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845|回复: 0

徐文化发祥地“粮王城”由来(张元栋撰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今天,邳州首次举行徐国文化研讨会,这是邳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由此揭开了邳州人对徐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的新篇章。去年,我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去咨询过,再通过对徐国史籍的查询,使我产生三点感悟:
第一点感悟:徐国文化是中国文明三大源头之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说:夷族(含徐国)是中华民族早期大融合的的三个主要部族之一,另两个是黄帝族和炎帝族。历史学家夏鼐在《中国文化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东方的夷族与西方的华夏(黄帝、炎帝)两个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指出:中国的真实文化起源于殷代,殷人在公元前1100年前后为周人所灭,周人继承了他们的文明,还有殷的同盟国徐和楚。后来,徐国虽然被吴国所灭,其中“仁义”之名却因孔子而流传,成为儒家学派文化的精髓。
第二点感悟:邳州现代文明有徐州文化的基因。
毛泽东评徐偃王说:徐偃王之仁义,诸侯都去朝拜之,甚得人心。现代流传的“行善说”就是对“仁义说”的继承。再加徐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元素及传说,如运女河、氵加河、九女墩、金銮殿、鹅鸭城、艾山、徐王粮鼎等等传说风靡民间,特别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和奔月的嫦娥也是徐国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德行言论与民间风俗:仁者爱人、义而退让、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非人之心等。再如农作物的耕种、开凿河道等等。
第三点感悟:徐国文化是邳州人的财富与骄傲,是开掘不尽的金矿。
黄金有价,文物无价。粮王城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徐国统治的历史长达1649年,是当时的经济强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较为广泛,仅域内三次考古挖掘出土文物多达2000多件。据说早在上纪纪八十年代,日本艺术家歌舞团在北京演出,其中有一场是歌舞剧,在京城轰动很大。尔后,北京艺术家们组团去日本学习,日本的艺术家笑了,他们说这个歌舞剧是从你们徐国搬过来的。代表团成员非常尴尬。还有一件惊奇之事。
1996年,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员中日共同调查团”,对江苏省邳州市粮王城遗址出土的60个人头骨、大腿骨和牙齿进行了考古研究。这些选骨中,有28个属中国新石器时代,17个为春秋战国时代,15个属前汉时代。通过牙齿中提取DNA,与日本九州地区的福冈县、山口县出土的古代人骨进行比较。采用这种高科技手段的考古结果证明:江苏省邳州市粮王城遗址出土的人骨中的DNA,与日本福冈县出土的弥生人骨中的DNA完全一致,估计他们几十代前为同一祖先。也就是说,早期迁徒到日本列岛的移民,就有徐夷族人。
徐国的铜器制造业是非常发达的,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还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欧洲各国,尤其是编钟,享誉世界。
邳州文化看徐国,徐国圣都在粮城。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粮王城”名称的由来。
2012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梁王城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具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堆积。”地层堆积达六层。他还告诉记者说:“梁王城遗址文化价值高,研究价值大,保护范围广,有望能晋升为与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他推断,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了多年的古徐国国都。根据林留根专家的观点,研究徐国文化,首先要考证徐国国都的来历。因此,我首选了这个题,重在抛砖引玉。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先有良王八百载,后有梁王拜志公。这其中有二个同音异字,一是善良的“良”字,二是栋梁的“梁”字。我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粮字,那就是粮食的“粮”字。一个城池为什么有三个同音异字的名称?三个字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考证善良的良字的“良王城”。
徐州市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惠光启先生指出:“梁王城”则应是“良王城”,并说“良王城”在《左传》中记载了两条史事。其一《左传•昭公十三年》中记载:“晋侯在良城约会吴王。”说的是公元前529年,晋侯联络吴王馀昧等诸侯在良城结盟,计议伐邾国的政治大事。其二《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载:“公孙贞出使吴国至良城病死”。这是公元前480年楚王派西子期伐吴,陈闵公遣公孙贞前去调解的外交活动。
惠光启先生还驳斥了当地的碑名“梁王城”。他说:《左传》中记载的良城就是现在所说的良王城,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梁国即魏国,因魏国在秦的进攻之下将都城迁到大梁,故称梁国,主要在今天山西西南部和河南东部,疆域根本到不了邳州,所以此处不可能叫做梁王城,是后人写误了。目前通常市民讲起的都是梁王城,当地竖起的石碑也是“梁王城”,他认为应该让人知道更加符合地域文化的“良王城”这一正确说法。
有的学者从“仁义”的角度提出:“东方良城”的概念,他说中国先秦以仁义而著称者有两位国君,一为宋君,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为楚所败,为天下而笑。另一为徐君,徐偃王仁义而为周天子(穆王)所灭。“仁义”是东夷文化之核心思想。他引用史书记载说:“良城县,春秋曰良,汉为良城诸侯国,后汉曰良城县,北齐省,隋以武原县改置,唐省,故城在今江苏省邳州北六十里。”
从上所述,“良城”的出现言之有据,主要从史书记载上可以佐证。那么“后有梁王拜志公”的民谚如何解释呢?
其次考证栋梁“梁”字的“梁王城”。
在南北朝时期,南兰陵人萧衍,天纵奇才,幼而好学,允文允武,多才多艺,六艺皆精,至于阴阳星相各种学问,无不精通,后登帝位,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他是魏晋以来的一位博古通今的英明皇帝,而且也是一位信佛虔诚的佛教帝王。当时有一位志公和尚,梁王久仰他的才学,前去拜访。志公故意躲避,梁王四处探寻。志公被梁王的诚心打动,遂共同商谈国事。志公被称为国师。
在山东省淄博市东南部,有个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传志公是鲁山的师祖。园里有许多梁王拜志公的传说。有一年,梁王从杭州灵隐寺来到鲁山拜见国师志公,路过枣林,龙袍被酸枣弯针挂住了,梁王大怒,命令弯针伸直。继续往前走,是升仙台,志公的两个小徒弟偷吃仙药,在此升天。有一块巨石叫龙凤石,传说是梁王陪同临产的皇后走到此处留下的遗迹。凤凰门,传说梁王及王后路过此处。梁王泉,传说是梁王来到此处饮水而得此名。驼禅寺,传说当年志公用毛驴将经卷从杭州驮来,一路上累死了十头驴,志公念毛驴驮经卷有功,就将寺院起名驼禅寺。有一响,就有一讲。以上这些传说,是梁武帝在此地拜志公的演义。同时也说明了梁武帝从杭州到鲁山寻找志公路过良王城的可能,或许住上一年半载,或许在此建陪都,所以说“后有梁王拜志公”的民谚也不是空穴来风。
二说,因紧临汉代城址“梁王城”而得名。
公元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嗣梁王,前161年立国,建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依仗窦太后和梁国地大兵强欲夺景帝之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葬于永城砀山,梁王在位期间,是否到过梁王城未从考证。
三说,在唐朝时期,城内的主人姓梁,他是个大财主,称之为梁王。梁王善养蜂子,专门训练作战。一声锣响,是蜂子的出击令,二声锣响,是蜂子回巢令。梁王有九个女儿,有一天,梁王走后,九女儿敲响了一声锣,蜂子全部出洞窝,可是九女儿贪于玩耍,忘了二声锣,蜂子飞了一阵,聚集在一起落在庄上,叫鱼鳞庄。有的蜂子向北飞,落在一个村庄,叫北落(洛)。有的蜂子往南飞,落在一个村庄,叫南落(洛)。蜂王等了又等,飞到大沟迷失了方向,叫迷沟(泥沟)。梁王回来大怒,把九个女儿活埋了,成了九女墩。“梁王城”的传说由此而得名。
仅从以上三种传说,梁王寻找志公、拜志公路过良王城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考证粮食的“粮”字的“粮王城”。
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他这一说,既未跳出《左传》中记载的“良王城”的概念,又混淆了历史概念。徐偃王是春秋中期人,《左传》是战国初年编撰。但有价值的是,他确定了徐偃王复国的国都建在下邳。我们从文物的考证上,足能查出蛛丝马迹。其中从众多的文物中最能证明“粮王城”来历的是“徐王井量鼎”。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对徐国铜器铭文作了初步整理,1990年代初,考古学家董楚平对徐铜器铭文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其中《徐王井量鼎》铭文为:
余邑王井量用其良金,铸其餴(?)映鼎,用鬻庶腊,用饔宾客,子子孙孙,世世是若(附图)














该鼎腹部饰窃曲纹一周。李学勤认为,该鼎“浅腹聚足,是春秋中期偏早器物,相当春秋僖、文时期”。郭沫若认为,徐王季粮殆即徐王粮。梁王城遗址 “糧”字即“粮”。(郭沫若:《西周全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徐王粮鼎》是哪个时代的呢?据考,徐国是周朝的侯国,侯国的首领均称为“君”,唯独徐驹君的儿子徐诞主政后,大兴水利,开掘渠道,民工得到“朱弓铜矢,以为天瑞”献于徐偃君。尔后,自称为“偃王”。另外,当时的良王城一带属偃武乡,“偃武”可能是徐偃王的“偃王”之谐音。由此推断《徐王粮鼎》应是徐偃王时代的。在粮王城金銮殿遗址的两座春秋早、中期墓葬中,共出土铜鼎四件,而《徐王粮鼎》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徐诞接任国君后,首先进行施政演说,发安民告示,其内容是:“驰甲弋,坠城池,修行仁义,被服慈谩,视物如伤,以怀诸侯。”也就是说,他接受徐驹君南征北战的教训,主动裁军,不营建防御设施,把省下来的军费用于修建学校,改善民生,亲身躬耕,以仁义治理民众,以诚信对待诸侯。在施政的纲领的实施下,年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民富国强,朝贡者达36国之多。因此,徐偃王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官民关系融洽,百姓称徐偃王是仁义之君、百姓的“粮王”,在徐偃王败北南迁时,有数万家百姓跟随。
二、据考古发现,在粮王城有一台基,传说是“金銮殿“,考古人推断,该台基始建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当地的繁华闹市区域或政治中心,占地面积比周王朝国都大,再加上徐偃君自称为王,遭到奸人谗言,周穆王听信奸人谗言,联楚伐徐,兵临城下时,徐偃王为避免生灵涂炭,向敌方发出《熄战誓》,宣布去国。他说:“圣人不可杀人已呈己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韩非子痛惜地评价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从《熄战誓》中,看出徐偃王是“王以民为天”的最好典范。
三、徐偃王得悉吴国的领地无锡,大旱三年,民不聊生,饿死无数,紧急下令,用木船绕海路送粮无锡。当地百姓见到粮食后称偃王是救命恩人,是上帝派来的粮王。
四、徐偃王与鹅鸭城有联系。鹅古名为舒雁,为图腾的徐人的王,故称舒雁王,即徐偃王。这个观点有鹅鸭城的名称和徐偃王卵生的传说故事为证。鹅鸭城与粮王城相近。
五、徐偃王逃到浙江衢州一带,帮助百姓插稻种粮,当地老百姓尝到了丰衣足食的幸福。但是,徐偃王仍未逃脱楚兵追赶的厄运,怀抱美玉纵身跳海而死。史书记载:“偃王死,民号其山曰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老百姓为了怀念他,各地建徐偃王庙、徐偃王祠,共达500多座。并把每年的正月二十日(徐偃王的诞辰)作为元宵节,载歌载舞进行欢庆,一直持续至今。清光绪《黄岩县志》载有明朝人沈守正咏偃王城和徐山石室诗:
漠漠孤烟山上横,行人说是偃王城。
百年仁义将何用,九死流连恨未平。
故垒历朝看鹿走,荒基无岁不牛耕。
徐山石室今奚似,旧楚依然春草生。
周穆王知道徐偃王事迹的传诵,悔不当初,向大臣们说:徐偃王是“生为忠良之臣”,在涂山(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在此,周穆王做了三件事:一追封徐偃君为王;二封徐偃王儿子蠃宝崇继位,为徐国子楚君;三赠“徐王粮鼎“。鼎是古代最高、最贵重的奖尝。周穆王说:“徐偃王践行了‘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祖训。赠‘徐王粮鼎’,以飨国民”。子楚君接旨后,在粮王城举行盛大接鼎仪式,四方民众涌向城里,载歌载舞,欢欣高歌。“粮王城” (鼎与城是近音字)之名从此载入历史的新页。地方史志上仍以“粮王城”入志。
根据以上对“粮”、“良”、“梁”字的探讨,个人认为“粮”、“良”、“梁”三个字的出现,均有出处,合乎常理,正如邳州国、下邳、邳州、邳县的名字一样,各有历史背景。不过,从产生的历史来看,三个字应该这样排序;粮、良、梁。
因为历史久远,记载的文字有限,难免有误,不当之处,请予探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03:58 , Processed in 0.161977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