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2

[人物] 徐宗本:自己给自己写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5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012021520.jpg
    一个农家少年,带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朴素理想,叩开了数学殿堂的大门。三十多年的默默钻研,五年的人生绽放,他的学术历程诠释了一个科学家坚忍、进取、至真的奋斗轨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宗本与学生春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宗本全家照
   徐宗本,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长期从事应用数学和智能信息处理基础研究,在相关数学理论、机器学习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为稀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非欧氏空间框架下的“类二项式公式”,并用以解决机器学习中的若干困难问题;提出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并广泛用于数据挖掘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并在第26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宗本语录    ●物质生活太丰富了,要的是精神。尤其在大学里,再不玩点高尚,这个社会还行吗?    ●生活对我们来讲,有吃有穿,买菜的时候不为少一毛钱纠结,就够了。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实实抓今天,高高兴兴想明天。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自己能做事的本领,而是能调动他人,让他人做事的才能;一个人的财富,不是说你拥有金钱的多少,而是你能调动社会资源做事的资本。    ●要教育所有的干部为真理负责,为岗位负责,不为官吏负责。人总不能活在左右摇摆的路上吧,但是只要为真理负责,不管谁当官,都不会变。    ●我现在要当“老三”了:写文章要署名在最后,我要让年轻人成长,让团队成长,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责任。                                  (朱剑  黄晓巍整理)    他从大山走来,儿时的贫困生活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饥饿。中学时代,一天九两口粮就是上面撒了一层豆渣的苞谷糁,就口的是自带的酸菜。然而他说,“学习从没给过我压力和负担。”    他从艰辛中体会人生,少年时肩膀上的一副驮架造就了他非凡的坚韧和毅力。“背着沉重的驮架在七八十里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累到极点时想歇一下,却找不到支点,唯有心一横,咬着牙坚持。”正是这种坚持,支撑他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高峰,最终获得了科学的真理。    他从艰苦的劳作中学会感恩,并把温暖和包容传递给了他身边的所有人。他的学生们说:他是个严师,但更是个慈父。    “自己给自己写历史。”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教授徐宗本说,“一个人总是要做些什么,你不能平庸一辈子。”                      艰辛岁月的财富    1955年,在商洛市柞水县的层层大山中,凤凰镇三里峡的徐老中医一家迎来了幺儿子徐宗本。作为凤凰大山中有文化的家庭,徐家很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幺儿子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进了村办小学读书。    当时贫穷乡村的教师文化程度都很低,徐宗本的启蒙老师仅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他也把徐宗本一直教到小学四年级。“老师教了我一身白字,我没学过汉语拼音,音乐课、体育课自不必说。”以至于一直到现在,这位大科学家都不会拼音,因而也不会敲字,用电脑写论文要么用英文,要么是由妻子或秘书代劳。    当时的农村小学分成两个阶段,初小和完小。完小在公社上,因而他10岁就住校了。1966年“文革”时徐宗本考中学,是备取生。让徐宗本终生难忘的是,11岁(参加串联)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当他和大哥哥们走了三天从汤峪口出秦岭,一眼看到辽阔平坦的关中平原时,他们高兴地在山坡上欢呼。到西安后,接待他们串联学生的就是西安交大,当时被安排住在交大东二楼四层实验室。徐宗本后来一直觉得,他与西安交大很有缘份。    儿时的徐宗本,对生活最深刻的理解就是饥饿和劳作。一天两餐九两粮,主食是上面撒了一层豆渣的苞谷糁,常常觉得饥饿难耐。然而同村的小伙伴们仍然充满欢笑。他们到山里采来柿子,埋到河边的沙子里去“暖”(去苦涩味),自己的没暖好,就常常去偷别人的来吃。当时的徐宗本感觉不到一点学习的压力,他对读书的认识是“读书不枯燥,学习很重要,知识能改变人”。他说:“因而后来我才有了坚韧不拔,才有了永不厌倦、永远想学习、有了追本索源的意识和永远奋进的驱动力。”    由于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又长年在外行医,徐宗本很小就和兄姐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我的脑海中上学回来就是推磨子,上山砍柴,打猪草。家里的农活很多,还要挣工分,姊妹几个撑起一个家,完全是为了生计。”因为当时粮食产量低,光大米不够吃,他和哥哥将自家的大米背到几十里以外的山沟脑走家串巷换成玉米。一次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现在想来,都让他心有余悸。公社劳动中,11岁的他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一次他和姐姐跟生产队到山上挖红薯,劳动后分得了200多斤,要自己背下山。山上根本没有路,中途他一下子摔倒了,红薯铺天盖地往山下滚。他和姐姐急得大哭,哭一会儿又去捡已滚出老远的红薯。    徐宗本一直很感谢儿时生活的艰辛,他说这个经历带给他的精神财富使他受用终生。他说,他有三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在向一座座学术高峰迈进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胶着的状态。每到这时,他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少年时挑米担的情景:每走一步担子都会更加沉重,累得到了极限,想歇个脚但找不到担子的支点,这时只有一个选择——坚持。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叩开了一扇又一扇知识的大门。他也因此经常向他的学生们谈“从歇脚到意志力”,鼓励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形成坚韧性格。    二是儿时的集体劳作使他懂得了人的生活是相互依赖的。“集体力量,永远大于个人,艰苦岁月需要肩靠肩,只有这样才能抵御风寒。”正因为此,他比别人更清楚协作的重要性,清楚团队的力量。    三是特别懂得一个人生成的意义,即人的价值只在于通过别人来体现。    “我得益于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贫穷的环境中,艰难的环境塑造了我。一个人生成的价值在于分享而不在于独享,让我的家庭、我所在的集体、我领导的团队感受到它的好处,让他们感觉到幸福、愉快并得到成长,我的价值就实现了。”                     耐了31年的寂寞    作为一名科学家,获得学术成就是令人欣慰的。而在此之前,他必须独自在求索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前方并不明朗,过程辛苦漫长,他要吃常人吃不了的苦,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    对于徐宗本,这个过程是31年。虽然艰辛,但他却走得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1976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对数学未知领域的探求。“人活着就要争口气,我要为我自己,为我们那代人争口气。”徐宗本下定决心。    他给自己定下了五条纪律:1、坚韧不拔地学习、研究;2、与学习无关的事一律不想;3、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旺盛精力;4、调节营养,活跃生活;5、注意思想修养,永远不骄傲。    从此他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机器,发奋工作着。所有的假期,除去吃饭、睡觉,基本他都在校图书馆度过。虽然他喜欢文学作品,喜欢看电影,但读硕及读博期间,他竟没进过一次电影院。白天和夜晚,他不停计算着,写满密密麻麻数学公式和符号的废纸装满了一筐又一筐。    1984年10月到1987年4月,徐宗本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年半时间修完了全日制学生通常4年才能修完的课程,全部课程达到90分以上。1987年7月的一天,徐宗本的博士论文《单调映象方程解的近似与构造可解性理论》在数学泛函领域引起轰动。当天数十位专家聆听了徐宗本汉英相补的论文宣读,其严密的推理、奇特的创意、精妙的算技,令人折服。此后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并以其他十多篇论文为支撑的“Banach空间的不等式特征”理论,很大程度上将Hilbert空间特征理论推广到了Banach空间,形成了此后被广泛称之为“徐-罗奇”定理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虽不及哥德巴赫猜想那么著名,但同样古老,被誉为“优美的结果、完善的结论”。    徐宗本认为,评判一个学术成果的标准,要看是否为所从事的学科留下一点经得起时间检验、永恒的、有价值的东西,使别人能沿着你所开创的领域追随研究。在信息处理领域,他独立于西方学者发现了压缩感知的L(1/2)正则化框架,并系统建立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这个理论为稀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提供了重要的实现途径,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是创世纪的工作”。    科学研究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不断创新。徐宗本着眼于数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在计算智能与机器学领域不断开拓,先后解决了一系列困难理论问题。他发现了神经网络不同模型化表示之间的稳定不变性,解决了霍尔弗尔德网络的稳定性判定问题,证明了BP算法的收敛性,解决了BP训练可行性问题,提出了模拟进化计算的随机过程框架,解决了公理化描述问题。相关论文被《自然》杂志评价并列为代表作。    31年里,徐宗本魂牵梦萦的是数学,深夜中他常常翻身而起,披衣伏案演算。有年春节,他赶写论文,将妻子孩子打发回了娘家。他一人扎在公式堆中奋战了好几天,饿了喝碗苞谷糁就咸菜。三十晚上的鞭炮声响成一片,他才猛然惊醒。看窗外万家灯火,喜气洋洋。再回头,桌上是他的年夜饭——一碗苞谷粥和一碟咸菜。                    老徐的“十一五”    “搞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是数学这个基础性学科。”徐宗本说。    经过31年的积累,徐宗本的学术成果在2007年——2011年这五年集中爆发了。这五年被大家笑称为“老徐的‘十一五’”。    2007年徐宗本被聘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基础计划(973)项目:基于视觉认知的非结构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认知与非欧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8年获得中国应用数学的最高奖——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2009年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有效候选人。    2010年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    2011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积淀了31年后,这个当年怀抱“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朴素理想的农村孩子终于成功了。2010年的印度海德拉巴,在有悠远历史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我们不知道,当年的农门少年、现在的自信科学家在想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在这个讲坛上作45分钟报告,他的稀疏信息化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当之无愧是国际最领先的。而此前,站在国外世界数学家大会讲台上的中国人,也仅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田刚、陈志明等人。    谈起从沉寂到爆发的原因,徐宗本自有他自己的感悟:一是磨练意志、不言放弃,把“有所作为”作为终生目标。二是准确定位、聚焦方向,力求将努力变得有价值。三是坚持标准、严于律己,让追求卓越变成习惯。四是敞开胸怀,凝聚人心,使团队成员志同道合。    “团队建设是我成功的基石,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抵御风险。团队要有共同的文化:做任何事,不要先想个人;不要只凭运气,而要凭实力。”                    “后勤部长”陈老师    在获得院士后,徐宗本说他特别感谢他的妻子。徐宗本的学生们说,生活上有什么难事,他们更喜欢对“陈老师”说。    徐宗本的妻子陈白丽,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陈开周的独生女儿。她一路走来,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支持丈夫的事业。“我没有像任何女婿一样,帮他们搬煤球,干体力活。而是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工作、学习中。他们完全支持我。”徐宗本说。    在徐宗本眼中,妻子是美丽、善良的,为自己奉献了全部。她操持全部家务,相夫教子,替丈夫尽孝道。她替丈夫誊写论文,帮他照顾团队。徐宗本一直认为亏欠妻子很多,“她生小孩,就三天,我都不在场。”    “陈老师”是徐家弟子的“后勤部长”。学生思想上有问题,她主动找他们做工作;学生们生活上有困难,她想办法解决;有的博士生生孩子,她帮忙联系医院……她和丈夫一起,为每一个学生倾注着汗水,播撒着师德。    “徐家军”有个宁夏籍学生。2007年,这个学生的家庭出现变故,父母同时遭遇车祸。消息传来,他整个人都垮了。徐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后,拿了一万元,他说:“小王你记住,你是家里唯一的男人,要把这个家撑起来,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倒下。”徐宗本和妻子帮着联系医生,因为救治及时,学生的父母挺过去了。家里出现这事,这个学生的女朋友思想上有些动摇,徐老师又帮她联系工作,从而稳定了两人的关系。这两件事处理完了,徐宗本给小两口筹备婚礼,陈老师给新娘准备衣服,同学们参加操办。“当时徐老师和大家说了很多祝福的话,同时畅谈爱与责任,不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婚礼很简朴,仪式也很简单,但当时在场的人至今还印象深刻。”博士生梁栋说。如今那个宁夏籍学生已经成为西南大学的一名教授了。                 学生论文撕成两半批改    “选择目标要重心在上,眼高于顶,把标尺始终定在国际领先水平上;进行研究则要重心向下,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工作。”徐宗本是这样工作的,也是这样带学生的。    在科学研究上,他从不粗制滥造,决不肯屈就于降低标准。他的每篇学术论文都是精品,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个字词,都非常考究。他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高水平的研究质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虽然数学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难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很难申请到资助和项目,但他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成功率百分之百。    认真做事、诚实做人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他,同时他也言传身教,将这个作风传给了学生们。他要求学生首先作风上绝不能懒散,如发现某人稍有松懈,或在工作时间内打牌下棋,他当场狠克;他要求在学术上保持至善至美的境界,绝对不允许在论文写作中夸大其辞和对国内外文献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形下对别人的已有工作妄加评论。修改论文、讲课他都非常严厉,甚至严厉到苛刻的地步,哪怕一个词用得不对,都要讲清楚。他提醒学生学问绝不作假,任何事情决不允许虚构。一次一个学生在论文中生造了一些数据,徐老师看后很伤心。还有一个学生在写作一篇论文中,家里出了些事影响了情绪。徐老师在批改中看了出来,他当着该学生的面用力将论文撕成两半。这个学生后来看到,前一半的论文徐老师密密麻麻的修改文字占满了所有的空白部分。而另一半则要求该学生重写。这件事后,这个学生学会了一丝不苟地做学问,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他说:“这本论文我一直保留着。”    采访结束时,徐宗本笑着对记者说:“我现在要当‘老三’了:写文章要把署名放到最后,我要让年轻人成长,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责任。”                                                                  (本报记者  朱剑  实习生  黄晓巍)                  
发表于 2012-2-1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还是总结
发表于 2012-2-1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还是总结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4 21:16 , Processed in 0.17613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