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9-1 07:52 编辑
) b2 Q' y O7 |1 p% B: |4 Z, H+ |# z* y2 j7 ] t: E$ q; o3 y: n1 x
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再看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 《新安徐氏族谱》 2 w" ]- O5 S0 ]4 f% ?* m- l
废 然 返 而 还... (亦即“今往无考”)
1 U6 R9 E- H, U2 |9 a) d& R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 《新安徐氏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
! b6 x6 z8 f: J其文中大意说:徐 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里,众说纷纭,考察无据,历访无踪,难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徐商的五世孙、唐昭宗宰相徐彦若的四世孙,而徐商、徐彦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东海郯城,而《唐书》却把徐商、徐彦若记成河南新郑人。... ... # K3 f! p* k3 T" ^
下边这一小节是重点,请注意 好好看清楚啦—— 究竟哪个才是对的,怎么办呢?为此,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 然 返 而 还 ……。” ( T( b. X% V- F
为了考证“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新安的宗亲们在乾隆元年,就“......不惮往还四千余里,.....(徐勇前 注:很负责、很辛苦、很不容易、很值得尊重)......抵山左之郯城”。在“遍访徐之故家巨族”后,仍然“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最后,“...不得不废然返而还...”。由此,修正了“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并注明了“今往无考”。
0 _7 V- }7 \' C4 g8 Q& `, D" G
对此,当今的郯城徐人是怎样对待的? 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其实答案已经明确:这就是捕风捉影,蓄意造假,把几百年前古人已经纠正的问题,再拿出来以错用错,用来“振兴郯城开发”。
3 \& a" W2 K$ L$ P$ \! O8 ]
有临沂徐氏说“因为徐有功是郯人,他们都是相隔几代的后人,自然也是郯人。 由此更说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
3 U5 b" H8 x# p/ y8 o
所谓的“葬郯城北”,本来在清代已经否定,早就恢复本来面目。 当年,不要说新安徐氏在郯城“今往无考”,即便在郯城找到了徐昶的根,那又怎么样?无非表明徐 昶曾为郯城人。新安的徐昶后人当年(假如、即便)在郯城找到了根),怎么就成了今天“徐氏始祖葬在郯郯”了???再往前说,你徐昶的祖先即便是当年“封炎”的第一代人,那就当你的“炎祖”好了。 封炎是公元前1040年左右的事;若木封徐则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事,两者还相差1000来年呢。
) s2 |0 c r+ r" Q5 ^
什么是犯错误?是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欠缺,造成了对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理解没到位没办好。 郯城徐人是犯了错误吗?不是!他们是蓄意造假,恶意蒙骗。有一个不好听的词叫“口是心非”,他们则是搞“心是口非”,心里很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但非要造这个假。徐氏族人中,确实有人是这样认识这件事的——我们要的是“有一个地方,寄托我们的哀思”。但是,如果仅仅是有一个地方,那在阳台上,弄一个破脸盆堆上三斤土不就行了,何必跑那么远的路?再则,这个什么豹公也是不存在的,有的是时间以后慢慢再来讲哎。 ) w! [" U& A4 E/ u
作为正直的徐氏后人,面对它们如此恶劣的玩弄先祖的行为,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请,欢迎您来谈一谈啦!
8 y' x5 Y+ F5 Y. k
8 x5 K8 x# E" X+ y1 ? 7 j$ J$ L I' J. I3 \& J" @
N8 D0 o! y& Y( E5 x' v3 r! A% j! @
2 b5 I: P) u/ o, V$ A#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