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楼主: 徐长金

[公告] 郯城徐氏靠围攻、打人,企图逼迫宗亲承认郯城假祖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谊会的作用在这里可以看出了多大了,有不同意见的其他会长呢?一团和气?这样你们对得起广大徐氏吗?
发表于 2017-2-2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宗民 于 2017-2-26 22:35 编辑

姓徐有风险,各自练两手!
发表于 2017-3-1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本为一群人,始祖实乃总代称.
徐家野正以国启,(徐姓家谱、国家正式解释都以国为姓)
何需土堆作假陵?
发表于 2017-4-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是家族喜事,节外生枝实在不该。如果把亲情掺入功利,联谊就失去了意义。
发表于 2017-4-7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徐长金秘书长观点!我们不反对任何正确的,经得起考问的寻根问祖,绝不承认随便画个山头,立个墓碑就说是徐氏祖陵的荒诞行为!!我想问问徐柏文之流,如果有人随随便便指着一坟头,说是你家的祖坟,你会怎么做???说不过就打人,徐柏文,你打的不是徐长金的脸,是打整个徐氏宗亲的脸!打你自己的脸!徐氏宗亲有你这样的人存在,感到可耻!黑龙江徐氏的行为同样可耻、令人蒙羞!!
发表于 2017-4-24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邳州徐山徐王若木墓地   距岔河鎮政府約2公里的雲檀山上(古時稱徐山),
发表于 2017-4-2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考古挖掘出来遗址,古徐国的国都仅在现在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发现。早期在鹅鸭城,后期在梁王城。邳州梁王城是发现的唯一一座徐国国都。梁王城附近有一座叫「九女墩」的墓葬,其实是一座徐国国君的墓葬。邳州戴庄镇九女墩二号墓出土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极有可能是章禹父亲。也就是古徐国在邳州最后的徐君墓。
发表于 2017-5-2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金宗亲,他们代表不了整个山东徐氏,你的个别句子用词,不赞同。假的永远也真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5-2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郯城大墩“徐祖陵”辨析……作者:崔学法

2014-05-27 09:12阅读:2,101

郯城大墩“徐祖陵”辨析

郯城北发现“豹公墩”,郯城县政府考证为“中华徐氏始祖陵”并赐碑立传,多年来,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徐氏宗亲虔诚的顶礼膜拜。郯城县政府真伟大,没有听说他们挖掘考证,就不动声色的论证了比秦始皇早近两千年、中华民族源头之一东夷徐部落领袖之墓,不能不说是对中华文化一项重大贡献。

然而,山东省以及郯城县的史志典籍中却找不到任何豹公、若木甚至古徐国。郯城县政府2001年9月修的《郯城志》,第五章“文物名胜”第三节“古墓葬”详细的记载郯城境内的六处古墓,根本没有什么“豹公墩”“豹公墓”。山东省认真的组织三次全省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并印成书,也没有豹公墩。难道他们都是扒干饭、吃冤枉粮的。对历史文化涵盖如此博大渊深的“古迹”竟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很多徐氏朋友对此颇有怀疑,并有徐氏朋友嘱我留心,共同搞清这个谜团。

清明节后,笔者专门去郯城瞻仰这个“禹王时代”的“古徐圣迹”。 我在汽车站询问多个出租车司机,均不知所谓“豹公墩”在何方。后一位开马自达的先生与我一起来到城北,询问多人,好不容易找到了所谓“中华徐氏始祖陵”。X

(前来欣赏徐祖陵考古“杰作”)

豹公墩位于郯城汽车站北约1公里处,坐落在205国道西侧,东西 60米,南北80米,碑文称中部“其封土比周围地面高出约十五米许”。豹公墓前最大一块石碑是“山东省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及“山东省郯城县人民政府”立的“中华徐氏始祖陵”,另有临沂市政府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豹公墩”,还有各地徐氏宗亲立的追思祖宗纪念碑计21方。

(耗费财力、心力、情感,应先搞清是不是祖陵。政府更不能误导人家』

豹公墩封土与周围农田土壤无异,但坡度为超过40%的峭坡,上部为超过55%的垂直坡。如果是禹王时代,四千多年,风雨每年即使侵蚀一厘米,也去 掉四十多米。即使再大再陡经过四千多年的风化也只能是微斜坡或缓斜坡,何况还经历过1868年郯城大地震的遭遇。根本不可能是夏禹时代“徐氏始祖墓”。根据各地古墓形状,大土墩即使是古墓也只能是隋唐以后。说不定还要晚。为了像古墓,大土墩部分外形被修作墓样,但是是用水泥预制块新修的,却未立重修之碑。实际上将高坡改造出面目全非、似是而非的古墓。

(四千年仍为峭坡?什么土壤能承受得了?何况还有1868年郯城大地震)

大土墩东边205国道旁,有几户人家,还有一个废品收购点,我们了解大土墩来龙去脉,他们对此不屑一顾:什么六里墩、七里墩、豹公墩,根本没有,徐氏有个从少林寺回来的和尚说是他们的祖坟,后来立一块碑,就是他们的了。附近年长的村民说,他们从小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豹公墩、徐氏祖坟、古徐国。一位唯恐拜错祖宗徐姓中年人,向笔者提供他们近年来印制的“论证”资料,嘱我帮助辩别真假。

看了他们的资料更感觉问题严重,一九九八年“徐氏始祖碑记”称从若木到豹公徐国五代国君葬“豹公墩”,二00四年“中华徐氏始祖陵碑志”若木到代侍十九代国君都葬“豹公墩”。按这样速度不几年所谓徐国四十四代国君都要搬到这个“豹公墩”来了。

他们竟完整整理出“徐国”所谓一千六百多年的四十四代国君世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世系。资料何来,真叫人一头雾水。我们看看这两种徐国国君世系:

甲种: 1若木、2奄延、3琛、4铄、5泓显、6亮、7允迪、8绛、9敦、10旌、11颐、12睿、13璟、14靖、15云、16炎、17萧、18逊、19翀、20肈、21振、22关、23兴、24表、25常、26蕃、27蕃畅、28广、29通、30禐、31绂、32偃王诞、33宝宗(宗)、34迈、35修、36牟、37轨、38景、39浑、40恕、41衡、42监、43毅、44章禹。

乙种:1若木 中华徐氏始祖 公元前2061年生 、2征国 、3 房 、4 仁 、5 豹 、6 谦 、7 佥 、8 晔 、9 祖禹 、10 济 、11 宝 、12 宽 、13 A 兴B明 、14 强 、15 车 、16 能 、17 A 弘 B荗叔 、18 瑞 、19 侍 、20 A权 B世长 、21A恭 B论 、22A祥-B港--C元--D仲--E季长--F箨 、23 笼 、24 安 、25忠、26 超 、27 康 、28 渰 、29 彥 、30 训 、31 绶 、32 诞 字子儒-号偃王-前957年甲子年正月二十日已酉时生 、33 宝宗 、34 仁 、35 宏 、36 希 、37 尪 、38 功 、39 畅 、40 永 、41 恩 、42 强 、43 亘 、44 章禹 。(另有徐国文先生在《徐文化研究》2011.2期上,22为“论”、24为“安”、38恭)

这两种版本除了始祖若木、徐偃王、宝宗、、章禹外,其余根本没有相同之处。徐国文先生更列出各代徐君与夏商周国君对应年代。这似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徐国世系图。但对照现实,使人大跌眼镜。仔细考究,实在令人不敢苟同。如:第九代国君祖禹,夏帝孔甲时袭位,第十代国君济,夏帝履癸时袭位,中间隔着夏帝帝皋、帝发,中间悬殊一百三十年,这就意味着祖禹至少在位一百三十年。再如,三世国君房,长子卿。卿的长子费昌“以败桀于鸣条”,次子费仲“为纣王侯臣”。鸣条大战发生在成汤革命时期,与纣王登基相悬五百三十年。兄弟俩悬殊五百三十年?神了!再如4代国君和34代国君同名为“仁”、14代国君和42代国君同名为“强”、21代国君和38代国君同名为“恭”,还有第三十八代国君厉比第三十七代国君虺早即位七十四年。这些都是徐国世系的硬伤。而已经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国君名字徐王义楚、徐王寿、徐王子旃、徐王子戈、徐王痽君、徐王粮、徐王庚、徐王又、徐子氽等等却都没有世系中。

而乙种版本却声称来自清朝徐时栋的《徐偃王志》。稍微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把毫不相干的人物强加给徐国,甚至充当徐氏祖先,是对一个家族的极大侮辱。根据时间推算,这是郯城县政府毫无根据的认定大土墩为“徐氏始祖陵”以后,催生出的光怪陆离的侮辱徐姓的伪文史。郯城县政府确实愧对郯城望族大姓老徐家啊!

徐氏始祖陵来自豹公墓,豹公出自《徐国世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找来南宋蔡元定,徐文化研究会称,根据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这个族谱既然是1185年修的,当时中国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既云南宋应该是南宋国都不远会稽太末,为今衢州龙游徐氏修谱,不是郯城徐氏修谱。引用古史,出处何在!何况蔡元定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徐氏宗谱》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一句“不敢漫宗”足以说明蔡元定只是给写了序,那一番议论即使书上有,也不是蔡元定所写。蔡为黄帝后裔,徐为东夷世族,不是同宗。 “不敢漫宗”应该是徐人在自己族谱上对远祖的表述,不是蔡元定所说。这一段表述是否存在就成了问题。今徐氏宗谱对这一段以讹传讹,建议还是认真核实考证。

豹公墩在郯“城北七里”。现在郯城是元末王信所建,《元史》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十月,由“皇太子奏以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王信为山东行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枢密院事”。 当年冬,王信为了阻挡驻扎在邳州的徐达大军,废弃郯国故城即汉徐州初城,筑新城。当时隆冬,抢百姓碌碡做基础,屯土而成,故郯城又称碌碡城。而次年至正二十八年元朝就灭亡了。而宋代郯城在现在碌碡城北,《孟子.公孙丑下》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现大墩只能在城郭内外,古郯城到所谓豹公墩七里路哪里去了?显然豹公之说,属于今人臆造。就是这个臆造,宋代版本《徐氏族谱》绝不会有的。

郯城政府的也知道徐国活动中心在苏北,但却极力制造伯益及徐国最初活动在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碑志》称:直到“鲁庄公二十六年,鲁联齐、宋伐徐,迫其中枢南移”。这是采取偷梁换柱、搞乱时空概念的狗尾续貂的手法来误导、欺骗徐氏宗亲及天下人。对于公元前668年(鲁庄公二十六年)的这场战争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均记载为庄公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没有迫其南移之说。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周穆王时代,徐人向南发展,被周天子联合打败,逃去彭城东武原徐山,今邳州戴庄镇依宿山,被周天子降为子国(方圆50里),根据最新考古挖掘,徐子国最后灭亡于武原。根本没有到过郯城。在此三百年以后,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朝,鲁昭公问政与郯,孔子闻之,师询与郯子,郯城县政府《中华徐氏祖陵碑志》也记载此事。更佐证了郯国一直强盛,徐部落是无法进入郯国的。

根据历史资料,郯和徐一样古老,《史记.秦本纪》太史公(司马迁自称)云:“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并且都是少昊后代的部落,郯国国都一直在郯城没有间断。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越国灭亡郯国。比徐国晚灭亡九十八年。在鲁南苏北的东夷部落中,早期是郯部落强盛,连云港将军岩石刻都属于郯文化,后期是徐部落强盛,留下大量青铜器。郯并未间断而且比徐灭亡晚,徐部落在郯建国都和修始祖墓岂不是咄咄怪事。

事实上,徐根本没有入过郯,郯城与徐唯一交集的是徐州。而徐州是徐国灭亡后几百年才出现的一个地理概念。提出徐州,影响最大的是是《尚书.禹贡》,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旧史悉以为《禹贡》为夏史官或大禹本人的著述。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等史学家考证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因此《禹贡》不是最早提出九州。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最初于十二地支对应的是十二州,后来以中央和八方对应出现九州。比《禹贡》更早的据说伏羲时代《河图》是神昂戎弇冀柱玄咸扬九州,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周礼职方》是冀并兖青扬荆豫雍幽九州,均无徐州。《禹贡》成书以后,直到东晋郭璞的《尔雅释地》是冀兖徐扬荆豫雍幽营又出现徐州。这说明已经融合的中华民族不再“尊王攘夷”,已经认识徐夷是一个文化先进,经济繁荣的东方大部落、大方国。根据很多古籍九州在古人眼里是方位概念。后来把有徐人生活过的东方地区叫徐州,包括很多部落都曾经生活在这个范围内。这时徐州才由一个方位概念转化为区域概念,徐也由部落概念转化为区域概念。

徐州作为地理名称还是在汉朝,秦始皇实行封建中央集权制,汉高祖接受秦灭亡教训,制度改革放缓,实行县郡制与封国制并行的“一国两制”。但是分封的异姓王如韩信、英布、彭越、陈豨不久叛乱。由于异姓王的反叛,借鉴了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死后,景帝年间,刘邦侄吴王刘濞帅七国刘姓叛乱。汉武帝在这个环境下,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地方豪强,其管区称为刺史部。徐州刺史部设在郯城,这时徐州又由区域概念变为具体的地理概念了。郯城在历史上与徐有关只是最初徐州的治所,郯城为徐州时徐国已经灭亡四百二十多年了。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从此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变成“中央—州——郡——县。这时徐州刺史部变成徐州牧的治所,因为是一级政权,才建徐州城,成为具体的城池的地名概念。这时离徐国灭亡已经七百多年了,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徐州治所从郯城迁到下邳,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治所从下邳迁去彭城。郯城只是汉代一段时间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以后的徐州,与古徐没有任何关系。

郯城县政府,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上,或者出于招商引资等考虑,对远古史采取弃郯引徐的方法。被郯城政府抛弃的恰恰是东夷文化乃至中华远古文化最精华的一部分。郯国古代国君是以孝道闻名,郯子“鹿乳奉亲”是中国最早的孝道故事之一,被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汉代于公(汉丞相于定国之父)又亲断了“东海孝妇”的冤案。后被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写成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源于郯部落的郯文化应该是以孝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今郯城县政府抛弃郯文化的精髓,以徐代郯、以仁代孝。而徐国、徐偃王的仁政,也是大有蹊跷。原始社会后期“仁政”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暴政”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江西发现的徐亡国后被楚王安置的后裔墓,也有28个年轻靓女殉葬,只能对这种“仁政”的注脚。

郯城县政府这种纯粹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拉抬经济优势、招商引资的文化挖掘,以玩世不恭的恶作剧手法把中华文化搞的面目全非。但受害最深的还是排行全国第11的中华徐姓。把一个不知何代孤魂、何方朽骨,硬编派为人家的祖宗,欺骗他们,让那些虔诚的后裔顶礼膜拜。岂不是对人家的奇耻大辱。郯城县政府个别人怎么不说是自己祖宗呢!有血性的徐氏宗亲应该向郯城县讨个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5-2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郯城大墩“徐祖陵”辨析……作者:崔学法

2014-05-27 09:12阅读:2,101

郯城大墩“徐祖陵”辨析

郯城北发现“豹公墩”,郯城县政府考证为“中华徐氏始祖陵”并赐碑立传,多年来,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徐氏宗亲虔诚的顶礼膜拜。郯城县政府真伟大,没有听说他们挖掘考证,就不动声色的论证了比秦始皇早近两千年、中华民族源头之一东夷徐部落领袖之墓,不能不说是对中华文化一项重大贡献。

然而,山东省以及郯城县的史志典籍中却找不到任何豹公、若木甚至古徐国。郯城县政府2001年9月修的《郯城志》,第五章“文物名胜”第三节“古墓葬”详细的记载郯城境内的六处古墓,根本没有什么“豹公墩”“豹公墓”。山东省认真的组织三次全省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并印成书,也没有豹公墩。难道他们都是扒干饭、吃冤枉粮的。对历史文化涵盖如此博大渊深的“古迹”竟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很多徐氏朋友对此颇有怀疑,并有徐氏朋友嘱我留心,共同搞清这个谜团。

清明节后,笔者专门去郯城瞻仰这个“禹王时代”的“古徐圣迹”。 我在汽车站询问多个出租车司机,均不知所谓“豹公墩”在何方。后一位开马自达的先生与我一起来到城北,询问多人,好不容易找到了所谓“中华徐氏始祖陵”。X

(前来欣赏徐祖陵考古“杰作”)

豹公墩位于郯城汽车站北约1公里处,坐落在205国道西侧,东西 60米,南北80米,碑文称中部“其封土比周围地面高出约十五米许”。豹公墓前最大一块石碑是“山东省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及“山东省郯城县人民政府”立的“中华徐氏始祖陵”,另有临沂市政府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豹公墩”,还有各地徐氏宗亲立的追思祖宗纪念碑计21方。

(耗费财力、心力、情感,应先搞清是不是祖陵。政府更不能误导人家』

豹公墩封土与周围农田土壤无异,但坡度为超过40%的峭坡,上部为超过55%的垂直坡。如果是禹王时代,四千多年,风雨每年即使侵蚀一厘米,也去 掉四十多米。即使再大再陡经过四千多年的风化也只能是微斜坡或缓斜坡,何况还经历过1868年郯城大地震的遭遇。根本不可能是夏禹时代“徐氏始祖墓”。根据各地古墓形状,大土墩即使是古墓也只能是隋唐以后。说不定还要晚。为了像古墓,大土墩部分外形被修作墓样,但是是用水泥预制块新修的,却未立重修之碑。实际上将高坡改造出面目全非、似是而非的古墓。

(四千年仍为峭坡?什么土壤能承受得了?何况还有1868年郯城大地震)

大土墩东边205国道旁,有几户人家,还有一个废品收购点,我们了解大土墩来龙去脉,他们对此不屑一顾:什么六里墩、七里墩、豹公墩,根本没有,徐氏有个从少林寺回来的和尚说是他们的祖坟,后来立一块碑,就是他们的了。附近年长的村民说,他们从小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豹公墩、徐氏祖坟、古徐国。一位唯恐拜错祖宗徐姓中年人,向笔者提供他们近年来印制的“论证”资料,嘱我帮助辩别真假。

看了他们的资料更感觉问题严重,一九九八年“徐氏始祖碑记”称从若木到豹公徐国五代国君葬“豹公墩”,二00四年“中华徐氏始祖陵碑志”若木到代侍十九代国君都葬“豹公墩”。按这样速度不几年所谓徐国四十四代国君都要搬到这个“豹公墩”来了。

他们竟完整整理出“徐国”所谓一千六百多年的四十四代国君世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世系。资料何来,真叫人一头雾水。我们看看这两种徐国国君世系:

甲种: 1若木、2奄延、3琛、4铄、5泓显、6亮、7允迪、8绛、9敦、10旌、11颐、12睿、13璟、14靖、15云、16炎、17萧、18逊、19翀、20肈、21振、22关、23兴、24表、25常、26蕃、27蕃畅、28广、29通、30禐、31绂、32偃王诞、33宝宗(宗)、34迈、35修、36牟、37轨、38景、39浑、40恕、41衡、42监、43毅、44章禹。

乙种:1若木 中华徐氏始祖 公元前2061年生 、2征国 、3 房 、4 仁 、5 豹 、6 谦 、7 佥 、8 晔 、9 祖禹 、10 济 、11 宝 、12 宽 、13 A 兴B明 、14 强 、15 车 、16 能 、17 A 弘 B荗叔 、18 瑞 、19 侍 、20 A权 B世长 、21A恭 B论 、22A祥-B港--C元--D仲--E季长--F箨 、23 笼 、24 安 、25忠、26 超 、27 康 、28 渰 、29 彥 、30 训 、31 绶 、32 诞 字子儒-号偃王-前957年甲子年正月二十日已酉时生 、33 宝宗 、34 仁 、35 宏 、36 希 、37 尪 、38 功 、39 畅 、40 永 、41 恩 、42 强 、43 亘 、44 章禹 。(另有徐国文先生在《徐文化研究》2011.2期上,22为“论”、24为“安”、38恭)

这两种版本除了始祖若木、徐偃王、宝宗、、章禹外,其余根本没有相同之处。徐国文先生更列出各代徐君与夏商周国君对应年代。这似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徐国世系图。但对照现实,使人大跌眼镜。仔细考究,实在令人不敢苟同。如:第九代国君祖禹,夏帝孔甲时袭位,第十代国君济,夏帝履癸时袭位,中间隔着夏帝帝皋、帝发,中间悬殊一百三十年,这就意味着祖禹至少在位一百三十年。再如,三世国君房,长子卿。卿的长子费昌“以败桀于鸣条”,次子费仲“为纣王侯臣”。鸣条大战发生在成汤革命时期,与纣王登基相悬五百三十年。兄弟俩悬殊五百三十年?神了!再如4代国君和34代国君同名为“仁”、14代国君和42代国君同名为“强”、21代国君和38代国君同名为“恭”,还有第三十八代国君厉比第三十七代国君虺早即位七十四年。这些都是徐国世系的硬伤。而已经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国君名字徐王义楚、徐王寿、徐王子旃、徐王子戈、徐王痽君、徐王粮、徐王庚、徐王又、徐子氽等等却都没有世系中。

而乙种版本却声称来自清朝徐时栋的《徐偃王志》。稍微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把毫不相干的人物强加给徐国,甚至充当徐氏祖先,是对一个家族的极大侮辱。根据时间推算,这是郯城县政府毫无根据的认定大土墩为“徐氏始祖陵”以后,催生出的光怪陆离的侮辱徐姓的伪文史。郯城县政府确实愧对郯城望族大姓老徐家啊!

徐氏始祖陵来自豹公墓,豹公出自《徐国世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找来南宋蔡元定,徐文化研究会称,根据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这个族谱既然是1185年修的,当时中国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既云南宋应该是南宋国都不远会稽太末,为今衢州龙游徐氏修谱,不是郯城徐氏修谱。引用古史,出处何在!何况蔡元定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徐氏宗谱》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一句“不敢漫宗”足以说明蔡元定只是给写了序,那一番议论即使书上有,也不是蔡元定所写。蔡为黄帝后裔,徐为东夷世族,不是同宗。 “不敢漫宗”应该是徐人在自己族谱上对远祖的表述,不是蔡元定所说。这一段表述是否存在就成了问题。今徐氏宗谱对这一段以讹传讹,建议还是认真核实考证。

豹公墩在郯“城北七里”。现在郯城是元末王信所建,《元史》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十月,由“皇太子奏以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王信为山东行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枢密院事”。 当年冬,王信为了阻挡驻扎在邳州的徐达大军,废弃郯国故城即汉徐州初城,筑新城。当时隆冬,抢百姓碌碡做基础,屯土而成,故郯城又称碌碡城。而次年至正二十八年元朝就灭亡了。而宋代郯城在现在碌碡城北,《孟子.公孙丑下》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现大墩只能在城郭内外,古郯城到所谓豹公墩七里路哪里去了?显然豹公之说,属于今人臆造。就是这个臆造,宋代版本《徐氏族谱》绝不会有的。

郯城政府的也知道徐国活动中心在苏北,但却极力制造伯益及徐国最初活动在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碑志》称:直到“鲁庄公二十六年,鲁联齐、宋伐徐,迫其中枢南移”。这是采取偷梁换柱、搞乱时空概念的狗尾续貂的手法来误导、欺骗徐氏宗亲及天下人。对于公元前668年(鲁庄公二十六年)的这场战争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均记载为庄公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没有迫其南移之说。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周穆王时代,徐人向南发展,被周天子联合打败,逃去彭城东武原徐山,今邳州戴庄镇依宿山,被周天子降为子国(方圆50里),根据最新考古挖掘,徐子国最后灭亡于武原。根本没有到过郯城。在此三百年以后,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朝,鲁昭公问政与郯,孔子闻之,师询与郯子,郯城县政府《中华徐氏祖陵碑志》也记载此事。更佐证了郯国一直强盛,徐部落是无法进入郯国的。

根据历史资料,郯和徐一样古老,《史记.秦本纪》太史公(司马迁自称)云:“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并且都是少昊后代的部落,郯国国都一直在郯城没有间断。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越国灭亡郯国。比徐国晚灭亡九十八年。在鲁南苏北的东夷部落中,早期是郯部落强盛,连云港将军岩石刻都属于郯文化,后期是徐部落强盛,留下大量青铜器。郯并未间断而且比徐灭亡晚,徐部落在郯建国都和修始祖墓岂不是咄咄怪事。

事实上,徐根本没有入过郯,郯城与徐唯一交集的是徐州。而徐州是徐国灭亡后几百年才出现的一个地理概念。提出徐州,影响最大的是是《尚书.禹贡》,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旧史悉以为《禹贡》为夏史官或大禹本人的著述。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等史学家考证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因此《禹贡》不是最早提出九州。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最初于十二地支对应的是十二州,后来以中央和八方对应出现九州。比《禹贡》更早的据说伏羲时代《河图》是神昂戎弇冀柱玄咸扬九州,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周礼职方》是冀并兖青扬荆豫雍幽九州,均无徐州。《禹贡》成书以后,直到东晋郭璞的《尔雅释地》是冀兖徐扬荆豫雍幽营又出现徐州。这说明已经融合的中华民族不再“尊王攘夷”,已经认识徐夷是一个文化先进,经济繁荣的东方大部落、大方国。根据很多古籍九州在古人眼里是方位概念。后来把有徐人生活过的东方地区叫徐州,包括很多部落都曾经生活在这个范围内。这时徐州才由一个方位概念转化为区域概念,徐也由部落概念转化为区域概念。

徐州作为地理名称还是在汉朝,秦始皇实行封建中央集权制,汉高祖接受秦灭亡教训,制度改革放缓,实行县郡制与封国制并行的“一国两制”。但是分封的异姓王如韩信、英布、彭越、陈豨不久叛乱。由于异姓王的反叛,借鉴了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死后,景帝年间,刘邦侄吴王刘濞帅七国刘姓叛乱。汉武帝在这个环境下,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地方豪强,其管区称为刺史部。徐州刺史部设在郯城,这时徐州又由区域概念变为具体的地理概念了。郯城在历史上与徐有关只是最初徐州的治所,郯城为徐州时徐国已经灭亡四百二十多年了。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从此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变成“中央—州——郡——县。这时徐州刺史部变成徐州牧的治所,因为是一级政权,才建徐州城,成为具体的城池的地名概念。这时离徐国灭亡已经七百多年了,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徐州治所从郯城迁到下邳,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治所从下邳迁去彭城。郯城只是汉代一段时间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以后的徐州,与古徐没有任何关系。

郯城县政府,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上,或者出于招商引资等考虑,对远古史采取弃郯引徐的方法。被郯城政府抛弃的恰恰是东夷文化乃至中华远古文化最精华的一部分。郯国古代国君是以孝道闻名,郯子“鹿乳奉亲”是中国最早的孝道故事之一,被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汉代于公(汉丞相于定国之父)又亲断了“东海孝妇”的冤案。后被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写成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源于郯部落的郯文化应该是以孝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今郯城县政府抛弃郯文化的精髓,以徐代郯、以仁代孝。而徐国、徐偃王的仁政,也是大有蹊跷。原始社会后期“仁政”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暴政”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江西发现的徐亡国后被楚王安置的后裔墓,也有28个年轻靓女殉葬,只能对这种“仁政”的注脚。

郯城县政府这种纯粹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拉抬经济优势、招商引资的文化挖掘,以玩世不恭的恶作剧手法把中华文化搞的面目全非。但受害最深的还是排行全国第11的中华徐姓。把一个不知何代孤魂、何方朽骨,硬编派为人家的祖宗,欺骗他们,让那些虔诚的后裔顶礼膜拜。岂不是对人家的奇耻大辱。郯城县政府个别人怎么不说是自己祖宗呢!有血性的徐氏宗亲应该向郯城县讨个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5-2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徐氏始祖陵争论”之我见 作者:安徽皖西南徐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徐一明

有关“徐氏始祖陵争论”之我见

近几年有关徐氏始祖陵的争议不断。本月16至18日,受安徽省徐氏联谊会的委托,我随圣朝、建华一行三人去山东郯城分别参加了徐氏文化园封顶和祖陵祭奠仪式。感触颇多,围绕着始祖陵之争和当前出现的一些极不利于宗亲团结的现象,本人略谈几点个人意见:

1、新当选的山东省联谊会会长徐佰文宗长投资400万建设徐氏文化园是一大善举,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赏!建成后将有利于展示山东省徐氏所有历史文物资料,包括挖掘和整理古徐国在山东费县至郯城祖先活动的遗迹资料、徐氏家谱、地方县志以及相关引证的资料!

2、六年前我就对郯城徐氏联谊会两位主要负责人当面指出,碑上“始”字应去掉,他们当时承认“始”字写上不妥。至今郯城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说明伯益、若木安葬于郯城一带。如今郯城却凭一份家谱,就计划在豹公墩建造若木公以下五代远祖的陵墓,实在是极不负责任的唐突之举!

3、有关豹公墓的争议一直在族内争论不休。究竟豹公墩是地名还是安葬豹公的墓地,至今未达成共识。此次在郯城看到临沂市政府立的“豹公墩”碑刻上写有“豹公墩古墓群系汉代墓群”字样,我感到更加困惑,徐氏始祖仙逝于四千年前,而汉代仅两千来年。差距两千年左右,祖陵之说何能立足?

4、有关墓碑也存在三处不妥:一是“始”字仍存在,二是碑上方雕刻的双龙头朝下,三是题字作者名字的落款保留在上。由于上三处不妥,令许多朝拜者甚感不适不悦。

5、有关祖陵之争,希望全球总会拿出办法平息恶语争吵甚至打人的错误现状。本人建议:

(1)明年上半年召集相关省市会长秘书长以及文化造诣较高,对徐文化历史颇有研究和观点的宗长在一起举行文化研讨会,本着尊重史实,讲道理,摆证据,心平气和相互尊重的心态,认真研究讨论,拿出一个让全国徐氏宗亲们对始祖陵比较能够接受的处理方案。会议中反对和严禁骂人打人的恶劣作法,并将缺乏文明素质的当事人果断地及时驱逐会场。

(2)肯定和鼓励山东郯城、江苏徐州及邳州以及泗洪县、安徽泗县等地修建徐氏文化园,积极挖掘展示各地的古徐国先祖们的历史遗迹及相关的文物资料。有利于广大徐氏宗亲沿着远祖活动的足迹参观和祭奠。

(3)鉴于四千年前远祖们的遗骸已经无法找到,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文字资料作为切实的证据,建议各地暂缓或停止兴建始祖陵和始祖碑。对于已竖立的始祖陵及碑如何处理,建议在文化研讨会上协商出比较妥善的办法。总不能对多地各自强行建立始祖碑陵,总会采取一味地迁让和沉默相对的态度,这让想祭奠孝敬先祖们的广大宗亲们无所适从和无法面对!如果各地一味强调有利于招商引资,各自强词夺理强而为之,势必伤害宗亲们的感情,将敬祖睦族的良好愿望引向歧途。最终势必导致花钱不讨好甚至出现门庭日趋冷落的尴尬局面!
发表于 2017-6-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金宗亲不远千之遥去参加这样的徐氏联谊,看到这样的局面真的非常心酸。
发表于 2017-12-10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在宗亲网发言...希望我们徐姓之人能有更多的坚持真理的人,为徐长金前辈点赞
发表于 2018-3-25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溯上,允许合理性怀疑。在没有证据之前,先按老的规定处理,待新的证据出现之后再做更改。如果不允许合理怀疑,也许将永远错下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3-29 04:18 , Processed in 0.21152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