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4-3 08:09

徐中玉与《益世报》(图)

  我的同事杨爱芹赠我一本《〈益世报〉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这是她的博士论文。《益世报》1915年创办于天津,1949年1月停刊,历时三十余年,与《申报》(上海)、《大公报》(天津)、《民国日报》(上海)并称民国四大报,在中国报刊史上有重要地位。全套《益世报》的影印本现已面世,给研究者带来很多方便。
  翻阅杨爱芹的著作,其中“‘益世小品’:小品文创作的全面探索”一节,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为《益世报》1935年3月创办的副刊“益世小品”主编,是我华东师大的老师徐中玉。若干年前,那时《益世报》影印本尚未出版,徐先生曾委托我在津复印全部56期“益世小品”。我知道天津社科院的郭武群先生在研究民国报刊,通过他完成了老师的嘱托。徐先生最近来信说这些复印件依然珍藏,足见先生对这一段人生经历的重视。
  徐中玉主编“益世小品”时,还是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杨振声当过山大校长,闻一多当过山大中文系主任,可见山大在教育界的声誉。徐先生可能是给《益世报·语林》副刊写稿,与天津著名报人吴云心先生有了交往。吴是1934年初接替戏剧家马彦祥主编《语林》的。去年5月11日,徐先生给我的信中说:“吴云心先生是当时《益世报·语林》副刊的负责人,非常给我帮助的前辈。”在上世纪80年代天津戏剧界的某个座谈会上,我曾见过吴老先生,瘦小的身材,微笑地坐在边上,一言不发。我那时并不知道他是我的前辈的前辈,未能前去表达我们师生两代的敬意。至今想来,遗憾不已。
  徐中玉于1934年考入山东大学,吴云心请他主编“益世小品”时,还是一年级学生,二十来岁。何况徐中玉远在山东大学,不仅业余,而且异地,每周一期的稿子,都是从青岛寄到天津发排的。现在通讯技术这么发达,又提倡大胆使用拔尖人才,可是哪家报刊敢这样放手聘请如此年轻的业余主编?
  徐先生编了一年“益世小品”,写稿的作者中,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人物有老舍、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杜宇、王亚平、李同愈、李长之、韩北屏、刘西蒙、孟超等,有这样一支豪华的作者队伍,“益世小品”的水平完全可以想见。当时山东大学的人文环境很好,以前有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后来老舍、台静农、游国恩等都在山大。臧克家毕业后也在青岛。徐中玉当时作为一名学生,与这些学者名家经常见面或通信。据徐先生回忆,洪深导演《寄生草》,他曾担任助手。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令人羡慕,也是一个学生能办好一个大报副刊的有力保障。
  中国20世纪30年代是小品(作为一种文体,而绝非今日舞台上的喜剧小品)发展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曾参与创作。有关小品的许多问题,如科学小品、历史小品等都有比较深刻的讨论,“益世小品”都积极参与。徐先生当时也发表文章,对“历史小品”提出质疑。七十多年前的一场论争,今天当然没有必要重提,但徐先生当时的忧虑,至今依然发人深思。
  杨爱芹在她的著作中说:“‘益世小品’是一个小品副刊,对各种小品形式的探讨与尝试,刺激、制造和促进了现代小品文的进一步发展,它发表的精美文字,谈天说地、叙事抒情,定位于审美、超越于功利,在小品文发展史上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个评价是客观的。由一名大学生主编、一批名作家支撑的“益世小品”,在今天看来,可谓是中国现代报刊史与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年后,徐先生因为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山大文学社”,事情多了,“益世小品”就交给李同愈等负责了。
  徐中玉先生在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后,给我们年级开选修课《中国文学批评史》,我这个古代文学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考试分数居然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后来到中学实习,徐先生又是我们一组十人的指导教师。徐先生就是在他家的小客厅里听我试讲的。那时候没有研究生制度,但我自己认定了,徐中玉先生就是我的导师!
  新时期以来,徐先生做了很多事。他现年96岁,还担任两个刊物的主编。尤其《文艺理论研究》,他从刊物创刊至今已主编了三十多年,双月刊,每期二十七八万字,全部都看。他给我的信中,时常嘱我写稿。我虽然自己也曾主编过一个刊物,也自认为胆子不小,没有怕过什么人,但至今不敢给徐先生的刊物投稿。这是我这个做学生的对我尊敬的老师永远的敬畏之心!
  徐先生20岁主编“益世小品”,不知是不是当时最年轻的主编;现在96岁主编(不是挂名)《文艺理论研究》,敢说是国内最年长的主编。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4-3 09:11

{:6_134:}对世事有益的刊物,都应当给予支持。

徐其峰安徽 发表于 2011-4-3 11:14

学习了!祝徐中玉老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4-5 15:46

{:6_167:}徐中玉主编------益世小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中玉与《益世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