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378|回复: 2

[共享] 乐平市境内瓦屑坝浮出水面----甘棠村瓦移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位于江西省乐平市南面的礼林镇甘棠村,在2010年--2014年三年里,由于开发荒山植树造林,山上原有野生茂密的灌木和乔木被现代化挖土机和铲车销毁。然而,灌木和乔木被拔除以后,方圆几公里的平缓山坡上泥土里却到处露出了古代陶器和瓷器碎片。在三年的时间里,或许谁也不会在乎那些静悄悄散落在泥土里几百年的陶瓷碎片和陶器碎片。

    今年空闲之余和同村人闲谈,听闻他们说甘棠村周边山上到处都有古代陶瓷碎片,说明在古代,甘棠村周边到处都有人居住,很可能在几百年前居住在甘棠地域范围内的总人口远远比现在的人口多得多。听他们说这话之后,我抱着稀奇探秘的想法顺着他们所说的范围在山上徘徊几天,终于发现了很多陶瓷碎片遗址和古代居民生活遗址。
   惊奇发现1. 在甘棠村背后座山北面,去年冬挖土机把这里茂密的灌木丛全部挖掉,裸露在山体表面的全是红色和白色陶土,泥土里面,到处都是陶器碎片和古人生活用具碎片,这些碎片里,最多的就是被砸烂的坛子和水缸残片,其次就是一种奇特的陶器-----像瓦片,但又和现代缸瓦孑然不同,不同的是,古代的缸瓦全部带有锯齿形状,瓦身还有一个洞孔,大小完全不一样。不知此物是不是陶瓦?
     出现陶器碎片的地方,半山腰有一条明显的深沟,是古人制作陶器和烧制陶器的场地-----缸瓦窑。而甘棠村老人却对此遗址毫无印象,要不是开山造林用挖土机挖开泥土,这些埋在地下的陶器制作场地还不知要沉睡多少年呢!
      惊奇发现2.在距离缸瓦窑遗址往东偏北方向行走一公里,有一处叫做摔死马和牛食塘的平缓山坡,两地周围1公里的范围内,由于人工取土和开山造林,埋没在地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民居遗址已经不复当年摸样,但是散落在泥土表面的陶瓷碎片密密麻麻,也参杂着少数陶器碎片和古代砖头。两天的时间,我仔细搜寻每一寸地面,突然发现有两处瓷器碎片特别多,于是用手刨开泥土,结果泥土里有成堆的陶瓷碎片,只是随便挖了一尺深约一平方米的面积,居然有100多个破碎的古陶瓷,基本上都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碗,虽然古碗不复原形,但是,却有很多完整的碗底,碗底部的花纹也略有不同。通过判断完好的瓷器底部,可以推断出这堆碎片里有大小不一的酒杯,还发现了一件破损的瓷器勺子。
     在这一区域,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居然找到了即将腐烂完毕的古代木梳子。
     惊奇发现3.从甘棠村背后沿着甘棠通往桥头丘煤矿的废弃公路直行3公里,地处甘棠村北偏东方向的铜鼓包山坡上,一片种下去才3年的杨梅树底下,红土展现在眼下。杨梅林下方的山坡是2012年被挖土机挖平的,一大片红土上生长着今年发芽的小灌木,这就是甘棠村民开山种油茶的地方。
     一大片山坡地势平缓,红土裸露,还挺立着几株残存的高大的乔木靠的很近,其中一株杨梅树底下,碎陶瓷洒落一地,而在杨梅树下面却覆盖着极为熟悉的----燃烧过的煤渣。很显然,这些煤渣绝不是近代居民遗留下来的。在这几株树下通过仔细搜寻,获得几十个完好的碗底,特别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居然还在废墟上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根本无法看出字迹。
     惊奇发现4.在甘棠村东面3公里的位置,是一座解放后建造的小水库。水库东南面是瓦移山,东北面是铜鼓包山。在瓦移山上同样有很多陶瓷碎片。特别是去冬今春加高加大的水库坝上面,也有很多陶器和瓷器碎片和参杂着少数即将腐烂的砖头。那些用来做坝体的红土,全部都是今春到瓦移山挖取,由此断定瓦移山也是古代居民遗址。
     惊奇发现5.在甘棠村南面直行2公里的平缓山坡旱地上,地里泥土里参杂着很多瓦片和陶瓷碎屑,特别是去年修路,挖土机挖开了一些旱地地表土,整整厚达近两米的泥土里都含有大量陶器和瓷器碎片。这一区域,历来就叫做陈家湾。由此推断,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一定姓陈。顺着陈家湾往东南面行走1公里,就是赵家坞,这里田间地头和山上,同样满地陶器碎片和瓷器碎片,这一区域,古代属于姓赵的居住
    甘棠村委会境内,为数众多的古民居遗址,潜藏了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人类活动的秘密。还有无缘无故消失的村落----门楼徐家。
    甘棠村古属饶州府丰乐乡,古代村名---官塘,是古代万年县东南境内珠田乡、大源乡等地和乐平洄田乡等地居民通向乐平县城的必经之路。【明朝正德年间,划乐平县西南丰乐乡等数个乡以及鄱阳县、弋阳县一部分置地万年县】。
    甘棠村境内的瓦移山这个地名,一直以来就令人费解。为什么这一大片方圆十公里的平缓山坡要叫做瓦移山呢?直到我接触瓦屑坝和江西填湖广的时候,由于对瓦屑坝和江西填湖广这段历史的好奇,我才逐步了解其中原委。
    甘棠村瓦移山会不会也和江西填湖广有关呢?临水的鄱阳境内有瓦屑坝,那是明朝初期饶州府境内乐平县、鄱阳县、浮梁县、德兴县居民被明朝政府强迫迁移的路线集中点。上述几个县的居民在政府的强迫下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鄱阳瓦屑坝登船,经由鄱阳湖往安徽、湖北境内迁移,于是这个临水的集中点就成了瓦屑坝。然而,不靠近水的饶州乐平丰乐乡官塘境内是万年县大部分居民往来于乐平县城的重要通道,而且这条通道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荒废。
    一位湖北黄冈的徐飞,曾在QQ里问我----饶州府乐平县座山和庙山在哪里?因为他那里有人数上万的徐姓始祖就是从座山和庙山出发,最后迁移到湖北黄冈。然而,《甘棠徐氏宗谱》和当地居民并没有半点印象。由此只能推测----黄冈徐飞处的徐氏祖先很可能是随同西南部大批移民途径甘棠瓦移山,而明朝军队顺便把生活在甘棠境内的大多数村庄给毁了,并强迫他们和这批移民一同迁往湖广境内。移民大潮过后,瓦移山周围十里,成了残垣断瓦的废墟。
     当时,由于甘棠村徐氏先民居住在枣林坞,距离瓦移山这条古驿道有5公里远,再加上生活在山坞中,这才幸运地躲过了一劫。等到移民大潮过去,瓦移山周围方圆十公里的土地和山坡无人耕种,于是徐氏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这些土地,成了乐平丰乐乡境内拥有山坡和土地最多的家族。明带初期移民大潮之后,徐氏接管了很多无主山林和田地,但是生活在枣林坞的徐氏考虑到管理这些地方极不方便,于是徐氏族人逐步搬出枣林坞,在现在的甘棠村位置上安居乐业,并在现在的基址上繁衍生息近600百年。
    据史料记载,瓦屑坝这个地名分布很广,其中有鄱阳瓦屑坝、乐平瓦屑坝、余干瓦屑坝等等,然而,现在已经证实的瓦屑坝遗址却只有鄱阳县和景德镇鲇鱼山两个农村。
现在,在甘棠村境内,发现了很多古陶瓷碎片,这些散落在山上的碎瓷片和碎陶器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一条古驿道两侧,而且分布范围涵盖甘棠村境内由南向北方圆5公里的范围。明代居民遗址在甘棠村山上、田头、旱地里随处可见,再加上那些无故消失的明代村庄和令人费解的瓦移山,绝对可以断定甘棠村境内就是迄今为止乐平市境内发现的唯一的瓦屑坝,虽然名称不同,但这个特殊的瓦屑坝是位于平缓的山坡上,自然这个瓦移山就是乐平瓦屑坝。
   甘棠村后座山背面的古代制陶遗址和烧制陶器的古窑被发现,通过大量的残片可以推断,这里的陶器一定会通过驿道流向四面八方,再加上密集的明代居民遗址,足可以断定明代的甘棠村境内居民借助古驿道的便利。当时的商贸往来一定是繁盛一时,甚至超过如今的甘棠村景象。
   唯一令人费解的就是,甘棠村牛食塘山和摔死马山的陶瓷碎片堆,一平方米竟有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古代瓷碗,这可不是普通的民家所拥有的数量。难道这一区域是古代烧陶瓷的地方?通过陶瓷碎片,可以清晰地发现有很多带有严重变形的劣质瓷器,如果当时的古人去景德镇买瓷器回来,绝对不会把那些没用的严重变形的陶瓷买来当餐具的,或许,甘棠村境内在明代也出现过制作陶瓷的场面。
    甘棠村的山坡地地下,蕴含着品味极高的陶土和瓷土。通过陶瓷碎片的对比,发现破碎的餐具不完全是瓷器,而是红陶逐步变为陶瓷的过程。或许这里的古人通过掘井挖瓷土和陶土无意之间发现了埋葬很浅地表煤,于是在明代就大量开采。煤炭的发现,进一步促进了制陶和制作陶瓷工艺的发展。然而,甘棠村地底下蕴含的瓷土量不大,也许短时间内就停止了制作瓷器,并把瓷器作坊迁移到景德镇。


分享到:

浏览(0) 评论编辑转载(0) 删除

ALIM1190.JPG
ALIM1191.JPG
ALIM1192.JPG
ALIM1193.JPG

木梳--铜钱也在废墟找到

木梳--铜钱也在废墟找到
ALIM1195.JPG
ALIM1196.JPG
ALIM1197.JPG
ALIM1198.JPG
ALIM1199.JPG
ALIM1200.JPG
ALIM1201.JPG
ALIM1202.JPG
ALIM1203.JPG
ALIM1204.JPG
ALIM1205.JPG
ALIM1206.JPG
ALIM1207.JPG
ALIM1208.JPG
ALIM1209.JPG
ALIM1210.JPG
ALIM1212.JPG
ALIM1213.JPG
ALIM1214.JPG
ALIM1215.JPG
ALIM1216.JPG
ALIM1217.JPG
ALIM1218.JPG
ALIM1219.JPG
ALIM1220.JPG
ALIM1221.JPG
ALIM1222.JPG
ALIM1223.JPG
ALIM1224.JPG
ALIM1225.JPG
ALIM1226.JPG
ALIM1227.JPG
ALIM1228.JPG
ALIM1229.JPG
ALIM1230.JPG
ALIM1231.JPG
ALIM1232.JPG
ALIM1233.JPG
ALIM1234.JPG
ALIM1235.JPG
ALIM1236.JPG
ALIM1237.JPG
ALIM1238.JPG
ALIM1239.JPG
ALIM1240.JPG
ALIM1241.JPG
ALIM1242.JPG
ALIM1243.JPG
ALIM1244.JPG
ALIM1245.JPG
发表于 2014-8-1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有历史价值
发表于 2014-8-1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有历史价值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3-29 02:11 , Processed in 0.32104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