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15

[热点]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0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1317305186_DA8ben.jpg
 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徐壮志、孙彦新、李惠子)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九常委北京酒泉两地观看天宫一号升空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北京时间21时许,**、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听取有关汇报,观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实况;**、贺国强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指挥楼平台上,现场观看发射。
  21时1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3分钟后,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接近大气层边缘。
  10分钟后,“天宫一号”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成功分离,随后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入轨正常。
  发射23分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完)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航天器接近时最紧张


  一本厚厚的“太空对接故事”放在手头,一张和蔼的笑脸,5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带着温和、自信与从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与新华社记者对面而坐。此次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技术的特点是什么,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中国载人航天未来远景如何?5年前接替王永志出任总设计师的周建平娓娓道来。
  最大特色
  少花钱 多办事 效率高
  “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一贯的优势和特色。”周建平说,“美国和俄罗斯当年一次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这次飞行试验除主要任务交会对接外,还可达到3个目标。”
  一是缩短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制进程。
  二是对空间站关键技术提前进行了验证和积累,天宫一号将试验空间站必需的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中的关键单项技术,其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推进剂贮箱技术等经一定改进完善后,可直接用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上。
  三是我们将在目标飞行器上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最为紧张
  缓冲拉紧锁紧须一气呵成
  周建平说,天宫任务给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中国人提出了三大挑战。
  第一是测量。由天链一号卫星、国内外16个陆基测控站以及3艘远望号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具备对飞船和天宫一号的准确测定轨和轨道预报能力。但当两个航天器相距只有数十公里时,测控网无法对他们的相对位置提供更精确支持,需要航天器之间互相配合,逐步接近。虽然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图像测量等技术,但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所以能否成功还要通过此次试验来验证。
  第二是控制。首先是控制精度,飞船必须在两个飞行器相接触前,将与目标飞行器的横向偏差控制到若干厘米范围。其次,送入太空的每一公斤甚至每一克重量,都是精打细算、十分珍贵的。如何消耗最少的推进剂完成交会对接,也是重大考验。如果消耗过多推进剂,就会影响航天器寿命,甚至导致失败。
  第三是对接。经过复杂的测量和控制过程后,两个航天器终于越挨越近了,这个时候是最紧张的时候。航天器上捕获机构像钩子一样,实现两个飞行器的捕获,此后,缓冲、拉紧、锁紧这一系列动作必须一气呵成。稍有闪失,每秒7.7公里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可能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最大风险
  就怕有没想到的地方
  周建平说,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风险最大的一次。“由于我们从没搞过、没有经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我们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历史上的航天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事先没有想到的那一点。周建平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证设计正确,保证地面试验验证真实、充分,保证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想到及没想到的各种意外,做足应急预案。”
  最为关键
  交会对接成功才能建空间站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天宫一号到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周建平说,“这一切,都在为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做准备。”
  下过乡当过矿工的周建平,或许并没想到这一生竟然拥抱太空。然而,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个人最大的愿望是:“建造出一个让全世界华人自豪和骄傲的中国空间站,造福人类。”
  周建平说,“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建设空间站,我们正在进行方案论证。”交会对接,是建造空间站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迈出这一步,空间站指日可待。
  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具有特殊意义,其高位置的优势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极有意义,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周建平说,“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宫一号实验舱内挂一枚中国结  人民网酒泉9月29日电 (记者 李昉 魏艳) 通过大屏幕画面可以看到,天宫一号实验舱内挂着一枚鲜红的中国结。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宫一号发射时现场房屋发生剧烈震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慢慢消失在人们视线中,航区内的各测控站点陆续传来报告:“发现目标,飞行正常。”[09-29 21:17]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空像是点亮了一个巨大的光球。[09-29 21:17]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缓缓上升,越飞越高,越飞越快。[09-29 21:17]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本网直播间的屋子,被震得剧烈颤抖,玻璃哗哗做响。[09-29 21:16]
  [北京飞控中心]北京飞控中心大厅,现场响起一阵热烈掌声。[09-29 21:1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起飞的巨大轰鸣,排山倒海般压向四周。刚刚还充满静寂的发射场和戈壁滩,一下子被震天撼地的声响填满。[09-29 2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详解交会对接任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示意图 新华社发

  昨天下午,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介绍了任务的基本情况。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初步选拔,我国首次选拔的女航天员也正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训练。
  首次交会对接四大难点
  对于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特点和难点,武平介绍说,空间交会对接是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预定的空间轨道交会,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体的过程。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概括讲,空间交会对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相比,我国专门研制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一是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发射次数。二是目标飞行器按我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可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三是还可同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与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难点: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载人飞行器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二是新技术采用多。突破了运载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导技术,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三是验证难度大。尽管做了大量地面仿真和验证试验,但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尚需通过飞行试验考核。四是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此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整体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强,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多、决策点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女航天员正进行交会对接训练
  武平介绍说,神舟八号飞船是在前期神舟飞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载人飞船,由于飞船和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均进行了较大技术改进,出于安全考虑,神舟八号为不载人飞行,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试验,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停靠技术、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同时进一步考核飞船改进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神舟八号飞船是在前期神舟飞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载人飞船,由于飞船和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均进行了较大技术改进,出于安全考虑,神舟八号为不载人飞行。
  按照工程交会对接阶段的任务规划,神舟九号会不会载人,要等到神八之后对任务全面评估才能决定。神舟十号目前计划是载人飞行。目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完成了初步选拔,航天员正在按计划开展任务训练,训练的重点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我国首次选拔的女航天员也正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将能看到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太空飞行的英姿。
  武平还介绍,神舟七号飞行中,两名中国航天员分别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实施了出舱活动;此次天宫一号上,将搭载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旗;在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上,中德将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参加了俄罗斯组织的火星500试验,包括中国王跃在内的6名志愿者将于今年11月初完成为期520天的模拟火星飞行试验,返回地面。
  天宫寿命终结将陨落指定海域
  航天活动产生的空间碎片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天宫一号寿命终结时又是否会产生空间碎片呢?对此,武平表示,此次天宫一号任务,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了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预警;二是天宫一号采取了防护和规避措施;三是在其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指定海域。
  登月计划尚无时间表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后续任务的规划是: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武平表示,目前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载人登月的有关概念研究和综合论证工作,但尚没有列入政府的计划,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本报特派记者 代丽丽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揭秘天宫一号内部装修:用色彩打造天地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宫一号图示。CFP供图

  以无人状态发射的天宫一号,最终将迎来地球上的“访客”。作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天宫一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为记者进行了详细解读。
  用色彩打造天地之感
  航天员上天后,失重的太空环境,将使人失去方向感。
  “巧妙运用色彩,可以在舱内为航天员营造出天地之间的氛围。”白明生介绍说。
  天宫一号内部,地板的颜色呈深赭石色,有“地”的稳重感,舱顶运用了灰白色,避免了纯白色对视线的刺激,有“天”的轻盈感,“天”、“地”之间的过渡色介于两者之间,柔和的色调,满足了美学的要求,让航天员更有“家”的感觉。
  同时,阻燃、无毒材料的应用,使航天员的生活更健康。
  “隐藏”让太空更舒适
  尽管天宫一号的空间已经比神舟系列飞船增大不少,但如何让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仍是内部装修考虑的关键问题。
  航天员生活的实验舱,同时也是飞行器运行的核心舱、控制舱,里面有很多电子设备。“我们采取‘藏’的策略。”白明生说,内部装修的时候,航天员用不着的东西都装修在里面,看不着也摸不着。
  白明生介绍说,暴露在外的设备也要保证安全。“我们都采用了圆角的设计,所有设备都不能有尖角,避免航天员与设备之间的磕碰。”
  设备采用人体工学设计
  “对于航天员需要的设备,我们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白明生介绍说,露在外面的设备,都运用了工效学原理设计,“要达到‘用起来更方便、不用更安全’的效果。”
  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会产生湿气,除湿所用的抽气泵,就经过了人体工效学的设计。
  据白明生介绍,天宫内配备了手动抽气泵和电动抽气泵,平时由电动抽气泵自动定时工作,减少了航天员操作。“一旦电抽气泵出现问题,就要使用手动抽气泵。由于抽气泵把手比较长,我们将它设计到一个稍微隐蔽的地方,平常航天员走路时不会碰到,操作时又有满足动作要求的活动空间。”              
  天宫一号飞行
  四大关键事件
  发射入轨
  这是天宫一号飞行的起点,发射后天宫与火箭正常分离,进入轨道。为适应发射天宫一号的要求,发射场进行了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以保证天宫一号顺利发射,进入轨道。
  帆板展开
  天宫一号发射后两分钟左右,太阳能帆板展开工作启动。此刻,飞行器的帆板将会展开。作为飞行器能源的来源,帆板能否正常展开进行发电,是进行后续任务的关键。
  在轨测试
  在轨测试要持续约一周时间,测试后,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如果天宫一号的在轨状态没有问题,神八就可以进行推进剂加注并择机发射,以完成后续任务。
  准备对接
  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要为迎接“访客”做好准备:为保证交会对接顺利进行,天宫一号要降低轨道、调整相位,以达到合适的高度、合适的位置。同时,由于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朝向后面,在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还要调头过来进行“华丽转身”,等待飞船“追”过来完成交会对接。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宫一号实验舱航天员活动空间有15立方米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13:43  法制晚报
  执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任务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将于今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
  昨天下午,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武平说,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神八发射前,天宫一号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
  天宫今发射 太空待神八
  飞“吻”
  空间交会对接是除了载人航天器的发射并返回技术、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之外,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计进行了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活动,但只有美国、俄罗斯掌握了完整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此次,如果“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一吻”,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配合交会对接试验,“天宫一号”和“神八”都必须装有一个对接机构。这对类似“螺栓”与“螺帽”的对接装置构造相当复杂,由几百个齿轮传动,至今只有我国和美、俄能设计制造。
  对接成功后,“天宫一号”要为神舟八号飞船供电,动力系统也以天宫一号为主导,就像一个团队中的“班组长”,始终掌控着工作进度和进展。
  神八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约12天,择机第二次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结束后,飞船于1天内返回。
  实验舱
  前舱实验舱是全密封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实验舱密封的航天员活动空间有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较之以往的神舟飞船六七立方米的小空间而言,有了很大扩展,更加适合航天员长时间居住。
  未来任务
  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其中,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神舟九号飞船是否载人,将根据神舟八号任务评估情况决策,神舟十号飞船执行载人飞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存有三大难点

  中新网9月28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今日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存在技术要求高、新技术采用多、验证难度大这三个难点。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9月28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记者介绍任务有关情况。
  武平介绍,空间交会对接是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预定的空间轨道交会,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体的过程。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空间交会对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武平表示,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专门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一是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发射次数;二是目标飞行器按后续空间实验室的要求设计,可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验证部分关键技术;三是还可同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武平还提出了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
  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过去有大幅提高;另外,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
  二是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这次首次采用了火箭的迭代制导技术,以及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
  三是验证难度大。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还需要通过飞行试验来考核。四是任务的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此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对于任务的时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很高,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很多、决策点很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新华网文字直播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宫一号资源舱详解:让天宫一号飞得更久更稳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王敏、陈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即将飞入太空,在宇宙中遨游。记者了解到,“天宫一号”上有两个舱段: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在验证我国未来建设载人空间站方面肩负了巨大任务,也吸引了较多关注,相比之下,资源舱就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一般。
  记者从资源舱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获悉,如果把“天宫一号”比作天上飞的鸟儿,那么飞行器要像鸟儿那样有力气飞遍千山万水并在空中变换各种飞翔姿势,就得靠资源舱了。
  负责资源舱总装的副主任设计师孙小珠说,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功能与神舟八号飞船的推进舱类似。
  “‘天宫一号’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再加上舱内储藏的燃料,这些都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孙小珠介绍。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之间的交会对接步骤是先“交会”再“对接”,即先找到目标,然后靠近,最后完成对接。“天宫一号”上的导航与制导系统就是负责寻找目标,而系统中的控制力矩陀螺就是用来实现对正在寻找目标的“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别看他们一个个都不大,却非常重。”孙小珠透露,每个力矩陀螺也就一个装A4纸的箱子那么大,但重达50多公斤,而舱内安装的设备单个重量一般都小于10公斤。“这些‘家伙’虽然很重,但我们都是以非常高的精度将其安装在舱内。用专业术语来说,每个陀螺的安装精度都达到了4分。”4分即十五分之一度,也就是0.0667度。
  据了解,八院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对研制资源舱进行方案论证,2006年底开始初样研制工作。在初样研制阶段,该院依据“天宫一号”资源舱的功能、特性,将其拆解结构热控资源舱和电性资源舱,组织队伍“兵分两路”进行研制。这种拆解并非普通物理意义上的把“天宫一号”资源舱拆开,而是出于技术验证方面的考虑,高效完成对资源舱的初样研制。
  “研制的结构热控资源舱参加力学试验、振动试验、噪声试验等,主要用来验证舱段能不能在上天后经得起力学环境和热环境的考验;而电性资源舱则要参加一系列考验舱内电子设备能否正常有效工作的试验。”孙小珠解释。只有在两个舱的技术验证达标后,才开始进入“天宫一号”资源舱的正样研制阶段。
  记者了解到,“天宫一号”资源舱还成功“减肥”:研制人员在舱段的结构部分用铝-锂合金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为舱段成功减重10%以上。
  为什么要减重,其意义何在?以神舟七号飞船作为例,该飞船的推进舱重约700公斤,而“天宫一号”的资源舱加满燃料后预计重约1.4吨。“以前飞船就飞几天,中途还会丢掉推进舱。”孙小珠说。“而‘天宫一号’将在轨运行2年,所以燃料必须加足。同时,它在天上一直与资源舱‘不离不弃’。这样一来,减重势在必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媒称天宫一号升空是中国变世界强国标志
  环球网记者谭利娅报道,9月29日21时16分许,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搭乘着“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是中华民族太空计划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事件。对于中国的此次任务,外媒给予密切关注。有评论称,“天宫一号”将是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元素,还有分析担忧,随着“天宫一号”任务的实现,全球目前的“太空力量平衡”即将被中国打破。不过,正如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所说,“天宫一号”的发射不仅仅给中国带来了民族自豪感,还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公益性。

  “飞行器搭乘火箭从戈壁滩飞向太空”

  美联社29日报道说,随着中国未来空间站的一个试验模块的发射,中国已经在着手开始了其下一阶段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报道写道,厢式车大小的“天宫一号”模块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法新社报道说,中国29日成功将其试验舱发射进入太空,迈出了中国建造太空站目标的第一步。“天宫一号”飞行器29日乘坐“长征二号”火箭,从中国西北部的戈壁滩上升空。

  英国广播公司写道:搭载着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火箭已从中国北方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报道称,控制器要确认实验室已被送上正确轨道还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重头戏不仅在于成功发射”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天宫一号”是中国在太空中“威力”不断增强的一个最新标志。英国《卫报》29日则在报道中称,中国“正把建筑热潮搬到太空上去”。报道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建成更大、更成熟的轨道平台的一个奠基石。中国科学家和宇航员将用它实施交会对接技术,这项技术是在太空中建造更大的物体的一个必要的技术。

  不过在一些航天问题专家的眼中,中国的这项太空技术还并非全球领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独立研究机构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日前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即将发射的中国“天宫一号”以及接下来的“神舟八号”都是太空项目的重要步骤。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这也就是说,与那些航天技术成熟的航天大国相比,中国的航天项目“没有任何明显优势”。

  英国《每日邮报》29日援引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国家安全问题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的话说:“我认为,‘天宫一号’主要是一个技术平台。从技术上来讲,它已经可以与美国‘双子星座’计划时期的技术相比”。她所指的“双子星座”,是指美国宇航局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报道还援引澳大利亚宇航专家莫里斯·琼斯的话说:“对‘天宫一号’来说,真正的考验并不是它的发射。这次任务的真正目标在后面,届时它要与另一艘飞船对接。”琼斯指出:“没有对接,就不是一个先进的太空计划,就只能发射独立执行任务的小型飞船。”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一个标志元素”

  在外媒眼中,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美国航天政策专家、美哥仑比亚事故调查委员会成员约翰·劳格斯顿在接受环球网记者专访时指出,“天宫一号”是中国发展载人航天能力中的“适应、稳健的一步”,它极富象征意义,是中国与其它国家共商全球航天问题的关键性举动。

  美国彭博社9月29日文章说,“天宫一号”升空是中国希望在2020年底将人类送上太空的计划的一部分。“天宫一号”计划外加高铁、北京奥运会等,共同形成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一个标志。

  美国华盛顿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士·路易斯说道,“这代表了声望,中国正在赶上西方国家,正在探索超越美国信息优势的方式。”

  彭博社文章说,“天宫一号”的发射将巩固中国在印度、伊朗、韩国等这些新兴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这些新兴国家正在向火箭连接和对接技术注资。在50年前,苏联和美国是这些技术的先驱者。

  英国天空新闻网9月29日报道说, “天宫一号”标志着中国为实现打造一个永久太空站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包括“天宫一号”在内的中国“921工程”在数百万普通中国老百姓之间,也有着巨大的民族主义呼声。在北京周边一个村庄中,生活并不富裕的牧民王永路(音)说:“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普通人也有好处。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自豪。”

   “美苏式太空竞赛已经远去”

  中国“天宫一号”任务也引起了外界特别是美国对于所谓的“太空势力平衡”将被打破的担忧。美国彭博社29日说,在中国不断扩大太空行动之际,美国大规模所见了常规载人航天任务。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还取消了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另外在今年夏天,美国服役30年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役。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国家安全问题专家琼 约翰逊 弗里兹表示,“如果中国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计划,并最终能够让人员从月球和地球之间往返,而美国的计划却被搁置的话,那将不是一件好事。”

  但已经有分析人士对这种观点表示反对。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日前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各个航天大国的太空计划相对比,进而得出“力量的平衡”、“太空竞争或太空大战”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这些观点是指代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后期的情形,当时美国和苏联忙于开展经典的20世纪太空竞赛。这样的日子早已过去,那曾是“冷战”的高峰期。

  他说道:“现在美国和俄罗斯在太空项目领域高度合作,并在多个方面获得了赞赏。中国也应当将太空计划看作是一项公益事业,而不仅仅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但这无可厚非)。”

  澳大利亚宇航专家莫里斯 琼斯日前在接受环球网的采访时也指出:“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不会引发‘太空大战’或‘太空竞赛’。”他表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太空计划来说,中国正独立推进自己的太空计划。目前美国正在重组其太空计划,其已停止了太空飞船的飞行,正在筹备一支新的航天器编队。无论中国的太空计划是否发展壮大,这一切都会发生。中美两国太空计划的推进是相互独立的。

发表于 2011-9-3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前又迈进了一步!
发表于 2011-9-30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献给祖国母亲生日的一份厚礼!
发表于 2011-9-3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庆献礼。
发表于 2011-9-3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卫 的帖子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六十二周年献了礼一份贺礼!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5 23:30 , Processed in 0.22809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