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2

[骄傲] 徐兰如:导弹先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174361306.jpg

 徐兰如,1918年3月生,江都邵伯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曾参与东风型号火箭方案探索和技术组织工作,1966年后,主管三线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三线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人物名片
  徐兰如,1918年3月生,江都邵伯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曾参与东风型号火箭方案探索和技术组织工作,1966年后,主管三线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三线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高唱低吟三十春,个中滋味共烟尘……”去年12月末,北京丰台区东高地一处普通小区,一位老人坐在家中,翻看着自己的诗集,不动声色。1918年出生的徐兰如,是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的研制者之一,一生从事兵工研究,虽多次变换工作单位、变更工作性质,但在每个岗位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少年意气
  积极参加扬州抗日运动
  徐兰如,1918年出生于江都邵伯。徐家曾是邵伯望族,祖辈曾受乾隆召见。到徐兰如父亲一代时,父亲常年生病在家,家道中落。
  自小聪慧好学的徐兰如,从江都县中考入了扬州中学。
  高中时几件事,令少年徐兰如难以忘怀。一天,徐兰如刚走进教室,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沉默不语,同学们在座位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你听说了吗?昨晚国民党党部到学校抓走了一个同学,说他是共党分子。”
  “这帮混蛋,中国都已经这样了,还容纳不下一个青年学生?”
  回忆到当时的情景,徐兰如的心情难以平复,“我对国民党抓学生很反感。”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当时,扬州学生也上街游行,支持北平的学生运动。
  徐兰如和同学们从扬中出发,经辕门桥,浩浩荡荡。
  “抗日无罪!”经过国民党县党部时,同学们喊出了口号,气宇轩昂。
  壮志报国
  大学毕业后投身兵工厂
  1936年秋,徐兰如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国难当头,南京中央大学内迁,徐兰如随学校迁至重庆。1938年夏,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为了培养制造兵器方面人才,招收大学理工科已读完二年的学生入学。学制三年,全部公费。
  怀着满腔抗日激情,徐兰如报考了该校。“当时家庭已经很困难了,学校全免费,也很吸引我。”
  1941年毕业后,徐兰如分配到了陕西兴平31兵工厂,担任车间技术员,从事枪炮和手榴弹等轻武器修理制造工作,他和工人打成一片,关系很好。
  1944年春,他被派到重庆21兵工厂学习金属热处理技术。
  1944年冬,国民党兵工署选派50名优秀技术人员赴美国学习9个月。这次经历,令徐兰如大开眼界。
  “我们去的是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在那里,我见到了很多先进武器,比如德国造的V-2火箭和其他几种火箭弹,都是属于很难见到的。”
  “美国富国强兵,中国也要造出这样的
  拒赴台湾
  先进武器,才能保家卫国。”徐兰如心中这样想。他贪婪地学习,恨不得把能学到的都学回来。
  拒赴台湾
  为新中国编制《兵器手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新婚后不久,徐兰如调到南京,在国民党兵工署火箭科担任“技正”(技术人员)。
  在此期间,一位远房叔叔深深地影响了徐兰如。
  徐兰如的这位叔叔,是中国我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情报员,潜伏在南京从事情报工作,借住在徐兰如家中。“国民党这么腐败,我相信很快就会垮台,中国我党会领导这个国家。兰如,到了那一天,就是你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你要努力啊。”叔叔说。
  日久天长,徐兰如对叔叔的信念深以为然。
  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兵工署早早动员技术人员一起去台湾。“老徐,你年轻有为,到了台湾会有大好前途的。”当时的一位上级劝他。
  “文职人员带得很少,你是技术人员,可以走。”有同事建议。
  徐兰如内心早已决定不去台湾,于是他说:“不是我不肯去啊,我家中有老人走不了,何况我第二个孩子也快出生了。”
  1949年4月21日,南京解放,国民政府覆亡。
  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械处一位副处长找到了徐兰如。“听说你们没走,你们是技术人员,新中国需要你们,欢迎你们来工作。”
  正式上班后,一项重要的任务随即布置下来:将国民党在南京留下的弹药装备检查一遍,确定哪些还能使用,哪些需要报废,哪些需要修理。
  徐兰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这项工作历时一个多月,由于全国类似工作很繁复,徐兰如和其他技术人员还专门编了本《兵器手册》,下发到二野各相关部门,作为武器弹药回收整理的指导文件。
  进军大西南
  负责接收国民党兵工厂
  1949年南京解放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徐兰如随着解放军二野军械部一起到了重庆。担任二野军械部副科长,同时担任重庆军事接管委员会成员,负责接收国民党留下来的兵工厂。
  到达重庆的第5天,徐兰如和同事们赶到了各兵工厂,查看设施破坏情况。
  国民党撤退前,用来炸毁变电所的炸药包都已
  经搬到了门前,由于解放军进展神速,还没有来得及引爆,国民党就撤走了。所以兵工厂基本上没有被破坏,还能继续生产。
  徐兰如和同事们分析了兵工厂装备的现实情况,并向上级进行了详细汇报。为了配合第十八军进军西藏,上级决定利用国民党留下来的无后坐力炮和改进的马克沁重机枪等现有武器零部件,由厂里开始生产装配,为进藏部队在重庆进行武器装备补给。
  “当时装备武器弹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很大。”
  最终,任务圆满完成了。
  调往沈阳
  成功研制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
  在重庆呆了80多天,1950年,一纸调令,徐兰如调至中央技术管理局工作,被派往沈阳724厂。
  “调我去沈阳,其实就是为了搞火箭弹。”
  原来由724厂研制的A3式火箭弹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组织技术攻关。
  由徐兰如在内的7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承担了这项任务。徐兰如任副组长。
  A3式火箭弹发射后经常出现不稳、乱飞的情况。研究小组经过多次试验分析认为,是天气寒冷,火箭内部燃烧不完全造成的。“原来的火箭弹设计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喷口较大,火箭在低温时,压力低,造成喷射不正常。”
  然而,将火箭弹喷口缩小,天气转暖后,气温回升,压力又过高。
  最终,徐兰如和同事们,将火箭弹喷口做成可调节的斜式喷口,同时对火箭弹发射火药成分、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最终获得了成功,原来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950年10月,中国开始抗美援朝,由于美军坦克给我方造成了太大伤亡,前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急需反坦克火箭弹。
  徐兰如和他的同事们,再次承担起这项任务。在A3火箭弹基础上,设计了90反坦克火箭弹。失败了,分析原因,继续改进,再次试验……就这样,经过上百次试验,历时3个多月,1951年4月,我国第一代135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研制成功。火箭弹重5.5千克,最大射程1000多米,可击穿105毫米厚的钢板。
  “研制成功后到北京卢沟桥附近进行了打靶。火箭弹穿透钢板的那一刻,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画面。”徐兰如回忆说。
  反坦克火箭弹试射成功后,立即投入生产,对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兰如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满足。1952年,我国第一代炮兵用的427式102毫米火箭弹诞生,射程达到5000米。同年末,又改进研制成功488式102毫米火箭弹,射程达到8000米。这些武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当时国家兵工局嘉奖。
发表于 2013-1-13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错噢 谢谢楼主 !
徐氏宗亲网分享快乐!
发表于 2013-1-14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值得尊重的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21:14 , Processed in 0.17024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