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寻找大油田的徐志强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news.cnpc.com.cn/epaper/zgsyb/2009/20090522/image/0036314006.jpeg" border=0></P><P align=center> </P>
<P align=left><STRONG> 主人公的话:寻找地下油气资源,是一项艰苦的具有开拓性的职业,必须具备个人付出牺牲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远离故土的海外油气勘探更是如此。</STRONG></P>
<P align=left><STRONG></STRONG> </P>
<P> 一辆越野车快速行驶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克孜洛尔达州旷野的公路上,视野里是积雪尚存的戈壁和残留着稀疏干草的草原,一座座山丘不时晃过。当黑黢黢的山丘再次从远方逼近时,中油国际哈萨克斯坦(PK)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强手拿野外地质人员使用的GPS定位仪说:“这条和我们垂直方向的山脉下,是一个地质断层,断层中蕴藏着几个大的油气藏。”他像在介绍自己钟爱的珍宝,目光亲切、柔和,“库尔赞潜山油藏就是在这儿找到的”。</P>
<P> </P>
<P><STRONG> 探索与开拓——发现南图尔盖盆地“鬼神油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库尔赞潜山油藏是2005年底中国石油接手PK公司后,徐志强和同事找到的第一个碳酸盐岩潜山油藏。</P>
<P> 2005年10月25日,中国石油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几乎在同时,徐志强作为接收组的第一批中方人员到达PK公司的油田所在地克孜洛尔达。</P>
<P> PK公司所辖油区的南图尔盖盆地,已有40多年的勘探历史,是一个高成熟的油气勘探和生产区域。要想在这里获得勘探突破,无异于在收割后的田地里捡麦穗。怎么办?没有新增储量,何谈上产稳产,甚至部分区域的勘探合同到期后就无法延续或重新签署,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和中国石油在资源国的整体形象。</P>
<P> </P>
<P><STRONG> 干勘探首先要有开拓精神——这是徐志强多年从事石油勘探的精神意志。</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面对40年浩如烟海的地质资料,徐志强和同伴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觉,其余时间的思维都游走在地质剖面图和物探信息资料的世界里。随着分析研究的深入,一个战略性的大胆思路逐渐在徐志强脑海中清晰:既然南图尔盖盆地被认为是一个含油区域,构造圈闭和常规油气藏都已钻探和投产,那么剩余油气储量只能躲进非正常“窝点”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隐蔽圈闭,就成了可能的进攻方向。</P>
<P> “用非常规手段寻找非常规含油圈闭”,徐志强在非洲勘探时应用的理论又一次派上用场。盆地中部的库尔赞古生界变质岩和碳酸岩潜山地带首先进入徐志强的视野。以前勘探时曾见到少量油气显示,但他们研究后认为,这里不可能有大的油气发现。徐志强根据资料显示出的特征,以及国内成熟的测、录、试作业手段和自己多年的勘探经验判断,潜山出油的可能性非常大。</P>
<P> 勘探部署,开钻,试油。2005年12月7日,一口重点探井油层酸化改造后,自喷原油日产量高达434立方米。2006年2月18日,相邻的一口井完钻后在两个油层试油全部喷出商业油流。接着,又一口井测试日产原油240立方米。南图尔盖的第一个勘探难题被破解了!</P>
<P> 潜山地带先后布下了8口探井,7口打出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流,累计发现新增石油可采储量达到1700万吨。</P>
<P> 此后,随着河道砂隐蔽圈闭和老油田深层领域等非构造隐蔽油气藏相继获得高产商业油气,2006年的勘探成果像一串明珠照亮了南哈的地下宝藏,震惊了整个哈萨克斯坦。当地媒体惊叹,“中国人在南图尔盖盆地发现了鬼神油藏”。</P>
<P> </P>
<P><STRONG> 责任与忠诚——开辟非洲石油项目找油大场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2001年年初,徐志强担任了非洲石油项目3/7区勘探部中方经理。根据中国石油对资源国的承诺,在3/7区合同签署后的一个月要开始野外地震采集,两个月后第一口探井必须开钻,第一口探井力争要有油气发现。如此短的时间内在一个新区找到较大发现,世界上罕有先例。但徐志强深知,事关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没有退路。责任和使命让他以超人的动力投入到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中。</P>
<P> 他很快按照总部意图作出了2001年的详细勘探部署,并努力说服其他伙伴代表和资源国政府使计划获得批准。同时,作为中方代表,他一人在现场协调政府、保安与物探、钻井、录井等施工作业队伍繁杂和高强度的前期工作。</P>
<P> 2001年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一,3/7区物探第一炮打响了。2月28日20时,钻机轰鸣,经过精心设计的A1井第一只钻头打入地下。作业区域主要在苏丹南方,雨季一片沼泽,现场作业环境危险而复杂。为了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从施工开始,徐志强就常常自己驾车,沿着尼罗河边或是直接在树林子里寻找能通过的间隙。他凭着借来的GPS和卫星电话,行驶700多公里的无路地段前往施工现场。赶不到时,就夜宿于野外密林。</P>
<P> A1井开钻初期,作业区一片汪洋,车辆无法通行。他与录井服务方人员一道在泥泞中,人背肩扛将设备运到井场。之后,他在井场一呆就是45天。2001年5月,A1井钻获重要商业发现,在深层白垩系首次取得商业油气突破,为3/7区找到大油田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P>
<P> 徐志强出名了。随之,有一些外国石油公司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徐志强笑笑说:“I have given my loyalty to CNPC(我把忠诚献给了中国石油)”。在徐志强心里,海外油气勘探者的开拓精神与牺牲个人的奉献精神紧密相连,它由大庆精神传承而来,支撑这种奉献精神的力量就是忠诚。不能辜负中国石油、团队和同伴的信任!</P>
<P> 2003年元旦的钟声敲响之际,3/7区克服了勘探困难,P1井试油自喷,单井累计日产量超过了1000吨。最终,P构造发现地质储量为5亿吨,为中国石油在非洲建设一个新的千万吨级油田奠定了储量基础。</P>
<P> 3年中,徐志强带领中方仅有6人的勘探团队在M盆地探明石油商业可采储量1.4亿吨,探井成功率80%,为中国石油建设千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显著提升了中国石油在苏丹及整个非洲的影响力。</P>
<P> </P>
<P><STRONG> 关爱与培养——打造过硬海外勘探团队</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徐志强说,勘探工作是一项协作性极强的集体工作,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就像一个交响乐队,而他则是乐队里领“弦”的首席小提琴。</P>
<P> 为了海外“勘探之声”动人悦耳,徐志强对初到海外的中方勘探人员“约法三章”: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外语应用关,二要熟悉区块地质资料、掌握技术手段,三要熟悉公司内部管理流程。这“三章”在他看来是保证中国石油技术人员在海外顺利工作并取得技术主导权的基础。</P>
<P> 小赵是2006年到哈萨克斯坦的技术人员,在国内油田是技术骨干,但由于PK项目初期的各方面工作压力较大,加上某些专业一下子熟悉起来有困难,曾产生了返回国内工作的想法。徐志强一方面诚恳地肯定他做出的工作成绩,一方面对他掏心窝子,“我们到海外干什么来了?我们来就是要把别人干不成的事情干成”。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小赵,只要挺过难关,他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海外技术人员。一番话鼓起了小赵的勇气。一年后,小赵果真成了勘探部的突出骨干,后来还担任了部门经理。</P>
<P> 徐志强牢牢记着一位领导对他说的话:我们从事的海外事业在中国石油史上前无古人,但是决不能后无来者。徐志强用关爱和“传帮带”的作风培养着身边一个个海外后来人。</P>
<P> 根据个人业务特点,徐志强为初到海外的每个人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考虑到刚到海外,外语基础还不牢固,徐志强就重点锻炼他们,每一个单词一处语法地帮助他们修改探井地质设计和有关技术报告,并鼓励他们在各种会议场合用外语表述自己的观点,表达想法。</P>
<P>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与外籍员工的合作方法也是刚到海外中方人员较大的难题。在苏丹3/7区,中方一名经验丰富的钻井人员由于工作观点不同与外方钻井监督产生了分歧。徐志强把两人叫在一起,让中方人员用手势说出在国内钻井的数量。中方人员双手正反了三次,也就是60多口井。外方监督震惊了,只操作过十几口井的他,没想到面对的是一个如此有经验的同事。从那以后,中方钻井人员在工作中受到了十分的尊重。同时徐志强也告诉中方人员,要搞好和当地员工的人际关系,避免不经意的言行带来的负面影响。</P>
<P> 徐志强在工作中对大家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对大家细心关怀。谁到了该休假的时间,准能听到他的提醒;和同事一起出差,他永远把较好的条件让给别人;而他自己在哈3年却没有正式休过一次假。徐志强说:“在这个团队里,我要做的是人家可以把儿子放心托付的那个人。” </P>
<P> 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使徐志强身边的人迅速地成长为真正的海外骄子。当初与他同在3/7区的同伴们,后来全部成为了各海外项目的技术骨干。而在哈萨克斯坦,徐志强带领着仅有7人的中方勘探团队经过3年艰苦努力,在PK勘探区块发现新增可采商业石油储量超过1.5亿桶,在高油价下,可采储量的发现成本小于1.5美元/桶,取得了令国际石油界震惊的勘探业绩。</P>
<P> </P>
<P><STRONG> BLACK CHINESE——在交融中展示中国魅力</STRONG> </P>
<P> </P>
<P> 在苏丹,徐志强在外籍员工中有一个绰号——Black Chinese,意思是黑皮肤的中国人。</P>
<P> 那是2000年年初,徐志强主动提出到工作条件艰苦和难度最大的苏丹4区工作。半年后,重点探井T1井完井,他回到了喀土穆。大家看到的徐志强是一个胡子寸把长、又黑又瘦,原本茂密的头发变得十分稀疏的“黑人”。他的形象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高超的工作能力也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与认可,他们亲切地叫他“Black Chinese”。</P>
<P> 后来在3/7区,只要勘探上有问题,外方人员最先想到的就是“Black Chinese”。</P>
<P> 徐志强经常说,在海外工作,与当地以及其他外籍员工进行跨文化沟通,赢得对方尊重并获得主导权是中国石油海外项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P>
<P> 1999年3月,刚到苏丹现场时,一些外籍员工并没有将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国人放在眼里。一名西方技术人员问他是不是来这里找工作的。徐志强没有在意,而是要求对方将地质图纸拿给他。摊开图纸,徐志强迅速而认真地看过后,立刻指出了图上几处漏洞,那人立刻肃然起敬。当了解到这个中国人的勘探经历后,很多人成了他的好朋友。</P>
<P> 徐志强不但在业务上让外籍员工心悦诚服,生活中也以中国式的细心关爱他们。PK公司加籍技术人员莫塔兹一直在徐志强身边工作。去年,他在孟加拉故乡的哥哥得了脑瘤,但紧张的工作让他无法脱身回国探望。徐志强得知后,详细问候了他哥哥的病情,帮他安排好工作的衔接,让他到孟加拉休假探亲。</P>
<P> 徐志强的高度敬业得到了许多外籍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刚到PK公司时,公司按惯例给徐志强配备了一辆越野车和一名哈籍司机乌特根。但不久乌特根强烈要求增加一名轮换司机。原因是,徐志强跑野外作业现场的时间多而长,而且一般不能按时下班,司机的工作强度太大。他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精力。后来,公司只好安排两名司机为徐志强轮流值班。乌特根后来才知道,长期的勘探现场工作还曾使徐志强在非洲两次患上了马来热,去现场途中两次遭遇车祸,但这都没能阻止他的工作热情。</P>
<P> 加拿大籍乌克兰人安东尼说,从徐身上他理解了现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快,变得那么强大。</P>
<P> </P>
<P> </P>
<P><STRONG> 严谨与激情——成就国际化勘探专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2002年年底,苏丹3/7区P1井的浅层发现高气测值,钻井监督激动地把录井图交给徐志强,表示十拿九稳已发现了大油田。徐志强却仍然冷静地说:“井没钻完,还没有测井,含油面积和油层厚度等储量参数也都没有。这时下定论为时过早,我们是科技人员,不能放‘卫星’。”最后,这口井在深层也测试成功,他才露出兴奋的笑容。</P>
<P> 面对蕴藏了亿万年的地下油藏,徐志强是以严谨出名的勘探专家,也是一个勤学不辍的学者。</P>
<P> 1982年,徐志强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岩矿专业。进入中国石油后,好学的他很快就对石油地质勘探着了迷。从冀中的华北油田会战、内蒙古二连油田会战,到新疆塔里木石油会战,每一次他都作为勘探先锋,探寻着地下奥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仍精益求精,不断用新的地质理论和应用新技术武装自己,并组织身边的人一起学习提高。</P>
<P> 勤思、勤学、勤奋。从1999年开始海外勘探生涯,徐志强不但为中国石油和所在资源国找到了大油田,在科研上也结下了丰硕的成果。他在苏丹参加的课题研究成果、主持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008年10月,徐志强因为在勘探上的成就和贡献,获得国内勘探界最高奖——孙越崎能源大奖。</P>
<P> 2000年除夕,徐志强在苏丹写给妻子的信里说,作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我长期与几亿年前的岩石打交道,已经习惯用百万年作为确定年龄的标准,在我的眼里你永远还是那么年轻。每当我那长期搓摸岩石的手指,撩起你秀发时感到还是那么的柔软。由于石油勘探工作的需要,我经常要远离咱们家。每次送走远行的我,我都能感觉到你悄悄地转过身,用衣襟轻轻地擦去眼角的泪水又默默地撑起咱们简陋的家。</P>
<P> 不了解他的人,不会想到这诗一样的语言,出自那个严谨而理性,以一双透视地下千年奥秘的双眼注视世界的徐志强。</P>
<P> 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人。他情感丰富,爱好多样,喜欢摄影,善于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美,一块石头,一条树枝都能勾起他艺术家般的遐想。</P>
<P> 更了解他的人会说,徐志强的激情已被他所衷情的石油勘探全部占据。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破解另一个被冰封的石油迷宫。他钟爱并享受着石油勘探,在海外释放着独特的中国魅力!</P>
<P> </P>
<P><STRONG> 同事印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徐志强是苏丹1/2/4项目的重要贡献者,也是目前海外最大油田的主要贡献者,为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创造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受到当地地质勘探界的高度评价。</P>
<P align=right>——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薄启亮</P>
<P> 徐志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石油人,我很敬佩他。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技术问题,对我的业务提高很有帮助。我们一起工作,享受彼此间的真诚合作,十分愉快。</P>
<P align=right>——中油国际哈萨克斯坦(PK)公司总工程师丹尼尔·赫尔曼</P>
<P> 工作上,他是我们的领导;生活中,他是我们的大哥。他关心中方员工,与外籍员工相处融洽。在我们眼里,他是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敬仰。</P>
<P align=right>——中油国际哈萨克斯坦(PK)公司勘探部副经理赵峻峰</P><!--function: content() parse end0ms cost! --></CO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