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6156590.html
7 K4 n3 X8 W0 s; W, T) T+ D寻根问祖寻徐余涂三氏姓等宗姓原宗祖姓氏族及唐朝徐茂公等姓氏祖先的同宗共祖的后代。
& F2 t; f7 d" \! e2011-11-22 22:39 提问者: 余永发yyf | 浏览次数:618次. F- A4 K% Y- ?" h+ J
寻根问祖寻徐余涂三氏姓等宗姓原宗祖姓氏族及唐朝徐茂公等姓氏祖先的同宗共祖的后代。处理提问5 z/ x- w6 S |# P. w
问题给更多人看到:" @/ r5 k( W# n+ ~$ g
选择满意回答补充问题提高悬赏转发问题提高悬赏:提高悬赏以提高问题的关注度3 Z( U! V3 o H" H5 ^; o6 ^; Q- ]5 |
当您单次追加悬赏不低于20分时,该问题将重新出现在所属分类的问题列表上方,提高被回答者看到的几率。悬赏分最高上限为200。9 u/ I% R6 f3 l, [9 S# v* V
追加悬赏5101520304050分
5 y7 e( Z4 a/ W6 V确定取消
6 [, i: o7 V3 w- ~6 F+ x) j5 Q/ \" K, W1 R- G4 C
请点击下面回答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确定满意回答。谢谢!
/ U% O6 s8 x8 { e7 B$ R1 O/ S' c; |/ l
提问处理流程升级啦!" h8 G" m* |( X1 B; P& s
下一步
# f1 V4 i9 y! |5 l) ~3 d检举 | 2011-11-26 19:46 满意回答 第一部分 徐字考源与徐姓& `$ \0 W$ x5 o$ m! _) p. e
9 n0 L: _# s4 S7 C$ B( y. B4 E3 M
一、徐字 徐州 徐国 徐氏
8 c( ~& }5 C5 N* q1 t [" R6 K4 X3 H: b! n1 G! S
徐字, @' X, p/ ?) E' E& W2 Y) u
徐:[说文]安行也。从彳余声。似鱼切,五部。5 d/ J/ |: Q" Y
淮川志之:似鱼切者,古之切音法,同今之汉语拼音方案。是似与鱼的组合音,似鱼徐。如用现代拼如同X—U—XU一样。3 u4 E/ a( {! ~3 |! @$ z8 i5 D
[康熙字典]唐韵似鱼切。集韵韵会祥余切。正韵祥於切,丛序平声。说文安行也。玉篇威仪也。尔雅·释训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注雍容都雅之貌。庄子·应帝王其卧徐徐,其觉于于。音义徐徐,安稳貌。又通作邪。诗·鄘风其虚其邪。笺邪,读如徐。疏虚徐者,谦虚闲徐之义。 又广韵缓也。广雅迟也。孟子子谓之姑徐徐云尔。 又广韵州名。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尔雅·释地济东曰徐州。疏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释名徐舒也。土气舒缓也。 又国名,左传·昭元年周有徐、奄。注二国皆嬴姓。又县名,前汉·地理志临淮郡有徐县。又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曰执徐。 又姓。广韵自颛顼之后,春秋时,徐偃王假行仁义,为楚文王所灭,其后氏焉,出东海,高平,东莞,琅邪,濮阳五望。
$ |8 {# R K/ o5 S. @- }' ?* V' O" @* M淮川志之:徐偃王假行仁义之描述,实为申谢徐偃王,而非泗淮徐偃王。后有专述。
1 ?2 [4 u4 W3 G- z: a' Z徐偃王为周灭,为楚灭?此处相应之于《偃王志》。为楚灭,其义与清·徐时栋《偃王志》同。皆属之于申谢徐偃王。
& U& v& p1 T& U$ k( b% R见《偃王志•卷一•记事第一•上》:
' W) X5 q. X5 l$ R9 S于是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豚也,又何疑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
/ v) q5 O1 F5 H; @3 Q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M$ N! u, M9 M6 t5 X/ Z5 z
于后君乃之越,过会稽之水,投玉几砚焉。遂老于甬东,既薨,是葬之隐学之山,群臣谥之曰隐王。君将薨,叹曰:“吾赖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夫古之王者,其有备乎”。
5 L. I8 c, u5 I“其后氏焉”之语义,说明自此以后,国人乃以徐为氏。
2 [( K$ G! u: c* j# v' B淮川再志之:“春秋时”之语误。非春秋时,乃西周穆王之时。误缘是实乃春秋时徐被吴灭。此语出《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官修,历今于世现存完整、广为流传且要之为要的韵书,截宋为止为韵之集大成。“其后氏焉”语与《后唐书》观点还有出入,后有专述。
/ A! @/ ^+ G* u淮川三志之:九州之说,历来不一。有《尚书·禹贡》九州、《尔雅·释地》九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九州之分别。常以《周礼》九州为准,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常以《周礼》为准绳者,居然没有徐州之说,叹曰:一人一貌,一家一语;穷富有殊,异地两声。信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言以蔽之“难”!2 u5 I: {. s" S, D1 F5 m3 ?. Z
总而言之,徐作貌以雍容而雅,作心态而谦虚,作行走也迟迟,作地势而缓缓,为州、为国、为氏也。( D& Y) O- k2 ] Y. v$ y
徐字在写法上也有多种,“徐”是现在通行写法,也有的写成“俆”,徐作为古国出现时的写法是邑旁加余或余加邑,即“余阝”。详见徐国条。8 d- R/ @. e# T
甲骨文无徐之字,最早出在文献中乃为周代商之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辅佐。后见《武庚三监之乱的徐氏》。: V( A0 |) U* Z; M7 m) ?
徐州
, m0 d0 P9 n' _6 E; t, [5 |《左传》襄公四年引述辛甲《虞人之箴》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州字看其象形,四周是水流中间有岛。《说文》解州为水中可居者为州。大禹治水,水泄陆现。展山川之图,可见河北河南河西,汉东汉西,淮南淮北,济南济北。古今一理。九州之说由来已久,徐州当为九州之一。九州之说历来不一,列举九州于此:
: e6 w+ `( Q" u2 M/ H尚书·禹贡》
( w/ X' a. [: p3 G# v/ V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 @; p/ \6 P! i“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7 B7 }/ S' _# ~, _
淮川志之:《尚书·禹贡》所记述的内容是有问题的,因尧、舜时代为传说而非笔记,时文人借世人之嘴录古人之事,笔之转录尚且有误,何况异地异时之人言语相传?遗世之言,遗世之语,不可能详备如此。' O" N+ L' y% A" R6 W% ]9 O/ F& f7 \
《尔雅·释地》
* ], a4 b6 u* M& X) h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 A) X# {; p; u% y5 n《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9 c A4 h5 m* s; D除些之外,还有诸多书籍提到了九州,现列举如下:& t. J5 G1 M3 D& o8 D3 |
《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夏官·职方氏》相同。5 [# C9 d9 t- B9 B1 B, v, k8 Q' s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辩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其利害,乃辩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T+ M! n# m4 B8 K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鸡狗鸟兽,其谷宜稻。9 a" G3 \9 g8 u: J: V( R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8 \* l% {% l6 b& S. P6 L5 J1 g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雒,其浸陂溠,其利林漆丝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M4 M# ?3 t" m$ S, U' F9 W2 g% S* l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其利蒲鱼,其年二男三女,其畜宜鸡犬,其谷宜稻麦。
1 w2 Q/ h. ~: J! w! Q8 o- m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其浸庐潍,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 x, N) |0 N- d) y3 {4 k) o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强蒲,其川泾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z4 p# q/ j2 \- U# J; t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其浸菑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 S. i* f& x: Z- }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化验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露,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
/ S' _' q* z5 r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其谷宜五种。
2 ?: ^; E# }& b' i乃辩九服之国,方千里曰王圻,其外方五百里为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传统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我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籓服。7 x* ?+ g; J( u) E4 s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 M: U+ I5 }# j4 m2 t9 o3 V《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1 V' Q$ T* n) K$ e* t! R! X& R
, N# Q/ i1 i' M; o
述九州还有一分野说法,《汉书·天文志》之“二十八星宿分野说”: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j6 R; |" G* J2 l& _5 B1 e: R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荣成氏》九州为夹、涻、竞、籚、蓏(OU)、荆、扬、叙、虘(CUO)8 g( O. z. U; T- \' i& P' z' E$ S" ^- P
荣成氏者:《路史》有庸成氏。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群玉之山,平阿无隘,四彻中绳庸成之所,守先王之册府也。册府所在,庸成是立。故号庸成氏云。
& T: ?" m2 L7 b8 F容成氏九州,中无徐州,有涻州与徐州近。涻,字形述法,涂也,涂山氏也。/ A' L3 D" M. j$ o: P8 @
淮川志之:九州之法,与九宫之法暗同,是源于九宫法,还是不谋而合?考无实据。实上古九宫之法演化而来,九宫为洛书九宫,是古代哲学的一部分,井田制之法亦效仿此,当为九畴。《书经·禹贡》九州称徐州是海岱及淮惟徐州。岱,泰岱,泰山。海为东边的黄海,误以为东海之海,更深层误以为东海郡之海,实属大谬;淮为淮河。“海岱及淮惟徐州”总体的意思就是:徐州为九州,地理范围是北到泰山西到海,南面以东流淮河为界限的区域为徐州。7 | |, Z, S+ u0 C
十二州之徐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郯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O/ a2 W$ a: R
“十二州”之说,尧舜氏族时代区划载于《尚书·尧典》“肇十有二州”。西汉·谷永(前?—前4年)释“肇十有二州”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班固(32—92年)《汉书》从其说。禹置“九州”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于禹治水后,由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顾颉刚(1893—1980年)以确凿证据论《尚书·尧典》乃汉人作。“十二州”实属汉人影射汉武帝置刺史部十三州,马氏十二州名仅调和《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今皆从顾说,否定“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观点。实应有十三个州,分别为:司隶州、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茺州、豫州、凉州、益州、交州、并州。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数不等。- F5 Z( R" ?, N: \& H1 [7 x
淮川志之:禹九州之徐州与汉十二州(十三州)之徐州是两个概念,治在郯城,并不一定说郯城就是徐国,汉治在郯,周治徐州在哪?商治呢?夏治呢?今有一语同此例:我们是中国人,中国的治在北京,并不是说我们都是北京人,更不可说我们是北京猿人的后裔。徐州是一个广阔的地域名称,相当于一个面;而治只是一个衙门,是一个点,一点代面。形似则媚俗,夸张则欺世。我们徐氏的资料媚俗欺世的成分太多了。+ b- Q* u% a- E) s8 r4 P
徐国8 o! h2 Q/ ?4 ~8 ~
甲骨文不见国之字,断殷商无“国”之说,更无“国”之定义与概念。就算以域作国为解,有国之属也无城堡以围城,无护城甲兵以卫城,与地与方无殊。四夷者为四方,境内者为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徐也不例外,在周时期徐方、徐土之说仍沿用而存在,徐方、徐土、徐国见诸于典籍。# m0 e# ]# I5 K z
《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
+ E- b, h6 W; N# f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 [: p* L! Y; h+ P" a% {9 x3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7 W* q7 b+ g, s- Z. P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 U% \0 |; b4 u6 a! q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 ~- q% j/ G& v% n7 p: D8 n t7 n% [王旅单□,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4 }, D& h, Q/ x4 _,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 q" T W0 O9 ^. Y+ d. H T. S《逸周书·克殷解》及甲骨金文称国皆为方。淮川志之:史书有一特殊之词“徐宅”,《鲁颂·駉之什·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古代徐所居之地范指徐国,它姓少见,以宅前冠姓代表为国,实属罕见;还有以一字徐代替,但此时的徐与徐州之徐,徐氏之徐难以分清,极易相混。
- m$ i+ K0 ]) m, ^国,邦也,邦国互训。互训就是相互作为解释。国意不明就用邦解,邦意不明就用国解。邦国意思相同,但内含与外延还是有区别的,有别就不能相等于,划上一个全等符号。徐作为土可能就是邦的意思,但没有史料记载徐为邦,只是徐土,虽有邦意,但是无邦之文,不可强引而充之。徐作为国,史料有载为徐国。疆有域,国有都,那么徐国在何地呢?目前有文字可查者有多全徐国描述。其一是《集韵》,徐,地名邾下邑;其二是《春秋左传正义·僖公三年·徐人取舒》其地下邳僮县东南;其三是《春秋左传注·庄公二十六年·齐人代徐》其地在泗县西北五十里。4 b- I2 L* w# [* `! H( v: v
邾下邑之徐国,乃是邾娄国、邾的通假为徐,或邾下邑为古留国,古留当为留舒、柳舒、留徐,后南迁变成群舒国。
' g4 K. h8 s+ k下邳郯地徐国,乃是蒲隧,隧者坠也,坠落也,是蒲姑徐无氏国被周公旦所灭,迁的余部。. r' B G7 o0 c5 s; _ o
同样,姑幕,姑者蒲姑也,幕者日落天暮如挂幕也,蒲姑国余部迁。落姑,落如日降落。姑蔑,蔑者,为灭、为无、为以血涂染。北迁者今河北有余无水,蒙古有余无山,蒲如国亦如此,不再赘述。凡此东方北方诸如山东、河北、蒙古之余无氏袭迁者,源自于山西上党或从山东蒲姑再迁者皆为一体,不在此论。9 ~3 S6 }! d6 h9 K* A
淮泗徐国,后又呼其名徐调国。徐调之名是汉王莽所订。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徐,故国,盈姓。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莽曰徐调。& V. Z/ q0 X) ^# |
关于徐国之事以后有详述。
. g2 w0 y& g1 P' l) _+ r3 |徐氏" n0 S: e1 a [" B
徐氏一词最早出现于典籍是:《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四年》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之后的典籍徐氏一词频繁出现,不再一一举例。
8 {( ~4 {% _4 ^5 v# h$ b6 W二、徐姓' a2 O' k/ f, |6 F$ o
徐姓% p" z* n2 a) c, \/ X
姓,甲骨文作生。许慎《说文解字·卷廿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姓作为女子所生,“远禽兽,别婚姻”,“明血缘,别婚姻”的符号。当属母系氏族公社群体时期。
4 {' G. A9 p( i最古老的姓有:姬、姜、赢、姒、妊、姞、妫、姚等八大姓。那么徐是属于哪一个姓呢?徐属于赢姓。《左传》以及《世本八种》“徐、奄皆嬴姓,——左传昭公元年疏”) O/ c* i. d9 ^% P; P" y( b
宋·欧阳修《二十四(五)史·新唐书·表第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徐氏出自赢姓”。 : Q# j9 m- p1 _% i! Z/ `
汉·司马迁《二十四(五)史·史记·秦本纪·第五》: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 C& o& ~9 \) ?: F) o( \' t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徐,故国,盈姓。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莽曰徐调。盈赢通假。
7 U- n9 y1 y2 e5 S2 w: Y4 u“始食于赢”出自于《路史》:“大费能训鸟兽,知其语言,以服虞夏,始食于赢”。8 K# v* |9 p2 k7 v4 S8 x9 N
《路史》47卷,(宋)罗泌撰,前记9卷,后记14卷,国名记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路史即大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此书为杂史。! j$ r$ v; ~/ U$ Z3 J8 H7 Z; j
伯益于舜时赐姓为赢。女生之姓赢姓自此始,赢姓的母系当为姚姓。此禅让时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群体社会时期。社会刚算步入文明,还在萌芽时期。“氏”则是同姓的分支,“氏”、“支”同音,借“氏”为支,故有赢姓徐氏之说。7 N% l! y4 K$ q# S F* V& ^' i
徐作为冠名之姓有三说:一说见前《康熙字典》徐偃王假行仁义,为楚文王所灭,其后氏焉。徐偃王为楚灭,其后氏焉。此说被废。因此时的徐偃王乃申谢徐偃王,而非淮泗徐偃王。二说见《偃王志》徐之公族子弟,暨其子孙,散居四方,以国为氏,有徐氏,是为嬴之著姓。《偃王志》乃集众家之长以为传,非史类,故此说亦不算为史据。三说见于宋·欧阳修《新唐书·表第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宗十一世孙章禹,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其二说与三说合。这里的氏意,乃为今意,姓氏合为一体,子承父系,一人一姓冠于名前作姓解。
( R4 l. J9 }9 L. C' ?故在章禹失国之前,仍作赢姓徐氏;章禹失国之后,国人纪念之,便引申以为冠名之氏。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冠于人名之前之用,姓氏也混为一体分辩不清了。
( ]/ O) y; `! g; Y+ Z淮川志之:汉·班固《汉书》载: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此句有误,当为吴所灭。误源可能还是受以前被楚灭所致。2 R u8 n+ i# ~$ P
第二部分 余、涂、舒、徐话起源已赞同
4 i F5 X9 o, y' ^2 g9 u2| 评论(2) & K2 @; D8 ` D0 _3 o) T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615659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