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3

[人物] 徐累:以工笔呈现虚无之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01300000208501121827753562943.jpg

0934bb947eb65bf00fe489794c48080b.jpg

9e4d5d0274ceb31169e83c1379f8605f.jpg

1_200711121444032.jpg

1_110302161935_1.jpg
 文:周雪松
  阐释徐累的绘画恐怕是令我有点慌神的。在当下所谓后现代主义时代里,艺术从精英的高塔上被拉下,与生活平行。我们已经习惯于阐释各种带有生活符号的观念作品,并在这些符号之间中找寻可以解读的关系,或者在另一个审美范畴中阐释近乎完全内观的抽象艺术作品。而这些方法,对阐释徐累的作品好像都过于简单。原因恐怕是,他的作品——那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的青花马,不指涉任何真实地域的地图,仿佛还留有人的体温的空椅子,以及重叠着的似真似幻的屏风——都映射着一个有关虚无的终极命题。在这一命题下,所有阐释都有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我试图挑战这一危险的方法是,先将人们对徐累作品观念中的虚无,拉回画面本身,从他最少被人问及的绘画媒介及技法问题开始探索。在一个展览中观看徐累的绘画,如果不看展签,人们很难想象他使用的绘画媒介是水墨。一来在他的画面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画中惯有的组织形体的线;二来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使用题跋、张印等延续了几百年的中国画符号,或者这些符号并不明显;更有人说乍一看徐累与西方超现实主义风格相像,与水墨的传统范式脱离太远。而这些差异,都是徐累为了在画面上呈现他内心有关虚无的哥搂脖观而进行的自觉选择与放弃。
  首先,他放弃了传统工笔中的线描,以色和面进行造型,形成了我们在中国画历史中一直难以见到的画面深度以及高度的xie.zhen性。自然会有人问及,这样一来,徐累何不选择油画或其他媒介?事实上,虽然xie.zhen是徐累绘画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他绘画的最终目的还是关涉虚无,而虚无的物质形态是轻盈如翼的。中国画的纸和色有其特有质地,即便是高度xie.zhen,它都不可能达到油绘的极致真切,求的是神情的满足。而这种中国式xie.zhen的“似”,也正是他的表面文章——天然柔性的中国画材料,经过三矾九染,依然那么清澈而空灵。这样看来,即使造型和结构引用了西方光影透视原理,徐累的画并不像油画给人以厚重的真实感,而是想象的“似乎”,给人以镜中花水中月的虚无感。同样,中国画所用的毛笔对徐累画面的虚无感呈现也很重要。对不熟悉毛笔的人来说,那毛笔的柔软让人每一笔下去都是扑空。而对水墨画家来说,作画恰恰是在毛笔天然制造的虚空中寻求控制。随着笔端墨的轻泻,徐累营造了虚空的意象,那画中的虚无之境便造得更贴合了。正如徐累所说,“最表面的,也许就是最深层的”,所谓技法与观念,不过是艺术的表里,相互融合统一,难分彼此。
  以专业绘画的态度,徐累的作画方式并不偏向元代以后发展出的文人画,他更肯定唐宋的画法,认为那是更加专业的传统,讲究绘画的本体,而后期文人画抛弃类似的做法,实则是中国绘画的岐路,走向了另外一种“诗”的路数。徐累力求重返传统“应物象形”的基本道路,但他也有通过文字的呈现,达到文人的诗意传达。文字被巧妙地安置在了他虚设的地图上,那些本不存在的地名与周围同样虚设的场景之间,形成了令观者反复玩味的修辞关系。比如2007年的《哥搂脖观》,一幅形似哥搂脖地图的图画印在两扇拉门之上,拉门于地图的中间打开,里面呈现的是一个幽暗狭窄的空间,里面悬着一件低胸女士衬裙。仔细看看地图上的地名:“方心曲领”、“角束带”、“半臂”、“褙子”……多是中国古时不同用途的服饰配件。地图是文明哥搂脖的产物,服饰亦是,尤其在古代,服饰是彰显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身份、地位、个性的外在标签之一。我们对哥搂脖的认识不止是地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徐累就在这幅画中创造了有趣的“服饰地图”。地图内部空间的女士衬裙,裁剪是西式的,我们可以将整幅图景想象为业已没落的中华服饰文明;我们也可以想象穿着华彩外衣征骋哥搂脖的人们,夜幕降临时可能只想念那一件温柔乡的裙衩……正当我们醉心于解读这有趣的图景关系时,不经意间我们把目光落在画面的左侧并不显眼的一道空门,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地图、女装不过都是印在墙上的虚景,一切成空。
  利用虚设的地图只是徐累善用的画面修辞关系中的一种,这是徐累在绘画中最着迷的部分,它让徐累的绘画彻底呈现了虚无的境地,并最终与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相区别。西方超现实主义同样在画面上制造幻境,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生硬造作、荒诞无稽的,几乎完全远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潜意识的直接呈现。如果说西方超现实主义是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相和的,由于当时的艺术家对现实的失望、信仰就此缺失而退出理性思考,作品呈现虚无主义的表象的话,那么徐累呈现的虚无则更多地来源于东方哲学中的“空无”和“清虚”,通达“道”的虚无本质,显得那么寂寞无为、虚无恬淡。他用理性赋予物与物之间更为合理的关系,画面的视觉关系与现实逻辑是相通的,这就让他的作品从内在精神上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借喻、比拟、暗喻等创作方法联系了起来。所谓“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说到这里,似乎终究我们只是看清了徐累给出的谜面,至于谜底,似乎依旧玄之又玄,或许是我们根本无法了解清楚的,一种欲说还休的余音缭绕。
发表于 2012-4-1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的魅力。
发表于 2012-4-1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贵  难得!!
发表于 2012-4-1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
我想我是一天也不能离开徐氏宗亲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4 04:12 , Processed in 0.19702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