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楼主: 徐勇前山东

[讨论]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国立 的帖子
7 j+ T# @! G- P4 G. }+ `1 v, V" k+ {. [& I; V( ~9 r; G
如果一目十行的阅读,很快的,如果慢慢品读,时间会很长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继暾 发表于 2018-6-19 14:45
' a& H: P5 p  r  L1 H' l( O0 I历史与评述:文献史学关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8 i8 O# j) x8 m( p5 Z0 u
——考古学和文献史学“二重证据”视角下的春秋史分期断 ...

8 q$ _6 C6 k% v. j: v) Y3 y8 O% [* V你好,首先应该感谢你顶了这个帖子。
' u4 z! M5 A& E! k* P) w其次,感到你的跟帖实在是太长了。目前呢,还没明白你的用意。
9 U6 J; y! E; L, w# L  j+ y俺觉得,无论是讨论一件事或是讲述一个人,还是以简洁明快为好。
+ h! `: `+ @! Y2 B我这个帖子,以讨论它们是否造了假为主。欢迎你就这方面共同讨论。
" \; B' V  Z5 g; H4 d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国立 发表于 2018-6-19 15:51
% s( a5 |5 |0 G% H9 Z( G回复 徐继暾 的帖子
( H0 i- j8 o5 S8 q. M  ~) ?( D- z; |
洋洋大观,三天三夜也读不完啊

! Q* a/ }, l1 d/ J$ x谢谢你的跟帖顶帖。呵呵,同感同感,确实是......读不完呢。
. Y5 c( m4 k! i2 k8 f; w; e* W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7-2 15:50 编辑 1 x5 K! M# V+ _$ R: c7 `( V

( l: ?) W' Y% f特别说明:本楼作为图文调整专用。试验一下,行则用不行则废。- s# ^5 b; k4 M/ x" u. H) A
将 揭 晓.png ( U5 r6 v- n: }' u& r
叶 城后村.png ) l2 Y' X; X: @

( o3 ~8 _/ X+ N8 E 重点提示 新.png 4 r* c+ a  e2 j9 B' Q% o" F8 O& l2 }
  C$ i1 T; B, ^7 b
宋  米.png % }+ n' r; w4 S9 i" z

. Z* D( I% K! R( ~) i+ L* ?5 P 家谱 3.png 1 _1 \' {  A* O+ ?3 t
# \: Z9 B/ @0 P/ D( ^
9 _: q  \% t# z' U& D+ v; ?5 U

+ O# v- F6 Z9 M& G9 Z* x) x- U, t; i3 ]

# _, W; x0 W) w
发表于 2018-6-2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继暾 的帖子
3 M# s& v2 x" p& ~
1 I: `4 ]' D9 L) C% Y: H# D: L一目十行,过目就忘
发表于 2018-6-2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勇前山东 的帖子
: i+ u4 k' d  A1 H) q; s0 E" H6 u6 w9 n6 I' T5 @
历史就像是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发表于 2018-6-20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徐氏始祖陵的真假且不说,但就碑上的两条互相缠绕的龙,而且龙头朝下不,这风水,,,唉唉唉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祖银 发表于 2018-6-20 17:02 5 y9 G6 N# o! C4 g* p2 m! x
中华徐氏始祖陵的真假且不说,但就碑上的两条互相缠绕的龙,而且龙头朝下不,这风水,,,唉唉唉

2 f1 b3 J6 l3 f' t% S+ w是的呢。下一步,有时间后,俺也瞎讲讲那个地方的风水哦。. p6 P; Y  c& U8 ~6 s% L3 R6 @
2000多年前的徐芾,是讲风水的老前辈了,但他下海后就不敢回来啦...
1 \9 \( I2 C: t8 C  S  s
发表于 2018-6-20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勇前山东 的帖子
/ m6 u3 _0 ~/ Y% D! d2 `3 Z* k8 ~: p' P
对郯城始祖陵选址的地方,我没有参与。也不知道其选址的理由,至于看没看过风水也不得而知。我期待郯城徐氏对选址能有个说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刚平 发表于 2018-6-20 19:05 ! g* t1 ~! i0 [: [& x; `8 I4 g
回复 徐勇前山东 的帖子$ U0 l9 u0 @. v5 S3 O- D; G

; j! W0 i! g, P- M, w对郯城始祖陵选址的地方,我没有参与。也不知道其选址的理由,至于看没看过风水也 ...

; E& }- ]) h4 F% K按照他们的说法,那个地方是好得很的。
# U$ s$ `' o% {他们的理由一大把的,慢慢来,一个个把它都戳穿喽。
# U* N  v. a( F- _2 y- k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9-1 07:52 编辑
) b2 Q' y  O7 |1 p% B: |4 Z, H+ |# z* y2 j7 ]  t: E$ q; o3 y: n1 x
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再看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 《新安徐氏族谱》
2 w" ]- O5 S0 ]4 f% ?* m- l
  ... (亦即“今往无考”

1 U6 R9 E- H, U2 |9 a) d& R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 《新安徐氏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
! b6 x6 z8 f: J其文中大意说:徐   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里,众说纷纭,考察无据,历访无踪,难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徐商的五世孙、唐昭宗宰相徐彦若的四世孙,而徐商、徐彦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东海郯城,而《唐书》却把徐商、徐彦若记成河南新郑人。... ...
# K3 f! p* k3 T" ^
下边这一小节是重点,请注意 好好看清楚啦——
究竟哪个才是对的,怎么办呢?为此,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 然 返 而 还 ……。”
( T( b. X% V- F
为了考证“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新安的宗亲们在乾隆元年,就“......不惮往还四千余里,.....(徐勇前 注:很负责、很辛苦、很不容易、很值得尊重......抵山左之郯城”。在“遍访徐之故家巨族”后,仍然“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最后,“...不得不废然返而还...”。由此,修正了“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并注明了“今往无考”。

0 _7 V- }7 \' C4 g8 Q& `, D" G
对此,当今的郯城徐人是怎样对待的? 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其实答案已经明确:这就是捕风捉影,蓄意造假,把几百年前古人已经纠正的问题,再拿出来以错用错,用来“振兴郯城开发”。

3 \& a" W2 K$ L$ P$ \! O8 ]
有临沂徐氏说“因为徐有功是郯人,他们都是相隔几代的后人,自然也是郯人。
由此更说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

3 U5 b" H8 x# p/ y8 o
所谓的“葬郯城北”,本来在清代已经否定,早就恢复本来面目。
当年,不要说新安徐氏在郯城“今往无考”,即便在郯城找到了徐昶的根,那又怎么样?无非表明徐  曾为郯城人。新安的徐昶后人当年(假如、即便)在郯城找到了根),怎么就成了今天“徐氏始祖葬在郯郯”了???再往前说,你徐昶的祖先即便是当年“封炎”的第一代人,那就当你的“炎祖”好了。
封炎是公元前1040年左右的事;若木封徐则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事,两者还相差1000来年呢。

) s2 |0 c  r+ r" Q5 ^
什么是犯错误?是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欠缺,造成了对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理解没到位没办好。
郯城徐人是犯了错误吗?不是!他们是蓄意造假,恶意蒙骗。有一个不好听的词叫“口是心非”,他们则是搞“心是口非”,心里很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但非要造这个假。徐氏族人中,确实有人是这样认识这件事的——我们要的是“有一个地方,寄托我们的哀思”。但是,如果仅仅是有一个地方,那在阳台上,弄一个破脸盆堆上三斤土不就行了,何必跑那么远的路?再则,这个什么豹公也是不存在的,有的是时间以后慢慢再来讲哎。
) w! [" U& A4 E/ u
作为正直的徐氏后人,面对它们如此恶劣的玩弄先祖的行为,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请,欢迎您来谈一谈啦!

8 y' x5 Y+ F5 Y. k
    国之大事.png
8 x5 K8 x# E" X+ y1 ?
7 j$ J$ L  I' J. I3 \& J" @
      19 废然.png   N8 D0 o! y& Y( E5 x' v3 r! A% j! @
2 b5 I: P) u/ o, V$ A# h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6-21 09:59 编辑 1 Q( [# u; H( x, V& y" j( L2 t

' B  [) x1 P1 u7 s1 O+ Z( N7 ?注:本楼内容曾在第11楼帖出。
& D0 Y# I! u* K# q: i

  y5 p* W! P1 V' {. K& M
新安《徐氏宗谱前记》首页
特注:“豹”字下边的“以上葬”,是相对于本列“以下”而言。
如果包含“上代国君”,通常会用“以前”或“以右”。
在其它家谱中,当有需要引用的内容时,常会见“录以左”字样。
另需注重者:“以上葬”中,是无“皆”字的。 )
! F  o6 C9 k3 o9 P# s$ h; A; u! G( T! H' `
无“皆”字.png
0 s% T& }: Y4 p, a' I& p
* ~4 W1 T6 w" _: C8 [3 C
发表于 2018-6-2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如此完整的系列帖子,更有利于大家明辨是非,相信大家更能知道更多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继暾 发表于 2018-6-21 18:21
, Q5 M9 E# ?" H, Y有如此完整的系列帖子,更有利于大家明辨是非,相信大家更能知道更多知识。
9 b7 Z/ z5 u- e4 |3 y: U
谢谢你的顶帖,继续开展讨论。
5 Q! q- ~( s: ^( R5 ^$ }! M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7-9 14:26 编辑 ' ^) f( i5 h. O: s% K1 A

  Z; m3 y* ~" v+ O2 y1 ?暂时将本帖作为预告与提示专用,试试行不行.... ...
+ K8 L  D. y* y4 w! G2 {
% d9 b8 V5 _* z 重点提示 新.png 4 \/ N& D$ v) m4 N) o5 }

" @3 ?6 L' S6 M% d: E' V; [; m 还真相.png
1 V6 d; B5 J# |- Q$ s) [0 H0 |' D& b! c; W  Z1 O- K
山东矛 总.png
! X  P" n0 S$ c/ q5 W
/ y, z$ Z7 C. w$ t: M( @" {3 b9 O9 b! W) g4 S% C4 V( `
眼前.png
2 C, Y0 N  D( Z5 q( b7 R5 }( N( `5 F2 u7 }; d

; B, Y* Y8 h) j5 {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 14:10 编辑 ; s5 A" {' n1 n# w6 A5 \6 ^* ^( @
, P* x. ~: p0 S/ w5 W9 ]
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6 |# X9 L0 u/ l" q! w& t+ e胃口 貌视 比天大--------                                               + p! _% [1 N6 G# B
       一 县 想 占 两 古 国
$ F& f. o" S  r9 D9 N) C& F

" m* c  B: x& t% d5 a% s0 j. ]在郯国旧址,按计划是要复建古城的。效果图已出来,如有空闲扫它一眼也行。: n, e1 w6 g2 {
) ]+ J3 `5 a- X( p$ ?# a$ [) x
“郯国故城”遗址,2006年,由国务院批准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W+ K5 X: @3 J. Z) z) a/ c
郯国古城以古郯文化为灵魂,汉唐建筑为骨架,苏州园林为肌体,按照《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5 Y8 }) ^# T5 m9 Q: v

' W3 Q0 }7 p0 m郯国古城内复建郯国宫殿、郯子庙、社稷坛、帅军台、东海郡守府、一贯书院、于公祠、感恩亭、文昌阁、魁星阁等历史文化节点;打造民俗园、游乐园等主题游乐公园;重点建设容纳1500人的千古情大剧院和大型原生态歌舞伴餐。是郯城东夷文化、军事文化、孝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 P+ {4 N' a1 a$ r2 s0 A: ~$ g

  r% x5 B( R5 h1 s9 ]6 }+ H郯国古城,作为一处有着3000余年时间的历史遗迹,确有其特殊的内含。从上述方案设计的建筑看,很象那么回事的。从它的“左祖右社”这一点,也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在“那个什么墩”的地方,是不是也应该是“左祖右社”呢?它总不能孤零零地光有一个土包,而没有其它的配套设施吧。仅仅把十几个人“埋葬”在那里,那只是“左祖”,“右社”在什么地方啊?光有“左”是讲不过去的。为了有“右社”,下一步,郯城徐人会不会在“那个什么墩”的右边,再..........。
; e' ]7 P' O: X' E8 X6 A9 U
' h3 b$ Y8 j* A* x
一个屁股大的小县,看来是想占有两个文明古国啦。: J1 x, g+ r! V( X' r8 L
一个历史3000来年,再一个历史4000来年8 Y, y3 H6 Z" S# S# {
从近十多年的实际情况看,他们是“不要孝”,“想要仁”的。
# J* P* @) w: N4 @: e4 |) D而客观事实给人的形象却是—— 既不孝、也不仁、还不善。
: v/ ]4 [  t6 D! j  E# t一县要占两个古国,是不是很牛呢?呵呵。; L: p0 N. `& W* a) d7 ]3 D

/ T3 f. t3 l6 w0 w* p
两个 古城  ?.png ' M* i' m' V" I  d' _% P
- O; \+ O: B5 N  R
《郯城县志》第49页(卷一)行政区域 第二章“建置沿革”中载:4 s# R0 J. X! s2 g. b* _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郯城建于何时,史无确载。& f4 E( `2 |! l5 q1 H% k- V
据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夏商时期,少皞时期,
, s* B+ i; c# g) A9 `7 a少皞一支后裔一支以鸟为图腾的炎族,聚居于此,称炎地。属人方。2 p& _. _: Q; y% k+ k# r8 S  Q
据此,郯国建置当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 A4 n% G* b( ]% y8 z. u注①:据《断代工程年表》  西周初 为前1046年+ |, \3 W, M$ U- q" S0 ^" K: j
作为政区名,始见于,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3 }0 e% n, r8 K: {) d, s. T& W
占 两古城.png ; b% T% X( R$ S5 ^

& {' x) L3 \1 X7 o" m' H8 [/ ^; ?. Q2 N& a) e) M

) r- i5 w0 E6 G/ S) t- Q+ n  J, g
0 l  Q5 h* n9 I% f3 f' F) n  Q: @% S) U, @% C& r
3 e- A" e$ f% R1 o
. R! H, w  E6 h) p: F7 W5 y! d/ k
& r8 Q( N8 h0 U7 ~1 S

; Z$ B  t. k9 n) P. Z: c" Z; L6 f+ m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 14:11 编辑 1 t: M. c- u& \7 i5 y

% W7 N: L% A: C- v+ r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 h& X/ F# J( E4 H对于家谱及家谱的记载  --------$ n& }3 U9 j% H5 l

/ _; L! T; ~& R; c          我 们 该 如 何 处 之
4 q2 z' o& V) k$ I: L+ ^( X9 V; f

  a( ]& b# R9 t  据报导,新一批空军飞行学员的招考工作已经展开。能认识几个字身体也不错,就成吗?不成的,这事自有其严格的条件。起码的条件尚没具备时,免谈。关于家谱,近100年来,由于搞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由于爷爷的爷爷走了,很多家庭在这方面已没话说了,没有。近100来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关的条件是很好的啦。认字的人比较地多了,把家族的世系记录下来,应该不是难事。但事在人为,由于没人去为,结果还是造成了很多“不知道了”。但也有不少家族还保存了一些家谱,这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了,$ ^% ~# o& k7 U0 P8 n
! H; U. t  ^2 W8 z
  老徐大家族的家谱,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据几个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2770种,其中徐氏家谱87种,居笫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氏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氏有63种,居第八位。这就是大概的面目之一,不好说多也无所谓少。据说徐氏的家谱最早者见于隋朝。历史上,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6 B/ g6 O$ r) \4 K! X; `- u
( z" V' ]% ^( {, I: |: |) e
  历史上存留的家谱中,由于多种原因,其中的错误不在个别。2 r$ N. J3 u  \1 {. h
  例如:  徐氏家谱中出现私造世系,于夏初大书“调”名,以为始封之祖。徐时栋修《月湖徐氏家乘》也曾附载其说,......。如此糊涂了十多年,后来多方读史研史,此疑始豁然解也。
, s  a: Q+ U, _- L4 f. P  注:此即“.......若木生调,封于徐......”(本处只是简述,不展开了)7 b' {8 f3 R8 a3 o4 U- u1 L' e
1 ^. y% z! b' R5 T6 E) G
  再如: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前记》记述:8 Z; ?" h& X. a  S4 J+ Z4 g; D
“......故谱牒特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秦,次若木。 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徐氏、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葬东海郯城北七里(今往无考。谦,夏袭徐国君。佥、夏袭徐国君...”:本括弧中紧接之字为清代谱修正之后样...)
7 e9 i% w/ `$ f; d; E/ s8 @  注:“夏仲康”时,有“东海”吗,这个“食邑”靠谱吗;从苦木“夏仲康”时起,向下五世,有“郯城北”吗?这个“...北七里”是什么时间的计量单位,秦朝前的,还是1185年的,那时的郯城是指“哪一块”? 如果1185年时用“在今郯城北”,从描述角度讲还算说得过去,但它没有“在今”二字。所以,看似很简单的一小段文字,需要弄清楚的东西还不少呢。
/ f$ l- K7 t. r, |
' E7 M! Q; {0 d* {* E
  第三:东阳 徐永生言...“今往无考”可以理解为,今天和过去都缺少旁证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今天我们特意去考证过,没有发现可以证实的东西。(年代久远,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总之,这段文字与事实不能对应,不能取得尔后徐氏后裔的相信。但是既然形成文字,是否有所依据,还是值得后人去研究、分析和讨论。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9 Z" r+ n* U- e/ G
  注:徐永生的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总体上与事实有差异。当然,这已不属家谱本身,而是对有关家谱事的认知。他为什么称“既可以理解为...也可以理解为...” 是因为他当时尚不知道有清代徐 禋等人“...废然返而还...”这件事。' j/ m0 K1 B/ f" A9 D
& u1 D  h  n8 r
    家谱与文字.png ( I0 N, g9 N" x/ E

" ]: f  e% _& B! L+ Y, n& _1 s  上图 为夏朝商朝与文字酝酿产生和演进的大体时间对应。在大约前2000年——前1700年之间,是有一段300多年的空档期的。这期间,可以用“文字”或“刻划”记录事情者,或许全天下还没有一人。若木公应该是在这期间走的,这个信息依靠什么保存与传承下来呢? 到了前1700年以后,出现了“甲骨文字”,据说总共5000来个字,目前能认识的尚不到2000个字。在那个时代,100个人中,能否有一人“会用文字记录事情”呢?
6 v5 V$ i( L/ J
9 \0 R" L% q& [, e.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小结中这样讲: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d7 ^+ W. U% M' M; q9 O" @

# P! N2 d6 q* f! \: |1 R0 Y  4000余年来,因为各种战争、瘟疫流行、自然灾害、朝代更替、饥饿逃荒、多次大规模移民、外强入侵、还有文化大革命,等等原因。真正的盛世不是很多的,再加始皇焚书,因而没有了完整的家谱,是很自然的,还需坦然处之为好。搞攀龙附凤的家谱,还不如不搞。不搞,不会耽误你升官与发财。搞攀龙附凤,就是自黑嘴脸。
: r: R! l9 ]' l' i8 a

; S" y+ `0 _! }/ k% O2 E, L$ o  由此,我们应该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细一点。
2 K7 Y& y5 [5 p' w9 N. I9 u  总的态度,应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F  U' X7 N2 W* M" X3 l* O
* 对于上古下传的信息,取“特别谨慎”。如对徐国国君人名、世系、国都等。* z- R) q2 S5 W8 N: Z. C
* 对于有成熟文字后下传的信息,取“严究细考”。若发现了错误就纠正,如“今往无考”。5 N& k7 h; |- ^
* 对于近代的信息,取“有一是一”。是贫下中家,是职业农民,就照着写这不丢人的。0 Q' a7 g  C- H7 v
9 k# \5 o! h2 N; h& _# ]
  注:据有关资料看,郯城徐人正在用一个“大圆圈”,将自己上联到若木那边去。% t0 \; A8 _7 R7 Q8 b" K0 n; z
我真的不应该随意说脏话,但我确实是真情实感。他们太恶心人了... .此处省略50字。
$ ]; t. c4 ^2 g8 O, w5 |# l( B' t

$ {. h: m1 e1 u% `+ I7 o; \   (注:所用图片 仅是举例 与其它无关。)
) S- F0 J- m8 v4 O4 p$ r) _    对 家谱 态度.png
$ |1 f! j1 Q  S$ w4 R4 j4 q

  O& e3 u& K/ V7 v- P9 I    家谱 3.png
: B, P$ `- i; {! k9 `3 S7 j
* {! D+ |) r' G4 i+ Z
5 z6 T& e! X" @2 {* y2 W" n  V
2 h- C' K6 w. ^$ T/ U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 14:11 编辑 8 f2 w: }$ r! _& z! C3 z4 F$ ]

8 \) M9 ~9 ^: E+ n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D) \" j( r# y2 ~( |) I

( c, a% Z: v2 b/ M0 A+ a/ D' |        宋代一里路  当今多少米
! x1 L) [, O( n+ O7 c) e0 B  e& }
6 z) r0 h$ `* u: h' X, Q
  国里的长度及其演变,无论今人关于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记载,都很少谈及。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中说:“自汉代以后,历代计算长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为止。至清光绪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制时,……才明文规定于尺之外,另立里制。①所以,中国里作为计算道路等的长度单位在制度上确立得是很晚的。但这决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里这种长度的概念,相反这种概念当时应用很多。如《汉书·西域传》所载数十个方国中,大多数方国到长安有多少里的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且末国,……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等等。这说明里这种长度概念在当时是常常用到的。虽然如此,正史讲度量衡时却没有里的长度。如《汉书·律历志》谈到长度时说:“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此处讲的五个长度单位,是分、寸、尺、丈、引,就是没有里。这里没有讲里的长度,不是没有里的长度,而是由于种种原因缺少记载造成的。( z( |; m: A5 T" G7 ^) M( i2 @
  探讨中国里的长度演变,不仅要探讨里本身的长度,而且还要牵连到其他长度的演变问题,如尺的长度。有时,同一个朝代就有几十个不同长度的尺,与此相应,可以计算出几十种里的长度。但这些里的长度,并不一定是法权认可的现实应用的里的长度。因此,这里仅计算社会公认的里长度的演变,供关注此问题的人们参考。
$ @7 {0 F* v3 f% v" i
# @5 S: ?1 @4 w7 {
  一、周、秦、两汉里的长度:周代里的长度在计算井田面积时常常提到。《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周代井田制下,方一里,耕地九百亩,四边都是三百步一里的长度。这一点在古代是公认的。《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然而,仅仅知道一里三百步,不知一里多少尺还是无法求得一里的具体长度。
. w! [9 q$ W% `. \2 k" j/ d! \  《汉书·食货志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则一里三百步为l800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汉书·食货志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②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 415.8米。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 83.16%。由于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这一里制可视为周秦汉三代的里制。
8 n6 A- m4 ?7 ~" H# r

- h3 ?. o+ B# ], \( A/ Y  二、以商尺(营造尺)计算里的长度是里长度的一次重要演变。商尺,传说为商朝的尺,唐以后历代为工部用的营造尺,也称部尺,俗名叫鲁班尺,也叫大尺。这种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步为五尺。一尺的长度为秦尺的1.25尺。《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度量衡》:“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古所谓车工尺。”由于营造尺是历代工部用的尺度,公信力强,应用广泛。随着社会发展,以营造尺计算里的长度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然而这一点来得毕竟太迟了。清光绪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时明确规定里制为:“五尺为一步,二步为一丈,十丈为一引,十八引为一里。”在“新制说略”中指出:“长短度分为两种:一曰尺度,以尺为单位,所以度寻之长短也。一曰里制,以一千八百尺为一里,用以计道路之长短也。里制即积尺制而成。盖道里甚长,若仅以尺计,则诸多不便,故必别为里制。”①这里把尺制、里制作为基本长度单位列出,在当时是有新意的。6 `  [+ D. t; Y0 N+ ]. d: R2 c
据上述清光绪末年所立里制可知:一里为营造尺1800尺。营造尺一尺等于0.32米,所以1800尺,等于576米。因今市里一里为500米,所以以营造尺计里则一里为今市里的 115.2%。
/ l: _+ q4 k, Q7 k( _

( I: a; Z" i, I+ x, ^) c  三、第三次中国里制的变化,发生在民国时期,“公元1929年制定一市里为150丈,合公制为500米。这次制定的里制一直沿用至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里制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米制,并与其结合。所谓继承中国里制特点表现在:从周代开始中国传统里制为一里300步,这次里制为一里150丈,而以营造尺的五尺为步、二步为一丈,则150丈恰为三百步。所谓吸收西方米制与之结合表现在:“一市里为150丈合公制为500米”,则是以西方的米制表示中国的里制,而中国的市尺则变为西方一米的三分之一。这样二者融为一体。由于这次制定的里制,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方便了与西方长度单位的换算,所以沿用至今。
! ~- {1 U8 k7 E( P( y  ) ?3 {8 @7 h- F) R- ~4 s, l8 I
  从上述三种里长度的演变来看,里的长度演变是很慢的。如与尺的演变相比较,这点尤为明显。从周代开始历代都有长度不同的尺存在,其发展的趋势是尺越来越长,这明显是由于统治者为多剥削民众造成的。里所以演变得慢,可能是由于里的长度与人们的利害关系牵连少的缘故。  W$ m5 g% S+ `

& V$ x/ h0 U& Y5 k, U: X5 ]    宋里=米.png
- l6 f( I$ P* \- Z8 y) A
- J4 ?4 y2 e3 p, M: H; W" I! Z' v

+ D5 z. h2 d# w( R( X0 d! [
6 f# Y$ N/ G' Y6 h% P. K" }
  ~; V2 e" @  [" g% P& C) }: X* {& N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 14:12 编辑 $ w; t2 l( f3 \

  A2 ^/ T! e, C8 [; f# \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8 ~; C# l  b/ P$ m& T       一 个 郯 城 人 的 哀 与 怨
9 M0 A9 y- E. K; t8 P8 ?; T4 O; Y; X

  X3 \0 y; \7 T( J& x  S  I      原题:郯城——一个被山东遗忘的地方(转帖--原文)  D+ K- @5 }; G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常常有很多东西被遗忘,有人、也有建筑、历史事件等等,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几乎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是历史,有的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从这一点上讲它们被人们所遗忘似乎也合乎情理。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今经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东部城镇竟然被改革的大潮所忽略,这是何等的匪夷所思!这个被忽略的城镇便是我的故乡—山东郯城。; Y, A* n! H% P; i
      郯城位于山东省最南部,自古就是淮海重镇,因其境内河流众多,素有“山东小江南”之称。从其被封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朝的郯国使郯城拥有“孔子师郯子”的美誉,秦汉的东海郯郡一至明清民国的郯城更使郯城发展成为淮海明珠,几千年来郯城儿女总是以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作出贡献。但世事有变,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郯城却总是落后于其他地市,发展的脚步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究其深因在于山东把郯城遗忘了!- C. Y' A5 p" F

: \7 }1 s. v2 P2 K9 U$ j& N      山东那么大为什么偏偏将鲁南重镇忘了呢,这就要从郯城的历史讲起。郯城是历史古国—郯国的驻地,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宋朝之前郯城自为一郡,属徐州之地,而自元后,设行省,徐州划归山东管辖,郯城也在其内,直到民国郯城虽仍属山东但大部分权利还是属于徐州。建国之后,郯城划归山东管辖,而徐州归江苏管辖,原先属于徐州的兄弟县唯有郯城划归山东,这也便造成了郯城被山东遗忘的重要原因:郯城不论是从地缘上还是从文化风俗上都与齐鲁不同。

* U' Z  G) A9 S3 T# V6 s- u4 ]      从地缘上,郯城三面被江苏环绕,其东面是连云港的东海,西面是徐州的邳县,南面是与郯城关系最亲的徐州新沂,这就决定了郯城人与江苏的关系更近而于山东则较远,地缘上的偏远成为郯城被遗忘的最重要原因。1 I& _& a& [1 f$ Y+ ]
      从文化上讲,郯城文化是郯国文化,她与山东的齐鲁文化不为一类,我们郯城的柳琴戏,杨琴戏只有安徽苏北一带会,而北面的山东则不会。另外,从方言上我们郯城的特别是郯南的方言就是徐州话,我们在外地只要一开口人家就说你是徐州人,根本没人说你是山东人。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临沭、河东、费县的同学竟然说郯城不属于临沂,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啊!文化上的差异使临沂人在心理上都不认同郯城更不要说遥远的山东了!" g  r5 D3 k9 v# J
      从经济上,郯城自古以来就是富饶之地,自郯城划归临沂以来,临沂地区内就有“临郯苍“的说法,意思是临沂县(三区大部以前叫临沂县)经济第一,郯城第二,苍山第三。而正是郯城经济的前卫直接造成了郯城的落后,因为临沂地区内凡是想升官者都要到经济相对较好的地方来,于是郯城便成为仕途的最好垫脚石,凡是到郯城来的官吏没有一个是想来干事业为老百姓造福的,他们都想在郯城混满届以求上调,这种现象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郯城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升官之地,而这些官吏升迁之后留下一大堆问题,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郯城的老百姓!从这一点上讲我们郯城没被政治所遗忘却被经济遗忘了,而我们亲爱的郯城老百姓最需要的恰恰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无聊的政治阴谋!
. h$ L" [, J+ f2 Z/ A/ x4 \+ p" `' G      最近在市民论坛上看到有网友把新沂《蓝天报》的一篇关于要把郯南划给新沂的文章发到论坛上,我认为把郯城划给新沂这不失是一个富民兴郯的一个好办法,既然山东不要郯城发展,那我们就依靠江苏的“苏南支援苏北”发展,只要郯城的老百姓能富裕,划给中国的哪里都好。另外针对论坛上那些排斥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所谓的“生为山东人,死亦山东鬼”的言论,我要说:我们只是郯城人,郯城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家,山东只是政治强加给我们的一个代号而已,只有我们郯城人自己富了才是最根本的,其他的都是大话,都是很愚昧的。我不知道论坛上持反对观点的网友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也许你们有你们的利益需求,但是我相信大多数的郯城人还是会同意我的观点的,因为我们只是郯城人!: _  E+ }1 i" B0 O

; M0 c9 ]+ p" [; v* w8 m      希望山东政府能醒悟,我们郯城是郯城人的郯城而不是山东的郯城,我们划给山东是希望山东把我们郯城发展的富强美丽而不是仅仅山东版图上多了的那一个夹在江苏中的角落。我们郯城是老百姓的郯城,我们要的是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山东山东官场上的政治斗争。希望山东能把我们郯城发展繁荣,若不就请山东放我们郯城人民一马吧,让我们老百姓自由选择归宿,毕竟我们是老百姓不是官场的牺牲品!!

. ^& f$ n/ ^) e7 z      还是那句话,我们郯城是老百姓的郯城,是郯城百万儿女的郯城,我们要的是百姓的富裕,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只希望我们郯城人能过得好!望广大身为郯城儿女的你能站在郯城人民的立场上支持我,因为我们不愿再做那个被山东遗忘的角落!9 l- l0 g8 ~% K* o/ m' ^

/ ?  V' r. L/ D3 _5 V% g         
! i! t7 i- A$ R/ A  x* A7 E* C
                  郯国故城   前后楼的内容 可参照阅读4 W" @1 M7 l) K% {+ v- X) I
         
, I' P3 c  x# Q7 [  J4 m

$ O4 u0 Q/ j& w; @+ l5 P       为下一步的内容  提前撑握相关要素
. h6 M! B' s+ c) @% k% n$ K9 @8 l            (如:  时间 地点 文化层 等   )
* Q/ j6 ?  t% }6 R4 j$ ?1 j# C% o- `( {5 [2 N1 [& f2 J
         唐宋城池 明确的.png ' z" |# f: V5 T- J7 J

# J$ c" L5 Z. d; K$ f: s" m# F! @5 q7 }

5 d+ L9 `8 `/ z1 J0 ]  a
  ]- {" J5 }7 g1 E/ b# {! B' F/ o  b' S/ {

% c+ J; Z! N8 K, q
* e$ O$ `; E% \$ }. A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 14:13 编辑 # t8 T2 J8 K0 d

0 ^  C$ o  |5 z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4 {0 j# o7 u7 h8 u

7 W' ]4 v8 E- B2 L  J$ ?5 p3 i      郯 城 的 风 水 很 不 好
1 F" v& H9 N, a0 V' `0 u4 h3 j! N
3 ^5 J& t4 h: D4 T. m  R
    一、大难骤然来
) Z% O; X% B# O' `% W
0 ~' V+ l, A) ^- F
... ... “有声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降雨、倾刻震”,刹时间“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3 O- C* {5 d6 v, v
  [% t( K0 j1 Q" x+ Q! Q) ^
... ... “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有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人立地上,如覆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阁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                                          5 O" M+ e9 E$ N. ^0 H& ?
  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地震》一文中,也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3 p6 P& U: Z6 `. F( @" C ...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震后死尸遍地,无人收殓者甚多;四邻村落,腥臭之气弥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灾民四处流散。
9 U+ o( \9 ^1 i/ c$ ^* B3 U7 Y3 @

: e0 J* u* }9 h# w! d  `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18.6度,震中烈度达12度。地震波及鲁、苏、皖、闽、鄂、豫、陕、辽等十余省410多个县和朝鲜半岛。山东郯城、临沂和莒县受灾最为严重,造成约5万余人死亡,破坏面积涉及方圆近千公里。此次地震,历史上称为“郯城大地震”
; ?: p% S+ x3 t2 r+ F3 J

* [9 U5 I$ p1 H    二、后果很严重
, @. O4 [5 G) C
( ?+ V2 W$ J' I
死伤人数多 据史料记载的不完全统计,郯城大震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最惨重的为郯城、临沂、莒县等极震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多被建筑物倒塌压死。
! B* x- K1 G0 V  ~
- c" ?1 B, |+ T1 h* O1 t6 r
建筑物遭毁灭性破坏 这是史料中记载最详实的内容,受到破坏的共有 144 县。极震区 (地震烈度大于Ⅺ度) 面积5000多平方千米。建筑物无论是房屋,还是城墙一并倒塌。如以下记载描述,郯城:“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垛全坍,周围坼裂,城楼倾尽,城门压塞,监仓衙库无存,烟灶俱绝。 莒州 (今莒县) :“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压泥水无存,周围百里并无存屋。” 另据记载:“官廨门第和庙宇等公共设施一时尽毁,人无完宇”。  y' }  A/ m* Q% c: B. A; g
/ V% W7 h; {2 H/ y# q1 J6 h
次生灾害严重(1)水灾泛滥:主要表现在淹没城池、田地、溺死民众、破坏水利设施等。至少有10座城市在地震中明显地遭到了洪水的袭击。另据记载,地震过后近一个多月时,黄河在江苏邳州 (今邳县西南古邳) 决口,在原有震灾的基础上又雪上加霜,“残屋剩椽,荡然无余”,邳州城受到了致命的破坏。政府机构失去了办公处所,百姓也被逼到城南的大堤上勉强度日。这次决口很可能与地震有关,地震使黄河大堤产生了裂缝或管涌,在水流的作用下,经过20余日的渐变,终于在七月十二日发生了决口---这一突变。邳州城到康熙二十三年时,大部分城区仍浸泡在水中,给城内人民带来了长时间的灾难。- ]; ^  d& r: N4 Q, G4 f
: S4 |0 C0 _  k" n9 l
(2)地裂、喷沙冒水 分布范围广。史料记载中的地裂缝分布范围北到德州,西至莱芜,东到胶州、蓬莱,南至涟水等地。 如记载中有,“皆翻土扬沙”(莒州)。“沿海地裂涌水”(安丘)。“涌裂黑沙”(平度)。“地裂水泛—望成巨浸” (涟水)。“地裂处沙涌水飞”(沭阳) 。地裂、喷水冒沙和涌泉发生的地方已经涉及黄河冲积平原,苏北平原等远离震中的地区。
. z" P1 ]9 L. r5 f9 Q1 D0 A, H, F% m$ z6 O+ u( V0 O- Z- i
(3)山崩、山裂:最具有典型是莒县的山崩,据客舍偶闻记载:莒州地震如雷,连日不止,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固山劈裂一半,十三层塔一座一劈一半,阎家固、施风朵、科罗朵、马蓍山、大山各裂一半。显然这是位于高烈度区的一种表现。其他的记载如:长清:马山崩损丈余。邹县:震落峄山上大石一块,其声如雷,火光一道如流星,乱坠小石不计其数。城东葛庐山劈裂数十丈。, s2 C2 Y3 Z% S/ x7 p+ h

2 @; r; l2 s6 q# h
    三、地震有前兆   & e! B5 I" F: b7 S5 x
! Z0 w- \0 W, L! H1 R
历史资料记载,郯城8.5级地震在大震前有宏观异常的反映。
9 P8 n3 _( l& [' L$ E2 F3 [& A6 d
' B6 g' v) U3 H+ w7 U6 y
1.特大干旱与大涝 史料记载,郯城地震前四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西部广大地域,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省出现大面积干旱。次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省,并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这年山东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它各地夏,秋绝产,正是“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人相食” 的惨景。- o7 a, w0 d; A4 ]( W( b4 Q

! W( r+ F8 L; H* v2 L% P  K+ s! M
2..地下水位的升降 伴随地震的发生,瞬息变化的地下水位在记载中则遍遍皆有。这种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是可以作为宏观前异常观象的,如山东省福山县志曾提:“康熙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四耳,六月斗余村西井水上涌,有声如雷,十七日亥刻地震,声如雷”。4 G* L3 q' }" _9 N. L# J7 s- V
* G  K8 v: p8 u; D( T& w
3.物理现象异常 据史料记述,伴随出现的大气物理观象,主要有地气,地光,地震,震后还有地生白毛的众多现象、特别是地生白毛,这次地震后分布甚广、主要在低烈度区的南方,此外尚有安徽天长、当涂等,如此众多地区的记载,绝非偶然,若就其生成原因,则难以备述,估计可能与阴雨潮湿有—定联系。
/ y( ^2 F2 L0 A" O2 T( j0 K
0 V7 p/ D- e' U, E
      四、警惕再次来                                                    1 {; u" [  }+ {
  郯城地震是罕见的大地震,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破坏性地震。地震震中正处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是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的地震。! t/ y; k) B4 R  E4 B4 \3 v% T

* B) z9 M. S: L4 I4 h! N- q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r( t  c( F# P
7 h( e+ I/ E* r9 _' _; L
  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二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 `4 g8 ~3 g& o" Q" \
5 h& i, W* N* B
          郯21.png
! X5 m# [$ J" R; D; I7 B
2 N" ~- a: ^) b
( }- y3 J' S: e+ S- U  B          郯24.png
- B7 a7 H( P. F" W! t, b
+ a* F0 G( S- ^) Y2 l; a! @7 |
4 O3 j: X0 g0 X# D0 b
4 f- p& z+ V# U2 j, ]
5 V0 A& k+ P2 K
! D" _+ M. a8 a5 S8 g" e, v. s/ M* z( c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4-16 17:46 , Processed in 0.09786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