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海:与肿瘤较量的人
他的专业偏冷,却在冷门里干出一番事业;他是一名中层管理者,有着职业经理人的丰富经验;他主攻肿瘤放疗,特殊的工作让他对病人心存悲悯。他就是解放军三0三医院肿瘤放疗专科中心主任、广州军区肿瘤放疗专科中心主任徐子海。
从医,继承母亲的衣钵
徐子海笑称,他从军从医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母亲是一名医生,从小耳濡目染,他一直对医生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对人见人怵的血液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为了圆母亲一个从军梦,圆自己一个军人梦,1982年,他以高分考取第一军医大学,开始了近30年的军旅医者生涯。
5年的大学学习转瞬即逝。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的徐子海踌躇满志,最初分配在云南一所部队医院耳鼻喉科。在与耳鼻喉打交道的几年中,徐子海了解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一带,鼻咽癌的发病率颇高,30/10万的鼻咽癌高发病率,让他有些诧异,但在查阅大量医学文献时看到“鼻咽癌患者如果能够接受早期放射治疗,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也能延长存活期”的论述时,善于思考的他有些兴奋。可在当时,许多医院都没设肿瘤放疗科,更谈不上技术。徐子海从冷门中看到了机遇,也看到了希望。1995年,徐子海回到南宁,转行到肿瘤放疗领域,他与6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在一间小平房里,从零开始,组建肿瘤放疗科。
危机感,让科室不断前行
有思想、善思考、时刻具有危机感,是徐子海的一大特点。
徐子海一直认为,医疗专科的发展应引入市场概念。肿瘤放疗科成立之初,技术弱、硬件差、病源少,很长一段时间医生处在有人来则看,无人来则下班的状态,更谈不上科室发展。怎么改变科室现状?经过3年的研究生学习和多家大医院进修,业务积累渐丰的徐子海对科室的发展有了一个框架。他意识到肿瘤放疗科室的发展,是未来综合医院发展的趋势,要发展,就得做大专科!要充分利用国际一流技术,打造硬件设备和就医软环境。2000年,年仅35岁的徐子海走上肿瘤放疗科主任的位子,多年的积淀和超前的发展思路,让徐子海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开始描绘曾在脑海中思考千遍的科室蓝图。
“借口是自己实现愿望的障碍”,这是徐子海的人生格言,也是他送给全科室医护人员的话。在该院肿瘤放疗专科中心大厅里,与此并列铸刻的还有另两句话:“患者的就医需求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干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追求无止境”。徐子海坦言,近30年的从医之路,他是这么要求自己的,现在这3句话也成了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座右铭。
对学科一丝不苟,对工作尽善尽美,是徐子海性格中的一大特点。为扭转现状,徐子海决定变被动为主动,让科室尽快成长。经过10年的打造,肿瘤放疗中心先后引进了全身超级伽玛刀、CT、X线模拟定位机等价值3千万元的大型硬件设备,上个月,中心又花费千万元购进亚洲第一台带CT图像引导的世界级高端放射治疗设备——高能直加西门子CTVision。中心将这台放疗界的重量级“老大”设备与之前的设备进行了优化整合,徐子海不无欣慰地坦言,总价超1亿元的肿瘤放疗设备,已然成为广州军区,乃至全军该行业的排头兵。也正基于此,肿瘤放疗中心顺理成章地成为“广州军区肿瘤放疗专科中心”。
责任,仁心慧术济患者
有关医学调查表明,肿瘤病人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80%的病人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精湛的医术可以挽救生命,先进的治疗仪器可以延续生命,精神上的生命又该如何救治呢?徐子海意识到患者心理上的脆弱、痛苦甚至比躯体上的病痛更加可怕。
徐子海对一名病人的眼神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南宁市肉联厂女病人,3年多来一直坚持治疗,每年中秋节都会给徐子海送上问候。但最终还是走了,临终前向他投来求生的眼神,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徐子海脑海中重现。从那以后,每次面对辞世的病人,他都站在床边用静默一分钟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生命的敬畏。
相对其他疾病,肿瘤治疗费用较高。徐子海看到,不时会有这样一些肿瘤病人,放疗效果显著但经济拮据,不得不在疗程末放弃治疗。徐子海会找到他们,告诉他们先写个欠条,出院复查时再来还。真诚付出总是有回报,让徐子海没有想到的是,十个病人中有九个在复查时补交费用,这让他格外感动。
徐子海一直认为,在肿瘤放疗这个与死神近距离打交道的工作中,医护人员难免会因经历太多生命从鲜活到风烛,使自己的心理变成灰色。徐子海总是告诉他们,我们的生存价值是基于患者的存在,要善待每一个病人,尊重每一个生命。医生对肿瘤病人每一分钟的努力付出都是一种责任,也是铁肩担道义。
{:6_167:}研究尖端肿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