纪20年代跟鲁迅大打笔仗的陈西滢;而瓦奈莎又是英国著名知识精英圈子“布鲁姆斯伯里小组”的核心人物,现代主义小说家维吉妮亚·吴尔夫的姐姐,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妻子。当时,朱利安在武汉大学英语系教英语,爱上了同事凌淑华,结果闹得满城风雨,最后带她“逃”回英国;既然准儿媳来了,瓦奈莎便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准婆婆角色。她把凌淑华介绍给布鲁姆斯伯里小组的其他人物,想方设法使她融入她的知识精英圈子。可是,凌淑华极其任性,远没有一般中国女性那样的谦卑含蓄,所以很快便得罪了所有的人:玛嘉丽·斯特拉奇(圈内文学评论家利顿·斯特拉奇的妻子)在她面前“感到恐惧”,亚瑟·威利(圈内汉学家)则“逃之夭夭”。
我和同事也谈到了徐志摩,认为他也该是一个布鲁姆斯伯里圈内人。因为他跟核心人物罗素有较多联系,与圈子里唯一的汉学家威利联系更是非常紧密,后者翻译唐诗宋词得到了他逐字逐句的指点,而将汉诗译为英语在当时英国属于开先河之举。我们以为,徐志摩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加幸运。他几乎单枪匹马叩开了英国知识精英圈子的大门。他在美国读完本科后来到英国,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认识了当时在剑桥很有影响的高·洛·狄金生,经他引介进入了剑桥知识精英圈子,注册到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贵族学院,或精英大学的精英学院)当上了“特别生”不说,还认识了剑桥哲学家罗素、文学理论家L·A·理查兹,另外还认识了当红小说家H·G·威尔士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人。
我以为,在当时中国极其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徐志摩作为个人能做得这么好,很是难得。相比之下,当今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按理说英国人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国人更感兴趣才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的印象是,在剑桥这种精英荟萃之地,大多数人对中国的认知并没有超出媒体的水平。那些专搞中国研究的人则因埋头于一个极狭窄领域的研究,对中国的总体了解也好不到哪里去。难道英国人已丧失了对中国的好奇心?是不是该了解的都已了解了,所以英国人对中国不再有强烈好奇心了?但这丝毫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对英国的好奇心仍然那么大。我们对英国的了解现在已深入到细枝末节,一般英国人乃至所有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远未达到同样的水平。按人口比例,英国学汉语的人可能只有中国学英国的人的万分之一。可以说,当今英国人的知识好奇心不如一百年以前。另一方面,徐志摩与英国人的交流在当时就能达到如此高水平,除了英国人本身的原因之外,他的个人才气和诗人气质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4-9 14:46

{:6_134:}名人行一路,一路撒珍珠。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4-13 20:08

{:6_167:}徐志摩在剑桥-----一路撒珍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志摩在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