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堪称史诗的一件作品,其名称频繁见于徐悲鸿传记报道,其身影也不难在各类徐悲鸿图录画册中觅得,此作原为郭沫若故居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另外一件是傅抱石的《丽人行》。此二作于1994 年、1996 年流到市场。现《丽人行》渺无踪迹,《九州无事乐耕耘》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徐悲鸿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近现代书画目前出现的最重要的作品。本刊记者采访保利后证实此作将于12 月现身保利秋拍。这件徐悲鸿和郭沫若友谊最珍贵的见证将重新露面。
《九州岛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如作于1950 年的一幅曾由黄养辉收藏的《农民》油画,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另外,牛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这同样源于其乡土情节,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如作于1935 年的《春之歌》。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与之前古人的图式是完全不同的,徐悲鸿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其造型和笔墨都因画家个人独到的生活感受而别开生面,与传统图式的风貌迥然不同。
画面细节设置巧妙
画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乃取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则,但弱化了远景的描绘,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进而使视觉焦点仍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右侧是一棵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不过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从而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队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另外,一些细节的设置十分巧妙,比如农民腰间的烟袋、新式的双铧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一方面使此作具有时代感。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柳树的主干以重墨写出,既表现出了树干的粗糙质感和沧桑效果,亦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整幅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乃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款识的逸事
《九州岛无事乐耕耘》的款识中提到的“第三次和平大会”,即“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其一共举办过三次,即一次会议、二次会议和三次会议,分别在1949 年、1950 年和1951 年举行。徐悲鸿本人就曾参加过第一次会议。1951 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三次会议后,4 月9 日,其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并获得了金质奖章。此画作于1951 年,当时正值郭沫若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归来,也正是朝鲜保卫战惨烈进行之际,我国的大批优秀儿女在抗美援朝中厮杀。此画一方面是徐悲鸿对郭沫若获此殊荣的庆贺,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款识上提及的欧阳永叔,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九州岛无事乐耕耘”一句出自欧阳修之《寄秦州田元珍》诗:“近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梦回玉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结合诗意和当时中国的国情,故而此作不仅映射出时代信息,且具有象征意义。此幅作品还见证了徐悲鸿和郭沫若之间的友谊。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回忆,徐悲鸿与郭沫若相识于1925 年,当时徐悲鸿携油画数十幅参加田汉在上海举行的“消寒会”展览,而与郭沫若相见于会场,有恨晚之感。展后徐悲鸿仍回巴黎继续未完的学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和徐悲鸿均迁居重庆,时相往来。抗日战争后期,1945 年,郭沫若有感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自撰《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一文,呼吁成立有我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呼吁取消特务组织,给人民集会、结社、出版自由。郭沫若亲自将此文送至重庆盘溪中国美术学院,请徐悲鸿一览。当时徐悲鸿正患高血压未愈,其十分赞成《进言》,立刻签了名,并与郭沫若对酒当歌,郭沫若当时还即兴赋诗一首:“豪情不让千盅酒,一骑能冲万刃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盘溪易水古今寒。”《进言》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蒋介石大怒,蒋的特务头目张道藩随即逼迫一些人撤回签名和登报否认。徐悲鸿也遇到了同样的威胁,如果不登报否认将不保身家性命,但徐悲鸿很坚决地抵制了。这件事使徐悲鸿和郭沫若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画作流入民间
1946 年,徐悲鸿和廖静文和在重庆结婚时,郭沫若便是证婚人,他还写诗一首赠送:“嘉陵江水碧于茶,松竹青青胜似花。别是一番新气象,盘溪风月画人家。”解放后,徐悲鸿和郭沫若两家人往来更多。1949 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布拉格召开,郭沫若是团长,徐悲鸿和许多文艺界人士均出席了。1953 年,徐悲鸿不幸患脑溢血逝世,周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郭沫若则亲笔书写了“徐悲鸿纪念馆”的牌匾和八宝山徐悲鸿的墓碑。《九州岛无事乐耕耘》见证了这两位爱国文人之间的珍贵友谊。1951 年,这件作品完成后,徐悲鸿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郭沫若当时住在北京西城大院胡同,此后其一直将此画挂在家里。郭沫若去世多年后,其家属仍然珍藏着这幅画,直到1996 年从拍卖会上流入民间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