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发展主动权——访渭南市市长徐新荣
新年伊始,新芽未及吐露,秦东大地上早已掀起了一波波建设浪潮,热力逼人。2月21日早,渭南市有15个地方举行项目开工仪式,共
有50个总投资180亿元的项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春日里,同时开
工。在开工现场,记者专题采访了渭南市市长徐新荣。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大发展的机遇
和挑战,渭南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如何定位的?
徐新荣:“十二五”应该是渭南市实施追赶、加快发展、缩小差
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提出14.5%以上的增长目标,提出要在“
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就是
要跳起来摘桃子,能快尽快,能超尽超。
从我省看,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十
二五”的一条主线,把积极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抢占新兴产业制
高点作为首选之举。可以说,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省、
各地市一场新的发展赛跑都是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展开的。谁早转变发
展方式,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虽然在过去的五年中,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实力大
幅提升,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工农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招商引资
工作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全面提升,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群众生活水
平显著改善,但还是有很多薄弱环节。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转变方式,支撑点在哪里?我认为,对渭南这样一个欠发
达地区来说,做大、做好、做优园区、城区、景区三篇文章,就是加
快发展的破题之作,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记者:三篇文章促发展,渭南打算如何做好这三篇文章?
徐新荣:抓园区,实际上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问题。到“十一五”
末,我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但仍不
到全省的十分之一。而且工业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重工业占到全市
工业的85%。“十二五”要实现工业小市向现代工业强市的转变,我
们既面对加快速度、做大总量的艰巨任务,又面临调整结构、节能减
排的严峻挑战。我们要继续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
动作用,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
园区集聚,培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要抓
住东部产业转移新机遇,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
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
转移,培育具有领跑作用的大型企业。尤其要引导园区骨干企业,大
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战略,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
补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层次和素质。到
“十二五”末,全市有色冶金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煤及煤化工产
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新能源产值达到
500亿元,食品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通用航空及物流产业产值
达到500亿元。这些都要通过产业集群来支撑。当然,我们是农业大市
,做强农业,也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抓城区,也就是城镇化问题。我们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
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无不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已经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我市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
程,就要坚持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
以地域文化为内涵,以人口和产业聚集为主攻方向,做大中心城市,
做强县城,积极发展重点镇,着力构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
两纵”的秦东城市群,加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要增长极的半小时经
济圈。
抓景区,即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天然的绿色产
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共融。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实现渭南
绿色崛起,是根据我市的资源、区位优势和打造全国旅游强市战略角
度来考虑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要重点努力的方向。我认为,
首先,要有大景点支撑;其次,要有大服务引领;第三,要丰富旅游
文化内涵。
大景点支撑。一山一水一圣人(华山、洽川、司马迁),就是我
们的品牌,因此我们要按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
渭南”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以华山为龙头,集观光、休闲、体验、
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山水文化旅游板块。大服务引领,这是决定
旅客去留问题的关键。要精心策划,让旅客来到渭南,就想留在渭南;
要完善服务设施,要迎合现代人休闲养生需求,还要通过区域联合、
节庆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推广渭南整体形象,增强渭南旅游
的吸引力。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还有1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众多的民间戏曲、社火。这些都是
我们丰富旅游文化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以挖掘、整理、开发东府文化
内涵为抓手,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地方品牌,引导文化演艺进景点,
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渭南历史上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大将军,真是人
杰地灵,英雄辈出。只要我们继续加快投资环境的改善步伐,治好水,
栽好树,552万人民一定会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本报记者王忠杰张江舟) {:6_134:}充分发掘和利用人文古迹,为后人造福。 {:6_167:}新年伊始,新芽未吐。 回复 1# 徐卫
好样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