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0-11-4 10:17

徐锦芬:那些年的那些事

  徐锦芬,女,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支援祖国西北建设,辗转于多个岗位,最后投身祖国科研建设,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固体润滑剂相关课题。现居北京市,已退休。
  徐教授早年虽就读于机械类相关专业,后来投身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军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位经历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的老人,坐在茶几前,平易慈祥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讲述着她平凡却又传奇的一生。
  那时清华园
  问及徐教授本科时的校园生活,徐教授舒心一笑,言语中把我们带回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清华园。
  那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白天正常上课,到了晚上几乎所有人都去上自习。虽然时任校长蒋南翔鼓励学生多上自习多看书,但其实没有强制要求大家必须自习。虽然没有强制和监督,清华的学风还是那样单纯浓厚,图书馆永远人满为患。古老庄严的红砖墙内,学术的气氛静谧安详。
  可是,那时清华园的氛围却也不是死气沉沉,相反,它很生动很有活力。师生们早上课、午锻炼。徐锦芬聆听过马约翰先生的报告,那时马约翰先生年已六旬,却不用扩音器,在清华大礼堂中宣讲,能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这种震撼人心的经历,让徐锦芬这一代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而当时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也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另外,每周六晚上都有各个社团的活动,比如京剧社、越剧社、民乐队等,年终还有社团的汇报演出。被称为“过年”的12月31日更是狂欢的节日。每年那天晚上,吃完饭后,兴趣盎然的化妆舞会就在食堂拉开序幕。老师们也有许多轶事。那时老师们开会有时会迟到,为了改变这种习惯,有一次开会,刚到通知时间,校长便开始作报告,使得迟到的老师颇为尴尬。据说自此,开会再无人迟到了。徐锦芬说,这件事对她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以后她的时间观念也非常强,此后一生之中迟到的情况少之甚少。
  那时候,每年的国庆节,很多清华学生去参加国庆游行队伍,而清华总是在游行队伍的最后出场。每次游行,清华学生凌晨三点便要坐火车出发,之后经过步行和漫长的等待,然后直到下午一点才能从天安门前走过一遭。徐锦芬说,虽然当时参加这个活动时觉得非常累,从学校出发时很冷,到游行时又非常热,实在难受,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很有趣。
  年代就如车轮,车辙深浅便如时事更迭。徐老向我们讲述着这些往事,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半个世纪前清华的模样。那个年代,是这样的朴实安详。
  峥嵘岁月中奋然前行
  徐锦芬本科毕业时,跟所有渴望报效国家的热血青年们一样,积极要求到偏远穷苦的地区工作。于是,被分派到甘肃酒泉的徐锦芬就开始了放下书本、炼钢炼铁的生活。谈及此处,徐锦芬颇为感慨。她在上海长大,而后考到北京上学,生活虽不算优越却也并不了解落后地区的艰难状况,更何况那个年代的炼钢炼铁会使得生活更加艰辛。睡帐篷、吃山药饭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对当时每一个人的考验。毛驴拉矿土,土窑木炭烧铁矿石,人力风箱造火势,这些工作被当地所有能被发动起来的劳动力昼夜不息地进行着。徐锦芬这位上海姑娘,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那段艰苦岁月中走了出来。
  之后徐锦芬离开酒泉,到了兰州,由于专业原因被分配入了当时新建起的兰州机床厂。“当时面试的人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说,‘我是学压力加工的。’面试的人很诧异,‘咦,什么是压力加工啊?’当时我的心都凉了。连压力加工是什么都没听说过,专业对口怎么可能谈的上呢!”徐锦芬笑呵呵地回忆那时的情景。但毕竟是个机床厂,徐锦芬又是学机械的,便安然接受了这个安排。机床厂刚刚建成,厂房还没有建设好,设备也不齐全,更不要说生活条件了。而那时却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城市里粮食供应极端紧张,工厂都明文号召工人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徐锦芬便自己打树叶榆钱儿充作口粮,在屋前房后种些粮食勉强糊口。到了1962年,工厂鼓励职工自谋出路。当时,徐锦芬的爱人在兰州科学院机械电子学研究所,希望研究所能把徐老也接收,研究所同意了这个请求。就这样,学机械的徐锦芬走上了化学方向的科研之路。“这事说来也有几分有趣”,徐锦芬说道,“当时研究所有同志提出来说徐锦芬是学机械的,而研究所工作是研究化学方向,专业不对口,能行么?但是当时物化所的所长很直爽,说‘只要是清华的,不管什么专业,要来再说。’”徐锦芬就这样进入了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当时的石油所。刚开始,徐锦芬的研究方向是做流体润滑材料,主要与石油产品相关,但是后来因为军工等方面的需要,从1964年开始,徐锦芬就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直到退休,为我国的军工事业作出了贡献。
  谈到当时的研究状况,徐老显出了几分自豪。当时的项目是研究极端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的润滑剂。研制出的润滑剂到底能不能符合要求?怎样才能测试产品的性能?一切都要自己想办法。还要在地面上搞出宇宙环境,以用于测试。这是一个国内从来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一切都是未知数。这些老一辈科学家查阅资料、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克服实验条件和技术上的困难,矢志不移地进行着研究工作。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徐锦芬等一批人为祖国提供了一批又一批性能优异的,能运用于卫星、**之上的润滑剂。当举国为中国第一颗**升空后“东方红”的音乐响彻神州而欢腾时,人们可曾想到,有多少徐锦芬这样一批科学家为了它鞠躬尽瘁啊!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徐锦芬本科时在机械系学习,可是后来却进入了物理化学领域做研究。她是怎样完成如此大的专业转换并作出成绩的?徐锦芬说,这种转换的完成还是得益于她本科在清华培养起来的学习习惯。当时进入物化所工作的很多同志的专业都不对口,物化所就专门办了培训班,由物化所的老教授讲授四大化学。徐锦芬抓住了这个学习机会,成功完成了专业上的转换。
  面对这样匆忙的转换,她全身心地投入,尽自己的最大可能适应新条件,并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徐锦芬说,她的很多同学也经历了或大或小的专业改变,可他们依然是自己从事行业中最为优秀的人才。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是掌握命运靠的不是眼高手低,而是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和敢于向生活困境挑战的意志。徐锦芬在机床厂时认真学习外语,而后恶补化学知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才能在后来立足于研究院,并且做出骄人的成绩。徐锦芬告诫年轻的清华学子:挫折是人一生中必修的功课。现在的大学生刚进入社会,或许开始会眼高手低或者初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但是要想达到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就必须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供稿 校团委实践部 编辑 露英)

徐玉杰 发表于 2010-11-4 11:58

{:6_167:}她在峥嵘岁月中奋然前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锦芬:那些年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