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555|回复: 41

[随笔] 徐天奎写徐福(欢迎进来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1 11:35 编辑

徐福对中日韩民族与文化的影响

徐天奎

第一章 徐福何许人也?
第一节 中国徐姓家族中的徐福

       徐福是什么人?这个问题,最先应该从徐氏家族中来寻找一些必要的依据。据传为三国名士徐庶所编的《南州徐谱》,是这样叙述徐福的:“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洲,永不仕,耕读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说:“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根据徐庶所述,徐福就是徐偃王二十六世裔孙徐仲的曾孙子,徐福的祖父就是徐仲的儿子徐长,父亲则是徐长的儿子徐猛。由此也可知,徐福就是徐偃王的三十世孙,加徐偃王以上三十一世到徐王若木,则徐福就是徐氏始祖若木六十一世孙了。三国徐庶,距离秦始皇时代400余年,也就是距离徐福时代四百余年,经历两汉到三国,徐氏四百年间,可以说是人杰辈出,徐福、徐厉、徐乐、徐稚、徐勉、徐璜、徐干、徐庶、徐晃、徐盛这些人物,无不都在四百年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生图画,而以文墨智术惊动中国历史的,徐稚之外,当属徐庶。徐庶火烧新野、走马荐诸葛,赤壁大战中一语道破孙刘火攻诡计,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妇孺皆知的人生奇迹。所以,这段出自严谨著称胸襟博大的徐庶之手的关于徐福的记载,当为可信。
       当然,除了徐庶之外,徐姓人中还有更杰出的徐氏人物在,大唐英国公徐茂公就是一个。徐茂公不仅战功超群地位显赫,而且文韬卓杰亦算泰斗。据说他曾经编成《徐茂公家谱》,里面也提到了徐福,说:“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父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福之长兄讳谘,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按,徐福为徐偃王二十九世孙,徐稚晚徐延八代,晚徐福六代,而徐茂公为徐稚十七世孙,则知徐稚为徐偃王三十六世孙,徐茂公为徐偃王五十三世孙。上加至若木三十一世,则徐稚为若木六十七世孙,徐茂公为若木八十四世孙。
       此外,全国各地徐氏家谱对徐福的记载还不在少数,而且由于错误或者讹传以及祖源起始追及不一等原因,以上徐氏名人世系支派又大相径庭,在此不一一赘及。这是徐氏私谱对徐福的记载。
       除此之外,徐氏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官方主修的《徐氏太宗谱》,《徐氏大宗谱》对徐氏源流记述详尽:“徐氏,子爵,赢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传禹有 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县三十里,泗州临淮有徐城(今安徽泗县北),自若木至偃王诞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周又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羽)鲁召公30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其族出于赢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庶继承着徐稚的家乘衣钵,修谱断不会妄言祖先事,而且他对徐福这个人,一定是像他的先祖徐稚一样没有好感。所以以“尚知福将反”这样的记录来将徐福定义为“反叛”之徒,“反叛”二字,是与那个时代所倡导的忠义背道而驰的。可见徐氏后人提到徐福,就已经把他打进了不忠不孝的另类,认为他是徐氏家族心中的痛。在这一点上,徐茂公也没有饶恕这个已经隔了自己二十几代的族中先人,依然注上“延(即尚)知福反”几字传给后代子孙。可见徐氏古谱对于徐福这个人不是用来激励子孙后代而是用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训子孙后代的,可知徐福的存在更是不容置疑。
       以上是《徐氏家谱》中的徐福,足以证明在中国古老的徐姓人中,徐福这个历史人物真实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这一句应该有误,但是所见资料原文如此,不便就改,大家有确证的,可以帮助纠正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1 11:40 编辑

第二节  中国史书中的徐福
       下面看看中国史书对徐福的记载。
       1、司马迁《史记》对徐福的三次记载: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士,以省卒士。事已大毕,及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休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译文】
        “二十八年(前219),皇帝刚刚登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万物纲纪。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圣智仁义,宣明各种道理。亲临东土安抚,慰劳视察兵士。大事业已完毕,巡行滨海之地。皇帝伟大功绩,操劳根本大事。实行重农抑商,为使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同心,顺从皇帝意志。统一器物度量,统一书写文字。日月照耀之处,车船所到之地,无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满意。顺应四时行事,自有大秦皇帝。整顿恶劣习俗,跋山涉水千里。怜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惑定法律,无人不守法纪。地方长官分职,各级官署 治理,举措必求得当,无不公平整齐。皇帝如此圣明,亲自视察四方。无论尊卑贵*,不越等级规章。奸邪一律不容,务求忠贞贤良。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争强。无论远处近处,只求严肃端庄。正直敦厚忠诚,事业才能久长。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抚。诛除祸乱灾害。为国谋利造福。劳役不误农时,百业繁荣富足。黎民安居乐业,不再用兵动武。六亲终得相保,盗寇从此尽除。欢欣接受教化,法规都能记住。天地四方之内,尽是皇帝之土。西边越过沙漠,南边到达北户。东边到达东海,北边越过大夏。人迹所到之处,无不称臣归服。功高盖过五帝,恩泽遍及马牛。无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宁和睦。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号称做皇帝,亲临东土安抚百姓,到达琅邪。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随从着在海上一起议论皇帝的功德。都说:“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过千里,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见与否各异。互相攻伐侵犯,暴乱残杀不止,还要刻金镂石,立碑夸耀自己。古代五帝三王,知识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之威,欺凌压迫远方,其实不称其名,所以不能久长。他们还未死,诸侯业已背叛,法令名存实亡。当今皇帝统一海内,全国设立郡县,天下安定太平。显明祖先宗庙,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号大成。群臣齐颂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树作典范永恒。”
      “刻石事情完毕,齐地人徐市等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斋戒沐浴,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于是就派徐市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中去寻找仙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以上为徐福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中的情况,时间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的身世是“齐人”。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下,秦始皇刚一统一六国,徐福就有了出海打算,可见当时徐氏家族在齐国,是广有力量的的家族,徐庶徐茂公家谱所及,不过是亲近的几户徐氏家人的谱乘罢了,更多的徐氏族人,则如二徐家谱所叙,“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或“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 入东海祖洲止王不来”了。当时随徐福东迁的徐姓人,不下万数之众,与徐庶几乎同时期的徐广就引用张衡《西京赋》解释说:“振子万人。”徐广是有名的博学家,文才渊识可直追徐稚而在徐庶徐茂公之上,他所注《史记》各书。历来被中国学界名流奉为圭臬。他与徐庶徐茂公对待徐福的态度不同,他是比较赞同徐福弃秦不仕的态度的,这和他后来弃宋不仕的性情正好吻合,所以,在注解徐福东渡时,他便作出“振子万人”的注解。这到底只是一句幽默的引用还是根据徐氏所传家谱巧妙地注答,我们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是徐广作为徐氏家族中第一个支持徐福的人,并且知道徐姓人在徐福带领下做了一次人口数量庞大的大转移,这一点的确是很明显的。徐广这种支持徐福的态度,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也是比徐庶和徐茂公更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望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驽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贲捕巨鱼具,而自以连驽侯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译文】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游,要求跟随着,皇上答应了他。十一月,走到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经过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颂扬秦朝的功德。碑文是:
       “皇帝功业伟大,统一平定天下,德惠深厚久长。三十七年,亲自巡行天下,遍游观览远方。登临会稽山峰,考察民间习俗,百姓恭敬景仰。群臣齐颂功德,推原皇帝事迹,追溯英明高强。秦朝圣王登位,创制刑法名称,阐述旧有规章。建立公平法则,审慎区分职责,确立永久纲纪。六国之王专横,贪利傲慢凶狠,凭借人多逞强。暴虐横行无忌,倚仗武力骄横,屡动干戈打仗。暗中安置坐探,联合六国合纵,行为卑鄙猖狂。对内说谎狡诈,向外侵我边境,由此引起祸殃。仗义扬威诛讨,消灭凶暴叛逆,乱贼终于灭亡。圣德广博深厚,天地四海之内,恩泽覆盖无疆。皇帝统一天下,一人兼理万机,远近到处清明。执掌管理万物,考察验证事实,分别记录其名。贵*都能相通,好坏当前陈述,无人隐瞒实情。治有过扬道义,有夫弃子而嫁,背夫不贞无情。以礼分别内外,禁止纵欲放荡,男女都应洁诚。丈夫在外淫乱,杀了没有罪过,男子须守规程。妻子弃夫逃嫁,子不认她为母,都要感化清正。治理荡涤恶俗,全民承受教化,天下沐浴新风。人人遵守规矩,和好安定互勉,无不顺从命令。百姓美善清洁,全都自愿守法,乐保天下太平。后人敬奉圣法,大治大安无边,车船不翻不倾。众臣颂扬功业,请求刻石作铭,传千古放光明。
       “始皇返回,途经吴地,从江乘县渡江。沿海岸北上,到达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寻找仙药,好几年也没找到,花费钱财很多,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说:“蓬莱仙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象人。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有机关的弓弩去等侯大鱼出来以便射它。从琅邪向北直到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之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于是顺便为秦帝国兼并了大海以西的土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这是徐福第二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中的情况,他的身份是方士。但是认真辩读这些文字信息,我们就会发现,徐福其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战略家。在这里,他借着带领甲士射杀鲸鱼的名誉,又为秦始皇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把东南沿海一带的领土,全部并入了大秦的版图。“遂并海西”意即在此。在杀鱼的时候,也顺便地为秦王朝征服了海边海岛上的许多未曾归附的渔民,这些渔民百工人等,又成了徐福用来壮大自己渡海队伍的人源,于是徐福才能得到几万人的渡海队伍和几千条的大小船只,秦始皇得了土地作为交换,把这些人和这些船只都给了徐福也不阻挠了。这是徐福东并日本国所举行的重要的军事预演。这个信息很重要,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对我下面所要提到的神武天皇征服日本的故事也就容易接受了。徐福在日本征服日本的土著居民,比他借着杀鲸鱼的机会为秦始皇吞并海西各民族的土地其实要容易得太多。司马迁对徐福没有任何一点褒扬的态度,历史学家们也没有说清楚过谁为中华帝国彻底吞并东南沿海领土。可是司马迁却以“遂并海西”四个字在这里浅描淡写的点了出来,这正可让那些正在研究徐福文化的人们对徐福的军事能力另外做出正确的估价。

       “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怅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直来为大王画耳。臣闻聪者听於无声,明者见於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昔文王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三代,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故海内不期而随。此千岁之可见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吴楚,亦足以喻国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诛,原大王毋为吴王之听。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於糟?,女子纺绩不足於盖形。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於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高皇始於丰沛,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百姓原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陈之中而立为天子,功高三王,德传无穷。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复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东煮海水以为盐,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众。行珠玉金帛赂诸侯宗室大臣,独窦氏不与。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破於大梁,败於狐父,奔走而东,至於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绝祀,为天下笑。夫以吴越之众不能成功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天下安宁有万倍於秦之时,原大王从臣之计。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事必不成而语先泄也。臣闻微子过故国而悲,於是作麦秀之歌,是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也。故孟子曰‘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纣先自绝於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今臣亦窃悲大王弃千乘之君,必且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於东宫也。”於是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历阶而去。”
        【译文】
       淮南王坐在东宫,召见伍被一起议事,招呼他说:"将军上殿。"伍被不高兴地说:"皇上刚刚宽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说这亡国之话呢!臣听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用其言,于是伍子胥说'臣即将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出入游荡了'。现在臣也将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沾湿衣裳了。"淮南王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关押了三个月。然后淮南王又把伍被召来问道:"将军答应寡人吗?"伍被回答:"不,我只是来为大王筹划而已。臣听说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从前周文王为灭商纣率周族东进,一行动就功显千代,使周朝继夏、商之后,列入'三代' ,这就是所谓顺从天意而行动的结果,因此四海之内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追随响应他。这是千年前可以看见的史实。至于百年前的秦王朝,近代的吴楚两国,也足以说明国家存亡的道理。臣不敢逃避伍子胥被杀害的厄运,希望大王不要重蹈吴王不听忠谏的覆辙。过去秦朝弃绝圣人之道,坑杀儒生,焚烧《诗》《书》,抛弃礼义,崇尚伪诈和暴力,凭借刑罚,强迫百姓把海滨的谷子运送到西河。在那个时候,男子奋力耕作却吃不饱糟糠,女子织布绩麻却衣不蔽体。秦皇派蒙恬修筑长城,东西绵延数千里,长年戍边、风餐露宿的士兵常常有数十万人,死者不可胜数,僵尸暴野千里,流血遍及百亩,百姓气力耗尽,想造反的十家有五。秦皇帝又派徐福入东海访求神仙和珍奇异物,徐福归来编造假话说:'臣见到海中大神,他问道:"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臣吗?"臣答道:"是的。""你来寻求何物?"臣答:"希望求得延年益寿的仙药。"海神说:"你们秦王礼品菲薄,仙药可以观赏却不能拿取。"当即海神随臣向东南行至蓬莱山,看到了用灵芝草筑成的宫殿,有使者肤色如铜身形似龙,光辉上射映照天宇。于是臣两拜而问,说:"应该拿什么礼物来奉献?"海神说:"献上良家男童和女童以及百工的技艺,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皇帝大喜,遣发童男童女三千人,并供给海神五谷种籽和各种工匠前往东海。途中徐福觅得一片辽阔的原野和湖泽,便留居那里自立为王不再回朝。于是百姓悲痛思念亲人,想造反的十家有六。秦皇帝又派南海郡尉赵佗(越过五岭攻打百越。赵佗知道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秦皇帝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犹如土崩瓦解,想造反的十家有七。宾客对高皇帝说:'时机到了。'高皇帝说:'等等看,当有圣人起事于东南方。'不到一年,陈胜吴广揭竿造反了。高皇帝自丰邑沛县起事,一发倡议全天下不约而同的响应者便不可胜数。这就是所谓踏到了缝隙窥伺到时机,借秦朝的危亡而举事。百姓期望他,犹如干旱盼雨水,所以他能起于军伍而被拥立为天子,功业高于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恩德流被后世无穷无尽。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却偏偏看不到近代吴楚的覆亡么?那吴王被赐号为刘氏祭酒,颇受尊宠,又被恩准不必依例入京朝见,他掌管着四郡的民众,地域广至方圆数千里,在国内可自行冶铜铸造钱币,在东方可烧煮海水贩卖食盐,溯江而上能采江陵木材建造大船,一船所载抵得上中原数十辆车的容量,国家殷富百姓众多。吴王拿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宗室贵族和朝中大臣,唯独不给皇戚窦氏。反叛之计谋划已成,吴王便发兵西进。但吴军在大梁被攻克,在狐父被击败,吴王逃奔东归,行至丹徒,让越人俘获,身死绝国,令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吴楚有那样众多的军队都不能成就功业?实在是违背了天道而不识时势的缘故。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吴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宁却比秦皇帝时代好万倍,希望大王听从臣下的意见。若大王不听臣的劝告,势必眼见大事不成言语却已先自泄露天机。臣听说箕子路过殷朝故都时心中很悲伤,于是作"麦秀之歌",这首歌就是哀痛纣王不听从王子比干的劝谏而亡国。所以《孟子》说'纣王贵为天子,死时竟不及平民 '。这是因为纣王生前早已自绝于天下人,而不是死到临头天下人才背弃他。现在臣也暗自悲哀大王若抛弃了诸侯国君的尊贵,朝廷必将赐给绝命之书,令大王身先群臣,死于东宫。"于是,伍被怨哀之气郁结胸中而神色黯然,泪水盈眶而满面流淌,即刻站起身,一级级走下台阶离去了。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这是徐福第三次出现在史书中的情况,他的身份已经发上了巨大变化,成了一国君王。司马迁在这里通过伍被的口,是把徐福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来描绘的。在西汉那个严刑峻法的时代里,在汉武帝与匈奴穷兵黩武的动荡凄惨的大环境中,心怀人道思想的司马迁对西汉的严刑峻法和穷兵黩武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而对伍被这样反对淮南王反叛的人物,则是持支持态度的。伍被的话,不可能是司马迁编进去的。已经因为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在皇帝面前就是一个罪臣,他的言论自然遭到官府的严密监控,如果他再背上为伍被凭空捏造事实开脱罪责的罪名,那他真的就要被诛灭九族了。他之所以敢这样写伍被的言论,就除非朝廷审判淮南王叛乱集团时已经把这些文字收录在案,作为历史档案移交给了史官,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在这里是完全照录作为法官的判案大臣的案件档案资料,这样才不会又惹祸上身。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是完全明白这一点的。
       如此说来,后人总把司马迁的《史记》三处写到徐福的事看成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那又是十分不公正的了。因为刘安伍被这些人起码都说了这件事,而且,徐福为王的事,不是妄加奢议,而是淮南王刘安已经得到的确切事实。这个确切事实,很有可能就来自当时的徐氏家族内部。淮南王十分宠幸后来甚至封为王后的美姬,名叫徐来,司马迁写徐来,着墨很多,而这个人物的命运大致是:“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 王后乘舒死,立徐来为王后。…… 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坐蛊”而死的徐来,与方士徐福极有可能就是同族关系,所以,在秦汉交替伊始,徐福一定就和自己在中国的家族建立过联系,这种联系,淮南王刘安通过自己的王后来加以了解,当然更清楚了。
   2、范晔《后汉书•东夷传》对徐福的记载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译文】
        在会稽东面的大海里有东鳀人,分为二十多个国家,又有夷州和澶洲,传说就是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带领几千名童男童女到到海里,请求蓬莱神仙赐给长生不老药却没有得到,徐福害怕被诛杀不敢回来,就居住在了这澶洲,世世代代不断发展,就有了几万户人家。那里的人不时来到会稽城和当地人做生意,而会稽以东所治各县的人到海里遇到大风,也有被风吹着漂流到那里的。因为路途太遥远,所以和中国不能够互相随意往来。


——《后汉书•东夷传》

       后汉距秦,已经有三四百年历史,这三四百年间,徐福及其三千童男女后代,已经发展到了几万户人家,徐福及其后代并没有忘记故国,因此数百年间不断有人回到会稽做买卖,而且总是不断的在接纳中国遇险到达澶洲的灾民。这就表明,数百年间,徐福后代与中国人在语言和习惯上一直处于可以交流互通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出两地人民文化上同源同种的历史事实。
       唐代诗人僧鸿渐《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国》:“禅居一海隔,乡路祖洲东。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山冥鱼梵远,日正辱楼空。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所表明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因为这样一种同源同种的事实,才使三国时吴帝孙权萌发了要借助徐福后人帮助抗击曹魏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出海向徐福后代征兵的故事。下面引出的《三国志》这段文字就是明证。
        3、《三国志》对徐福的记载

       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译文】
       黄龙二年(230)春正月,魏国建筑合肥新城。孙权下诏立都讲祭酒,以便教育几个儿子。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穿铠甲的兵士上万人,航海寻求夷洲和亶洲。亶洲在大海之间,长辈人传说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几千人泛行海上,寻找蓬莱仙山和仙药,定居在..洲就没有回来。世代相传现已几万户人家,那里的人,时常有人到会稽一带来买卖布匹,会稽东部的人航海,也有遇上大暴风漂流到亶洲去的。亶洲遥远,卫温他们最终还是没能到那里,只带了几千名夷洲的人返回来。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

       《三国志》作者陈寿,生活年代早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但是,范晔的《后汉书》,大多不是范晔原创的,而是他“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的,这中间被“删”的“众家”,究竟是那些人,后来人已经难以一一考证,但徐福的故事的记载,也就可以断定不仅仅只是范晔,陈寿两家之言了。中国史学界总是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统称为“前四史”,这除了认为这四部史书是最早出现的四部正统史书之外,还含有对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四位史家的敬扬之意,认为他们修史的精神以及文墨才华超出后代许多,在这一点上,就连大名鼎鼎的宋代文坛泰斗欧阳修也没能占此殊荣。而前四史中,四位史家都对徐福这个人物有提及,所不同的是,《史记》、《后汉书》、《三国志》都提到了徐福的人物行踪,《汉书》则只是评价了徐福这个人物的历史影响。《汉书》中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因此论家言及徐福故事,多不用《汉书》,然而尽管只是对徐福做只言片语的提及,也可以看出在史学大师班固那里,同样在修史过程中也没能绕过徐福这个弯去。徐福对整个秦汉三国甚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思想的影响,大概就是如此。
        现在让我们接着前面的话题说开去,从徐福渡海到孙权长吴,中间过去了440年(前210年—230年),在这440年里,徐福的消息一直不断传到中国来,首先是淮南王的王后徐来后兄徐衡等把徐福在海外为王的消息告诉了野心勃勃的淮南王刘安以及王府上下,才引出伍被说服淮南王那段精彩故事,淮南王刘安谋反被杀,王后徐来一族惨遭连坐,徐福的故事便绝少有人再提起,因此在史家班固眼里和心中,徐福就成了“因逃不还,天下怨恨”的对象。到了东汉时期,徐福的海外家族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以忽视的力量,于是徐福行踪再次被时人和学者们所关注,才有了《后汉书》徐福后人与会稽人民交流的记录。三国时代的孙权迫于来自曹魏的压力,竟让打起了征服徐福后人使之为自己所用的主意。卫温、诸葛直远征夷州和亶洲,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使访问,而是“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用武力来对付徐福“世相承有数万家”的后代子孙。孙权的行动,揭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与徐福后代将近1900年战争的序幕,这中间的打打停停,一直到满清以后日本人强大起来不断侵略中华,留下了两国间难以愈合的痛。这些,将在本文第四章专章详述,这里就先放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1 11:51 编辑

第三节 中国历代诗人诗歌中的徐福

       中国是诗歌的海洋,诗歌这样一种文化形式一直成为中国人最酷爱和最引为自豪的文化形式,而自盛唐以来,中国诗人历代都追着徐福不放的大师出现,这些大师,从徐福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说他们是“徐福”派诗人,也是比较恰当的。下面就略引几例。
       1、大诗人李白诗歌里的徐福

古风
李白
秦王扫六和, 虎视何雄哉!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浪漫的大诗人李白,一直被中国学界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人物,在这首《古风》里,他是把徐福作为一位伟大的英雄来塑造的。徐福的形象在此与暴君秦始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从“秦王扫六合”到“茫然使心哀”,着力写秦始皇的残暴无知和徐福接受“尚采不死药”任务之后的心境,这个心境就是“茫然使心哀”,是徐福的心境。前面“刑徒七十万”是写大众被奴役的可悲,是写众,后面写徐福,着墨只在徐福一人身上,以众至七十万烘托出徐福孤身一人的情景,这种对比让人真正孤独到不寒而栗的地步,这也是李白诗最善用的手法,一般人是很难有谪仙人这种功力的。接下来从“连弩射海鱼”到“楼船几时回”,诗人描绘了徐福射鲸鱼、寻蓬莱、引童男女毅然东进大海诸多英雄气慨,把徐福的英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对徐福有家不可安居,有才不可报国的遭遇满怀同情。“楼船几时回?”这一问,直问得天地不可做声,而世人更是谁敢接答?最后两句回到暴君秦始皇身上,写他王霸一生终于难免常人般的一死,对这个暴君进行了无情讽刺,令人读来非常解气。
       李白对徐福的这份情感,来自于徐福对诗人灵魂深处的深刻影响。徐福成为天地间的大英雄,最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李白对他的颂扬。
       2、僧鸿渐诗歌里的徐福

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国
僧鸿渐
禅居一海隔,乡路祖洲东
   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
   山冥鱼梵远,日正辱楼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僧鸿渐是在接触日本友人空海上人之后写的这首赠别诗。在中日历史的交往中,有一个不可以忽略的现象,那就是古代的日本人与古代的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极少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僧鸿渐就是总结了这样一种现象后,毫不含糊地下了这样一个结论:“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这个结论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信息,唐朝时候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语言文字是可以互相解读的,这种文字上的互通也就像今天的新加坡华人和中国人一样,是文化的同源同种所致。从古到今,从僧鸿渐的诗歌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人总是不相信徐福到了日本,而有人却一直坚持认为徐福是到了日本的。这种争论不仅仅是今天有,在唐宋时期已经大量存在。僧鸿渐的诗既是赠别,又是对不相信徐福东渡到达日本者的质问。诗歌中空海上人这个人物本身的行为,也是僧鸿渐用来反驳那些怀疑徐福东渡到日本者的依据。“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是说空海上人在大唐王朝与唐人的交往中以及面见唐天子的时候,都能够对中国古代礼仪和僧家法度掌握得恰如其分,这是他在俗世文化以及释迦文化方面都和中国人一模一样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体现出两国文化本是同源的特点。唐朝时代的这个鸿渐和尚,是不可能一捏造这么一个人物和这样一些事件来欺诳后人的,所以,历代坚持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论家,对此都深信不疑,而那些想要说服别人不相信徐福到达日本的人,至今也不能对僧鸿渐拿出任何反驳的证据。
       就今天的实证科学的标准来看,僧鸿渐是用实证科学的手法证明了徐福到达日本的论断的。具体的实证就是当时日本人民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这种教育所产生的效应。空海上人不仅能够通读汉文,而且能够“宣周礼”、“得僧风”,所受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与大唐完全一样。唐宋时期使用的的汉字当然不是徐福带过去的,但是它与徐福带过去的秦朝小篆甚至列国大篆却是同源的。秦汉三国的史家,都写到了徐福或者其后代的事,则又证明了徐福后人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与母邦的来往,这样的来往就使的聪明的徐福子孙总是时刻掌握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这样一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他们建立了强大的文化大国、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日本,也使他们最终产生了夺取母邦政权回主母邦的野心。这个问题也要在下文中详细论证,所以这里也不再深入了。
       总之,僧鸿渐这首诗,是隋唐以来中国学界对徐福去向不断争辩的一篇十分有力的辩词,它无可辩驳地肯定了徐福东渡就是落脚在了日本国。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最早肯定徐福到达日本的文字依据。由于战争等原因,浩如烟海的中国文人作品焚于兵燹者,真不知有几许,前人都找不到另外的依据了,我也只好信其为“最早”了。

        3、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中的徐福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说到宋代的欧阳修,大家当然不陌生了,这个人物,不仅文才人格堪称一代宗师,而且傲视天下如无物也堪称一代文化老怪。在他生活的年代,《唐书》、《五代史》都已经有人写了出来,而且事实证明足以流传千古,可是欧阳老怪横竖就是看不起他出生之前的那些贤达,偏要自己把《唐书》、《五代史》这样的鸿篇巨制重新做一遍,于是在中国的正统史书里,便有了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再说到欧阳修与徐福的故事之前,我先交代这么几句,就是要告诉大家,蒙谁都别蒙欧阳修,否则就是自讨没趣,就会惨遭“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的嘲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写我们徐家事,就欢迎我们徐家人多多指出缺点,以后成名成家了,大家见面好喝酒。我是认真的,也希望大家认真批评!
发表于 2011-11-1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也,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先明 的帖子

先明谬奖了,谢谢鼓励,那我就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1 23:51 编辑

      4、苏轼的《海漫漫》中的徐福

    海漫漫
    苏轼
    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
    云涛烟海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
    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
    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
    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
    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
    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丱女舟中老。
    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
    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
    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
    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文豪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一顶一的拔尖人物,也是个尖刻无比的人物,同时代人以及历史上许多名家,都遭到过他的怀疑、嘲笑和无情质疑。正因为这样,他也赢得了后代人对他的无比敬仰。因为,他为中国人也为世界各国人做对了很多事情,理清了很多是非。他的这首《海漫漫》,在日本国被广发流传,流传的原因,一是他那透彻洞火的说理,把千古人生哲理在数语之间表达的令人无不信服,而是他写到了徐福这个被日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老祖宗。
       苏轼写徐福,有赞扬也有批判,有同情也有嘲讽,赞扬徐福的是:徐福不畏“直下无底旁无边”的漫漫大海,敢于探奇冒险。批评徐福的是:“徐福文成多怪诞。”也就是说徐福这个人不明生死自然之理,硬要迷信那长生不老的仙药,所以做出问仙求药的荒诞事情。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徐福文成”,有人认为也许知道宋代,世上仍然有徐福写的书籍流传下来,而且这些书籍又被苏轼看到了,所以这句诗,是对徐福所著学说的批评。这样说来,徐福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之所以那么广有影响,不仅在于传说,而且还在于他自己所留传下来的著作了。但今天我们已经再也见不到所谓徐福著作了,所以对这样一种说法当然不敢轻易采信。但是写徐福的文字确实太多,就有浩如烟海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把苏轼这句诗理解为他对前人叙述徐福故事的批判和对徐福的行为的批评则比较恰当。同情徐福的地方表现在:“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丱女舟中老”是写徐福被暴君秦始皇逼迫的无奈。嘲讽徐福的地方表现在:“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是嘲讽徐福不明生死自然之理,硬要迷信那长生不老的仙药,所以做出问仙求药的荒诞事情。
       在这首诗里,我们当然也看到了苏轼对徐福是直奔“云涛烟海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去的,所谓“三神山”,今人有考证为韩国济州岛、中国台湾岛和日本列岛的,这个考证并不能令人信服,但是有了考证也就比没有考证好,所以在此我们就不去管它。苏轼是相信徐福是到了日本的,这一点,他同意欧阳修的观点,但是苏轼对徐福就没有欧阳修那样客气了。欧阳修对徐福是敬慕和同情,甚至对徐福带走的“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格外心驰神往而发出不可得见的悲叹。苏轼则是差不多就把徐福的举动骂得狗血喷头。但是无论如何,在一代宗师欧阳修和一代傲才苏轼的心里,徐福这个人物始终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5、其他诗人诗歌中的徐福

     东海
    【唐】汪遵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徐福祠献晋诗
    【南宋】 无学祖元
    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
    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

     徐福采药图
    【南宋】郑思肖
     仙药长生不易求,仙山可在海东头?
     祖龙灭尽诸侯后,徐福却来赢一筹。

      醉歌
     【南宋】汪元量
     钱塘江上雨初干,风入端门阵阵喧。
     万马乱嘶临警跸,三宫洒泪湿铃鸾。
     童儿剩遣追徐福,厉鬼终当灭贺兰。
     若说和亲能活国,婵娟剩遣嫁呼韩。

     采药候涛山宿山顶精蓝夜中望海诗
     【南宋】谢翱
      蛟门南去岛,此地望迢迢
      积湿侵幡里,生寒入梦飘
      见灯归舶夜,闻偈解衣朝
      土植皆为药,山枝不满樵
      暗光珠母徙,秋影石花消
      拟候槎回汉,宁甘客老辽
      却寻徐福岛,因问世皇桥
      于彼看日出,羽旌焉可招

       达蓬山
      【南宋】谢翱
      青枝啼鸟波延延,方士指海谈神仙
      五云垂天光属夜,老父相传税车驾
      千官此地佩宛宛,舟发黄门上供顿
      绕樯赤日护龙旗,西北驿书驰羽箭
      百年尘空沧海晚,月落无人渡灞浐
      鸡鸣白石烂如银,蓬莱不见亶州远

      瀛洲
     【元】吴莱成
     大瀛海岸古纪州,山石万仞插海流。
     徐福求仙乃得死,紫芝老尽令人愁。


       有人认真做过统计,从汉唐以来到现在,历代诗人(不包括今人)写到徐福的诗歌,未能流传下来的一律不论,流传下来的有数千首之多,这里只是为了一般论说的需要,略举以上例子证明一下罢了。除了前面四位诗人的诗歌在此略作解读外,以下诗歌,将在后面谈到徐福文化影响时再来剖析,这里仅先存文于此,以作为徐福在古诗人中影响深刻的证明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1 23:54 编辑

       本帖发在这里,就是希望广大宗亲多多批评,说实话,搞文化,就是需要争鸣。而徐文化能够争鸣出一点水平来的,还是我们的“原创艺苑”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1 23:58 编辑

第四节 东亚和东北亚文化中被神化的徐福


       1、中国人对徐福的神化故事
       宋代李昉等的《太平广记》中一段有关徐福的记载: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乌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赍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赍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万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餐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疾者,可以刀圭饮之。”某还,数日至登州。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译文】
     徐福字君房,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秦始皇时,西域大宛国有很多冤屈死的人横陈在野外道旁。有些鸟衔来一种草盖在死人脸上,死者就立刻复活了。官府把这件事奏报给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带着那种草到北城请教鬼谷子。
     鬼谷子说那草是东海里祖洲的不死草,长在琼玉的田地里,也叫养神芝,叶子像菰米,不成丛地生长,一株不死草就能救活上千人,始皇听后认为这种不死草一定可以找得到。就派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着楼船出海去找祖洲。然而徐福出海后一去不回,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后来沈羲得道成仙时,道家始祖黄帝和老子派徐福为使者来接沈羲升天。徐福当时是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他们一起到人间来接沈羲。从此人们才知道徐福已经得道成仙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读书人得了个半身枯瘦变黑的怪病,请了宫中的御医张尚容等来看也不知道是什么病。病人把全家聚在一起商量说:“我已经病成这样了,还能活多久呢?我听说大海里有神仙,干脆我就去求仙方吧,也许就能治好我的病呢。”家里人留不住他,只好给他派一个仆人,带上粮食来到山东登州的大海边上,正好看见海边有条空船就让他上了船,把东西也放到船里,张起船帆,随着风就走了。
       这个士人在海上漂流了十几天,靠上了一个孤岛,见岛上有好几百人,好像正在朝拜一个什么人。士人上岸后,见岸边有个女人在洗药,就向那女人打听他们都是些什么人。那女人朝远处指了指说:“你看那边在大床当中坐着的那个白发老翁,那就是徐君,大家都在朝拜他。”士人又问徐君是什么人。女人说:“你没听说过秦始皇时出海求仙的徐福吗?”士人说知道。女人说:“他就是徐福。”
       过了一会,朝拜的人都散了,士人就上前拜见徐福,说了自己的病情,请求徐福给治疗。徐福说:“你得的是必死的病,但遇到了我,你就能活了。”徐福起初给士人一些很好吃的饭食,但盛饭的碗特别小,士人嫌碗小饭太少。徐福说:“你能把碗中的饭吃完,我就再给你添,管你吃饱,只怕你连这小碗里的饭都吃不完呢。”士人就大口地吃饭,没吃几口,就像吃了好几大盆饭似的,很快就饱了。徐福又给他酒喝。酒杯也极小,刚喝一点儿就醉了。
       第二天,徐福又给士人几粒黑色药丸让他吃下去,吃下去以后,就便出了好几升黑色的稀水,病就好了。士人请求在徐福这里作点事。徐福说:“你是人世上有官位的人。留在这儿不合适,我会让你乘着东风回去,你别怕道路太远回不去家。”徐福给了他一袋黄色的药,并说:“这药能治任何疾病,再遇见有病的人,可以用羹匙量着喝一点就能治好病。”
士人回到登州以后,把药献给宫中。当时唐玄宗把那药给有病的人吃。一吃病就治好了。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有缺佚舛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据传钞本加以校补,刻板重印,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以后的几种刻本多从谈刻本出。另有沈与文野竹斋钞本和陈鳣校宋本。通行的版本是经过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新一版。
       有人说,《太平广记》中徐福的故事可能是徐氏家传的故事,因为宋太宗所命参与编写人士中,就有徐氏大学者徐铉,说不定其弟徐锴也参与了其中。这个说法让后人不敢轻易断论,但是一部皇帝下令编写的书,是要经过层层审查的。而徐铉徐锴乃是南唐降臣,地位主张皆不可僭越李昉诸臣之上,所以我们更相信这个故事不是徐氏内部私传的故事,而是社会公众对徐福敬仰膜拜以至于将其神化的结果。
       那么,徐福在中国被神化究竟是不是宋代的事呢?对于这个问题还不可以轻易肯定,也许徐福被神化还是在大唐或者大唐以前的事,因为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最早“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故事,最迟到成书之前宋人有影响新作,都被收录在了书中,徐福的故事在两汉三国时期已经盛传与天下,好读书并且喜欢著述的淮南王刘安与徐家原本又有这样一段不可割舍的水龙之情,所以,是谁将徐福神化?汉人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人,抑或隋唐人宋人,那就谁也说不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徐福这个人物的事迹,自从被太史公司马迁多次记录在他的伟大史学著作《史记》中以后,就一直被中国人所喜爱,甚至被佛家道家甚至儒家创造成神,以此来扩大这个人物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1-11-12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福根本未到日本,日本正史未曾记载?为何没有在日本发现徐福时代的中国文字?就思考这两点就好.徐福到日本是中国古代文士的一种梦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仲海 的帖子

这个问题下文还要进一步谈到,谢谢仲海评点,对于这一点可以继续讨论!

点评

佩服天奎宗亲!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研究徐文化就是要这样的人才!  发表于 2011-11-13 22:00
发表于 2011-11-1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天奎 的帖子

天奎宗亲你好:我们《临川草坪族谱》对徐巿也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的世系就是以徐巿公为一世祖的,早两年在岱山举行的徐巿研讨会,我们临川草坪的会长腾飞就应邀参加了。
发表于 2011-11-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仲海 的帖子

仲海宗亲你好: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徐巿东渡日本是中国古代文士的一种梦想,那为什么日本徐巿研讨会要到中国岱山召开徐巿研讨会?再有日本前首相、第八十代内阁总理大臣羽田孜也公开承认他是徐巿后裔!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4 10:38 编辑

回复 徐崟锋 的帖子

谢谢支持,谢谢褒奖,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徐福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4 10:47 编辑


     我赞成锋弟所言,因为除了所谓文士,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认徐福驶到了日本并且对琉球进行了移民经营啊,请看下面的证据和论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2-5-20 06:33 编辑

       5、中国皇帝和中日僧道诗歌中的徐福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无学祖元的第四代徒弟中津绝海来中国留学。明太祖知道后就在英武楼召见了他。谈话间,明太祖问起日本熊野徐福庙古迹,中津绝海法师即席作了一首《应制赋三山》绝句: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明太祖看到这首诗后,兴致即起,当场步中津绝海诗韵和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
    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

    1402年,明惠帝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一庵一如出使日本,二位法师在日本碰到了中津绝海高僧,中津绝海捧示朱元璋御赐诗轴向两位中国法师求和诗。道彝天伦和一诗:

       采药秦人旧有祠,春风几见术苗肥。
    老僧曾到中华国,御笔题诗赐远归。


       一庵一如也和诗:

       挂锡龙河古佛祠,一生高洁厌轻肥。
    赋诗诏入金銮殿,携得天香满袖归。


        明朝时候的日本国还处于高度分裂的状态,在日本东南端靠近中国沿海闽浙地区,是琉球帝国,琉球帝国的国王号为“中山王”,对内臣服于大明太祖朱元璋,因此明人罗曰聚《咸宾录》就将琉球列为中国地盘,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向琉球大量移民来管理琉球事务,因此至今留下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之说。而琉球那个“海外中山王”就极有可能是徐福后代。大明中山王徐达已经是朱明王朝的内柱石,而突发奇想的朱元璋就极有可能再风一个海外中山王来实现他对日本大海的领土野心。
        在中国开国皇帝中,提到徐福并且张扬徐福子孙发达,表现出希望通过徐福的宣传让日本回归的,只有朱元璋一个人。“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朱元璋张扬徐福后代枝繁叶茂,希望他们回归大中华的一首御笔诗,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一道圣旨,显然,朱元璋的行为得到了徐福后代的广泛呼应,也在明王朝内部僧道俗世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那个日本和尚无学祖元的第四代徒弟中津绝海的诗“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就表现出了希望回归大中华的心愿,而道彝天伦“采药秦人旧有祠,春风几见术苗肥。老僧曾到中华国,御笔题诗赐远归。”和一庵一如“挂锡龙河古佛祠,一生高洁厌轻肥。赋诗诏入金銮殿,携得天香满袖归。”的诗句,虽然表现出仙家不闻俗家事的清高,但也曲意表达出了期望日本徐福后代回归中华的心曲。明惠帝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一庵一如出使日本,当然极有王朝主导着的政治目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的移民经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策略上,他对西南地区云贵广西的移民政策,已经被中国史学家认为是英明之举,而对琉球的移民却没有被史家所重视到,这可能是因为事涉国际关系而让史家不敢轻易提起吧。但从这段历史公案上我们却可以看到,徐福后代至西汉司马迁时代起到明王朝这里,在日本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和中华的友好往来甚至回归中华的愿望。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1-11-14 10:48 编辑

这一则,是回答仲海兄弟不承认徐福到达日本专写的,希望大家更加积极提出批评意见。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3-28 21:52 , Processed in 0.259873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