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3

[人物] 徐乔斯:在收藏家诞生之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013082110214122928.jpg
  7月21日,@吕澎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条博文:“在巴黎,一位收藏家问我:中国有多少收藏家?我回答:几乎一个都勉强,因为绝大多(数)购买艺术作品的人的目的无非是:赚钱、炫富,他们很少真正去理解艺术,阅读相关的人文著作,缺乏真心爱艺术的教养。巿场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胆战心惊。”
  我当时言简意赅地回复道:“先谈艺术消费,再说收藏。当消费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才能出现‘收藏家’。”
  随后有人跟进曰:“艺术和古玩在流通市场是一样的商品概念,谈‘艺术消费’是艺术家对艺术市场的理解,不是收藏家对艺术市场的理解。消费艺术更像是鼓励公众廉价地去获取艺术,这种艺术是没有收藏价值的。”
  我同意“艺术和古玩在流通市场是一样的商品概念”,但是“艺术消费”绝对不是艺术家对于艺术市场的理解,艺术家对于艺术市场最好不要有任何的理解,将市场的血雨腥风交给经纪人、画廊和拍卖行,在其温暖而博大的胸怀里自由地此消彼长——今夜,阳光明媚;今夜,多云转晴;今夜,人山人海;今夜,海枯石烂。消费艺术是一种需求,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有那样一些人,他们具有艺术消费的需求和经济实力,就像女人要美容,男人要高尔夫时不时出国旅游马尔代夫一样,是对于生活品质的一种要求。那么,这样的人配不配被称为“收藏家”,从而担当起当代艺术市场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呢?
  根据定义,在社会收藏群体当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具备一定专业经验,达到相当收藏规模的收藏人,才会被称为收藏家。所以我一直认为,正常的艺术消费要先于艺术收藏。我想多数艺术圈的人会质疑这个说法,在他们看来,凡是掏钱买画的人,都是“收藏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跟文本上“私人收藏”这几个字的误导有关。其实“收藏家”并不是艺术市场独具的身份及概念,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属于其特定的收藏群体。可以想象,有人收藏玉器、有人收藏球鞋、有人收藏芭比娃娃、有人收藏可口可乐、有人收藏牛仔裤、有人收藏黑胶牒……成百上千不计其数,一辈子也消受不完,是为收藏。所以消费跟收藏的区别在于:平时佩戴一两件玉器,买品牌的牛仔裤和鞋,给孩子买一两个芭比娃娃,有台不错的唱机,若干张爱听的版本较好的黑胶——一般的,对于生活品质有正常要求的人都会做到这一步,而他/她一辈子也不会买上一千条牛仔裤和上百对运动鞋,一仓库的芭比娃娃配可口可乐,然后按出生日期和出厂版本去排列它们,因为他/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而不是收藏家。
  当然,让每个人都具有艺术消费的需求是不实际的,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大众化”是一个伪命题的原因。这里产生出了一个有关艺术消费的市场逻辑循环:有艺术消费需求的人,必然是对于生活有所追求和判断力的人;一个有素养有文化有追求有判断力的人,必定不会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糟;企业家,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做出判断,他们谙熟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当他们需要艺术品挂在家中的时候,就好像买一件衣服装饰身体,不会是街边货、假名牌,个人的文化教养使得他们至少能够分辨出工艺品和艺术品、行画和创作之间的价值含量,他们或许并不笃定“什么可以买”,但至少他们可以清晰的辨别出“什么不可以买”。
  当他们怀着对于艺术生活的美好憧憬准备为房间购置艺术品的时候,看见全球最大的行画生产基地变成了文化名片,这好比是秀水街搞的巴黎时装周。他们走进画廊,看见习作挂着工艺品的价格,工艺品挂着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品挂着文物的价格,然后画廊老板出示了相关画画人员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双语画册,念经似的喃喃着他们代理的“画画人员”近两年在拍卖市场的数字。你能说什么呢?我是来买艺术品不是来买彩票的。可是谁在乎呢,“爱情不是你想卖 想买就能卖 让我看透痴心的人不配有真爱。”
  回到吕澎的那条微博,对于真心爱艺术的艺术消费者而言,他们选择的空间太少,判断力告诉他们这样的东西买不下手。市场就是买卖,市场是艺术消费者最后愿意掏钱成交的那个价格,而不是我们坐在家里靠想象去维持的那个价格。前一阵有毕业生在某艺术网站上以三位数的价格销售绘画作品,这是完全让市场去决定命运的做法,如果定价低于艺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那么他的画会供不应求,自然在未来的销售中会做出调整;如果定价远高于艺术消费者的能力,那么就会像现在很多艺术家面临的问题那样:三年不开锅,开锅吃三年。
  我们需要对时间充满信仰,时间是市场的永恒维度。时间会告诉买家们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时间与泡沫水火不容。时间会让那些杀鸡取卵的艺术机构和拍卖行颠三倒四,以无情告诫本末倒置的投资客:文盲不配玩艺术,文盲只配被艺术玩。同样时间也会给予健康的艺术市场合理性的回报。时间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时间也不会错杀一个坏人。站在买家角度上的卖家才能生存,替买家着想便是替自己着想。只有买家有了未来,自己才会有未来。
  至此可见,只有当艺术消费成为一种习惯,消费者逐步向专业尖端成长同时具备忠诚度的时候,才有诞生“收藏家”的可能。痴人还在做着忽略那些拥有正常艺术消费需求的人群而一步跨入收藏家时代的美梦。那么浑浑噩噩的艺术市场、空有一腔热血的艺术爱好者,你们都在期待那道划破黑夜的黎明曙光吗?
发表于 2013-8-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发表于 2013-8-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错噢 谢谢楼主 !
我想我是一天也不能离开徐氏宗亲网。
发表于 2013-9-9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变了味的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4-27 06:51 , Processed in 0.2731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