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为哈利路亚山说句公道话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哈利路亚山”和曹操墓惨遭痛骂,多少有点无辜,可谓近些年各地劣质“文化营销”的牺牲品。<P> 从张家界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到河南安阳的“曹操旅游文化”名片,再到成都和奉节为刘备墓“暗战”……最近,这些“文化营销”无一例外招来揶揄嘲讽声一片。</P>
<P>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不妨跳出具体案例想想:地方政府或官方机构借文化东风进行旅游营销,到底有没有错?如果有错,是出发点上的彻底大错,还是实际操作手法不成熟缺智慧这样的“小错”?</P>
<P> 先来探讨“有没有错”。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人类社会的物质远未极大丰富之前,纯粹“为文化而文化”的官方举动并不现实,但凡文化营销活动,多少直接或间接与商业、旅游业或就业诉求相关。这并不单单针对我国而言,“洋案例”也俯拾皆是。史诗巨片《指环王》让无数观众对片中“中土”的世外桃源之景如痴如醉,也为影片取景地新西兰南部旅游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此,2001年~2003年每年影片首映期间,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改名为“中土”一周,市中心附近街道也改用故事中的地名,据说《惠灵顿邮报》也改名为《中土邮报》……新西兰人的努力得到了丰厚回报——新西兰旅游局估计,《指环王》在全球连映三年,约为新西兰的旅游带来18亿新西兰元(合11.5亿美元)的新增收入。和新西兰人的“疯狂”相比,张家界改个山名的做法,实在是小巫见大巫。</P>
<P> 也就不奇怪,美国总统奥巴马会亲赴哥本哈根为芝加哥申办2016年奥运会助阵,韩国和日本会为拌饭的归属权大打口水仗。分析到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为电影《阿凡达》中瑰丽风景的极可能的原型地,张家界景区通过特定的途径进行提示和宣传,既是一种“维权”,也算一种“国际惯例”。</P>
<P> 大是大非问题探讨完了,再来看看“错在哪里”。打文化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火候稍过,“文化”就被“铜臭”所掩盖,引起公众反感。如何在阳春白雪和铜臭弥漫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需要非常专业的营销团队,远非单靠官方几个人闭门造车或一两个“策划大师”的几招野路子就可以实现。这种“度”如何把握,看看几类反面典型便知——</P>
<P> 急功近利、香臭不分型,如某地争当“夜郎国”,某地争做《金瓶梅》原型地并打造“金瓶梅遗址公园”……名声没打响,先沦为笑柄;恶俗媚俗、手法拙劣型,如近年一些地方“创造”出子虚乌有的“天体浴”伪民俗,以情色露骨吸引游客,终究恶俗之至,遭人鄙夷;跟风炒作、缺乏个性型,看到别人汉服拜孔子,他也争相汉服拜屈原、老子甚至乐山大佛,看到别人公祭黄帝,各地又竞相公祭炎帝、伏羲甚至蚩尤,看到人家“印象刘三姐”风光了,忙不迭也弄出个“印象丽江”、“印象西湖”……难逃狗尾续貂、拾人牙慧之嫌。</P>
<P> “哈利路亚山”和曹操墓惨遭痛骂,多少有点无辜,可谓近些年各地劣质“文化营销”的牺牲品,是“文化透支”的必然结果。什么时候我们一些地方能克制浮躁和拍脑袋心态,以严谨论证、理性操作之理念开展文化营销,“文化牌”才能重塑公信、重焕青春。</P><!-- publish_helper_end --><!-- google_ad_section_end --><!-- 正文内容 end --><!-- $ {新版相关媒体新闻显示}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