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1

[纪实] 力量的传承--怀念孙中山挚友、我的爷爷徐统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我爷爷徐统雄(1886-1947),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人。家名港宜,原名洞云,结识孙中山后,成为忘年之交,孙中山认为"洞云"有遁世绝俗之意,遂为其改名为统雄。     恰逢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怀念起从未见过面的爷爷徐统雄。   "国叔"徐统雄     据大埔县志记载,"1906年,孙中山先生到星洲筹划革命,年方二十出头的徐统雄与之认识后,即结下深厚友谊,从此便和孙中山先生四处奔忙,为革命筹措资金。尔后,由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担任星洲'同德书报社'社长、茶阳会馆客属总会董事及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星加坡支部长等职,并被革命党中央选举为侨务委员,任期达十余年。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每驻足星洲,均食宿徐氏家中,共商救国兴邦大计。为支持革命,徐统雄典卖了星洲七间店铺的全部资产,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信任,视为海外知己。徐统雄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直至取得辛亥革命成功,有他一份功绩。"     我童年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奶奶每说到爷爷,总是异常的兴奋与自豪。据奶奶介绍,"为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爷爷让曾祖母(即我爷爷的妈妈)帮助带孙科(孙中山之子)。"爷爷常说,"科古(大埔方言中对小男孩的爱称)的屁股,我不知打了多少。"在奶奶的心目中,爷爷是英雄,所以她常指着我小鼻子说:"阿英,长大后要嫁给番客(大埔方言华侨之意)。"     人们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据大埔县志记载,"徐统雄与孙中山先生交情甚笃,成为挚友、忘年交,时人对徐也常以'国叔'称誉。"     兴建最早的中山纪念堂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内军阀割据,南北分裂,内战频繁,列强入侵。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意欲把粤、桂、滇三省军队联合起来,挥师北上,打倒军阀,统一祖国。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专程从潮汕乘"协和"号火轮逆水而上,莅临三河汇城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商议粤、桂、滇三军联合大计。1929年,爷爷徐统雄为纪念此事件而倡议并筹集巨资,在翁万达石坊内,兴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公园"。此堂为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为两层水泥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孙中山先生挂像上书写的"博爱"二字,为孙中山生前真迹。一楼摆放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在天主教堂内商议粤、桂、滇三地联军大计的情景,随侍有蒋介石、胡汉民等人。一楼还有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中正、副总司令张学良联衔的保护纪念堂的布告,二楼陈列"国父"孙中山、"国叔"徐统雄的一些图文资料。     爷爷天资聪颖,幼读私塾,因家贫,未及读完小学便南渡星洲,在父亲和他人合伙的商店内当小伙计,后来与人合伙经商,不久,即独立经营,发展为"富华"、"强华"、"国华"等7间商店,成为海外颇有名气的富商之一。爷爷智慧过人,博闻强记,经商之余,自行修学,且有心得,故能沉毅通达以处大事。     站在爷爷的图片前面,瞻仰着爷爷的音容笑貌,我思绪万千。过去习惯性参观了太多的英雄人物事迹,第一次觉得图片上的英雄人物离自己竟然这么亲近、这么深刻。     爷爷去世时,我父亲徐乃铮才6岁,从此家道日渐式微。父亲不久便被送往他家,而后带着叔叔和奶奶背井离乡,逃难般辗转来到福建建阳一个偏僻农村。纵使老天对自己多么不公,也要爱惜自己、笑对人生;纵使曾经的无尚辉煌,也要放下"包袱",直面生活。这是我父亲的人生哲学,大概是传承了爷爷自强不息的血统吧。所以,即便在十分艰难的童年时期,我和我的两位弟弟都没受太多的苦,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有数百册书,这在落后的农村是非常罕见的,大概受益于此,我从小就爱看书,还考上了大学。     人是时代的产物,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年代,成就了我爷爷革命先驱,也正是这个因素,我父亲不得不走进"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特殊年代,能做一位乐观的"农民",在我看来,他的个人成就已经无愧于是我爷爷的优秀儿子了。     打赢"跨国官司"     我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新加坡茶阳会馆百年庆典纪念我爷爷的,照片上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一九一九年,(徐统雄)回国省亲,察觉出国侨胞,每人船票一张,而女子之船费,则需比男子加半。此不平待遇,形同勒索。遂向洋人船务公司提出严重抗议,几经交涉,终告成功。潮属人士,深感徐公仗义执言,解除民困,在八邑会馆门前,立碑记述,以记其功。至今尤为同胞所称颂。"     经常看到老人跌倒而旁人袖手旁观的新闻,不知道爷爷那个年代的价值观时什么样的。但有一点,爷爷敢于仗义执言,首先源于对同胞的爱护,源于对"博爱"的觉悟与实践。     我从事亲子教育工作,也是一位十岁孩子的母亲,我特别注重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吸取力量来教育孩子。在我看来,中国人基因中就带有"人之初、性本善"的特质代码,要让孩子有成就,必须开发孩子自身的"向善"力量;要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必须用爱。爷爷"博爱"的情怀与人生的高度,正是这种爱-力量-成就之间逻辑关系的注解。     我想,在没有"跨国官司"可打的年代,传承爱的力量,便是最好的怀念。     收到中共地下党的信件     爷爷为官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生活俭朴,先人后己。他在韩江治河处卸任时,仍存公款国币4000余元,人家劝他设法销账,不必移交。他笑道:"我要赚钱的话,南洋7间商店早发财了!"遂将存款全数移交无误。我的祖屋德庆楼是爷爷手上盖的,房前屋后都是邻居的菜园、厕所,爷爷有一次返家,地方官吏前往拜访,看见门前道路狭小,建议他出面向邻居割让土地,以扩大道路。爷爷断然回绝说:"我们家乡人多地少,寸土千金。村民仅有一点生产资料赖以谋生,我不能损人利己,我家走走小路不要紧。"     前些天回家乡给爷爷扫墓,甭说小车,就连摩托车骑到家门口都不容易,祖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是啊,有形的都是暂时的,无形的却是永恒的,由衷地感谢爷爷启发我智慧。     爷爷处世公道,豪侠仗义,关心民众,和睦乡邻,调解纷争,好做和事佬。1920年,家乡汇城徐姓祖公在英雅乡有租谷共300余市担,英雅乡民要求减租,徐姓乡绅不允,引起诉讼。适值爷爷回乡,族人以为他有声望,请他出面,以达到打赢官司,阻止减租的目的。不料,他反而积极支持英雅乡民的减租要求,并规劝族人说:"祖公己死了几十年,我们子孙后代还可以不劳而获,享受这么久的优待,岂可不知满足!"     不知道当地族人当时怎么想这件事的,或不解、或生气,但我知道若干年之后的土地革命中,这件事对当地族人来讲或许是件好事。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人要正确对待财富,处世要公道,为人要正派。这也正是我家的家规。     爷爷还热心公益,乐善济贫,对教育事业尤为关注。1915年,他和陈嘉庚等一起,在星洲倡办华侨中学、南华女校,为发展华侨华文教育竭尽心力。1926年,在家乡与乡贤一起倡办三河联校(今三河镇小前身)和三河中学,致力甚巨。     爷爷爱国爱民之举,不但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而且引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密切关注。1947年,已抱病在家的爷爷收到大埔县地下党的一封信,内容是请他协助维持当地社会治安,他捧读再三,心情无比激动,热泪潸然,长叹说:"我党还是了解我的平生抱负的,可惜我己是风烛残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是年病逝,享年61岁。关于这段历史,据我父亲讲,爷爷当年收到的是朱德的来信。     百年沧桑,斗转星移,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为中国开启一扇进步之门。爷爷是崇高的,为我们家人竖起一座丰碑,无以超越;但爷爷也是亲近的,为我们家人树起一个榜样,传承力量。(徐黄英
发表于 2011-10-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
徐氏宗亲网分享快乐!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5 16:09 , Processed in 0.19229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