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当载徐展堂(藏界风流)(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E/EC/EC21B027E38D2D3D0461C3138173A161.jpg
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在今年全国政协开会期间,突发脑中风昏迷,不日即驾鹤西归。我带着自己手写的一副挽联,到了他在北京的家里……无论室内的陈设,还是外面小院里的景物,甚至连弥漫着的气息,都在告诉我:徐展堂并没有离开。他爱国爱港的高尚情怀,他对朋友的慷慨和温情,他的朗朗笑声和滔滔宏论,还那么清晰、明亮、生动感人。
1988年6月,我就任国家文物局长后不久访问香港,时任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家组织——“敏求精舍”轮值主席的徐展堂邀集同仁,设宴热情款待我们。席间,主宾没有多少客套话,徐展堂就举起酒杯,向我敞开了胸怀。他说:“当前,我们香港收藏界人士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九七’日益临近,香港要回归祖国。到时候,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那时候,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
他提出的这个事关香港回归是否能够平稳过渡的大问题。我表示,中央关于香港回归的大政方针非常明确,回归后香港实行自己的“基本法”,内地文物法对香港没有约束力。后来,国家文物局由我向媒体发表声明:“九七”以后,内地的文物保护法不会在香港地区施行,请香港的收藏家放心。
1990年12月,我又一次访问香港,此行主要目的是和徐展堂交换意见,探讨内地和香港如何携手开展文物交流与合作事宜。他坦率地对我说:“你发表的讲话,对稳定香港收藏家的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缺少法律保证。因此,香港收藏界的疑虑并未完全打消。有的人把文物送到了美国旧金山,运输途中有很大损失,后悔不迭。面对这种情形,怎么办呢?我考虑了很久,决定把我收藏的2000多件文物精品拿出来,办一个‘徐氏艺术馆’。用意就是向香港收藏家说明:我有这么多的收藏都不怕,你们还怕什么?”他还意味深长地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心是很狠的,他们在香港办教育,规定小学生从二年级就要学英语,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祖国的历史。香港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历史博物馆。想想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说到激动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为了不让香港的文物外流,我豁出去了!”
听了他这一席话,一个铁骨铮铮、忠心耿耿、爱国爱港历史文化的巨人,铁铸一般定格了!
徐展堂说:“文物欣赏既可以怡情养性,也对于世界各国民族的和平共处起很大的催化作用。”“中国文物不只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广义来说,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一。”本着这个理念,他不满足于香港一馆的建设;放眼全球,中国文物分藏于世界各发达国家博物馆者不计其数,一时全部收回当然无望,何不促进、资助它们以适宜的展馆将其陈列出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了解中国文物的精粹,增进对中国的尊重与友好。于是,一个在四海七方资助兴办“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让中华历史文化的旗帜飘扬世界各地的宏伟构想诞生了。
1991年6月,他邀我偕同内地文物专家到伦敦,参加他在海外捐助的第一家“徐展堂中国艺术馆”的开幕。这个艺术馆建立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波特”博物馆里面,占地面积不大,但展品极其珍贵。英国的这家著名博物馆收藏有3000多件中国文物,长期在库房里“睡大觉”,不为外人所知晓。徐展堂向该馆捐赠100万英镑,要求该馆选出中国文物精品陈列在新建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里,每件文物必须用中英文对照说明。开幕当天,英国查尔斯王子出席剪彩,徐展堂用汉语发表演讲,艺术馆悬空的横额上赫然写着“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这一天,每一个与会的中华儿女置身其中,都感到光彩、荣耀。有一位老人握住我的手说:“我们是英国殖民地的子民,在洋人中间,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在伦敦的博物馆里升起了中国国旗,陈列着让世人羡慕的中国珍贵文物,我们觉得自己的头抬起来了!徐展堂先生为香港同胞争了光,为中国人争了气!”
从此,徐展堂又相继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建起了以光大中华文明为宗旨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群体里的佼佼者,她也凝聚着徐展堂的深厚情谊和慷慨援助的心血。他是上博新馆建设海外筹款委员会的主席,在他的倾力协助下,上海博物馆从海外募集了1000万美元,其中有徐展堂带头捐赠的100万美元,上博陶瓷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上图为陶瓷馆内景)。
我常想,徐先生举个人之力,收藏数千件文物珍宝,全部公诸于世,又在本港、内地、海外一共创建了8个博物馆,这在中国和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应该大书一笔!
(作者为原国家文物局局长)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img07/end_i.gif 个人之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