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相国的“阴门阵”(上)
■周英杰 专栏这里所说的“徐相国”,乃是晚清时期先后担任过任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重要职务的老官僚徐桐。
众所周知,在清朝政治体制里并没有“宰相”一职,既然如此,徐桐为什么会被时人称为“相国”呢?这就必须要对明清两朝的相关制度做一些必要的梳理。
迄至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的时代,中国的宰相制度已经延续运作了1500多年。对于这个传统的制度构架,出身绿林大学的朱元璋从当上了皇帝起就一直心怀不满,终于在发动了著名的胡惟庸案之后,明确下令取消宰相之职,转而以内阁大学士来取代原先宰相的部分作用。因此,在有明一朝的中后期,领班的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首辅”,顺理成章地成了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重要人物。
满族政权于1644年入关定鼎中原之后,明朝发明的这套以大学士取代宰相的制度基本上被承袭了下来。只不过,与前朝比起来,清朝的大学士衔,更多只是一个虚衔,代表了朝廷给予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最高的荣誉。清朝的大学士虽然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权力。尤其在设置了军机处之后,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当然,由于大学士的品级很高,所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都是由朝廷内具有科举正途出身的重臣担任。在当时官场看来,能够做到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实际上就相当于传统的“入阁拜相”。这些厕身于大学士之列的士大夫,亦因之而被时人以“某相”或者“某相国”称之。
徐桐的这个“相国”称号正是这样来的,因为他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得到了体仁阁大学士的衔位。
别看徐桐位极人臣,混成了象征大清朝最有学问、最有资望的几个大学士之一,本人也自视甚高,但这个人实际上是个出了名的老糊涂虫。他除了对传统的程朱理学等道貌岸然的学问有一定的涉猎之外,对于世界大势等基本上处在茫然无知的状态。
实际上,在他做大学士的时代,清王朝已经和西方各国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吃过不少的明亏和暗亏。按理说,身为大学士的他应该对西方世界具备一些最起码的判断才对。但其实此公却是颟顸无知得一塌糊涂。譬如,他硬是不承认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国家,曾经信誓旦旦地在慈禧面前质疑说:“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他因此下结论说,这些国名根本都是子虚乌有的国家,是英国鬼子编造出来哄骗我们的。
徐桐极端敌视和排斥现代文明,是清季著名的顽固派。在他的思想里,中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即使中国的“虱子”也都是“双眼皮”的虱子。他曾经公开表示过自己对于中国人把美国直译为“美利坚”的愤怒,斥责说:我大清已经够美了,它美利坚算什么美?我大清已经够顺利了,美利坚怎么能够赶上中国的顺利呢?我大清国已经够坚固了,如何轮到它美利坚“坚固”呢?
类似的有关徐桐极端“仇洋”的轶闻,在晚清民国的一些私家野史里俯拾即是,这里不妨择其最可笑者以为读者谈资。
对于带有“洋”字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是徐桐的做派。《南亭笔记》中说他平日只穿由绸缎和中国土布做的衣服。有人向他行贿时奉上银圆,他一律拒绝。这倒并不是因为他廉洁持正,而是因为那些银圆是墨西哥所造,属于夷狄之物。行贿者一定要把银圆换成松江银锭,他才笑纳。
徐桐最反感的西方物件还有西洋眼镜和洋烟等。
有意思的是,徐桐极力反感洋玩意儿,但他却不能约束自己的儿子对于西洋器具的喜爱。
徐桐有个儿子叫徐承煜,做官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的地步,也算是一个标准的副部级干部了。虽然这个徐承煜和父亲一样属于典型的守旧派,但和他的父亲见“洋”必反的风格迥然有别的是,他对于西洋的那些精致的器物倒是来者不拒。据云,他在私宅里辟出了一个大餐厅,里面用的器具全部是西洋制式。徐承煜因为官也做得不小,平日十分骄横,因此,徐桐对这个儿子也常常无可奈何。每次他经过他儿子喜欢的这个西洋大餐厅,“必闭目掩耳疾趋而过”,其神态宛如一只见了老猫的耗子,避之唯恐不及。
据云,这个徐承煜还喜欢吸食他父亲最讨厌的洋烟卷。不过,为了不让他老父亲生气,他平日都是偷着吸食,尽量不让老太爷知道。但有一天,他正在喷云吐雾大过一把洋瘾时,刚好被他的老子撞个正着,徐桐见状大怒,训斥徐承煜说:“我在,尔敢如是;我死,其胡服骑射作鬼奴矣!”老爷子冲天一怒,徐承煜只好“跪暴烈日中,以儆其后”。 {:6_167:}洋烟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