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卫 于 2011-7-27 14:12 编辑
大成殿 大成殿匾额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鹤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素有“文献名邦”之美誉。鹤庆坝区四季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物产丰富。鹤庆文庙位于鹤庆县城内,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鹤庆文庙进行了记载,有“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鹤庆文庙周边是鹤庆一中初中部和传统白族民居建筑,自明清以来一直是鹤庆教育的中心,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康熙“万世师表”匾额 孔子像 鹤庆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重建,明正统十二年知府林遒节拓而营之。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知府刘玉作尊经阁,十年(公元1515年)五月因地震倾圮,同年,副使朱衮改玄化寺为庙学,知府吴堂依次修理。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知府周集徙门南,凿泮池,并加以修饰。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1620年)参政姜忻、知府桑荆初、陈道渊、祁汝东屡有修葺。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御使蔡侃、督学邵名世、知府陈开泰等重建,后渐圮。崇祯四年(公元1613年)冬庙灾,次年由丽江土同知木增资助得以重建,奠定了今日之规模。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署印通判汪宗周对文庙进行了修理;二十二年奉旨郡邑重修;二十三年知府李作揖、训导马之骅增修;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教授谢俨、训导董铋宁修葺文昌、魁星阁,同年,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到鹤庆,悬置学宫;二十八年知府庐从义设乐生并祭,庙庑概加修理;四十年知府艾汝霖、通判佟镇、教授熊兆镒迁崇圣祠于正殿后,改建明伦堂于祠之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知州重修正殿两庑。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知州邵葆搓倡率邑绅周天祥、赵毓丹续修,未完工解任去,黄际踵成之。光绪年间,又对文庙进行了重修。 莲池、采芹亭 棂星门 鹤庆文庙在土改时期拆毁了神龛牌位,1951年地震中大成门、照壁、棂星门等倒毁,“文革”时期,将宝顶、脊带、匾额、木石雕等毁坏,并将棂星门位置改国营旅社,明伦堂划归县医院做职工宿舍;1996年“2•3”地震中,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毁坏。1988年政府拨款对文庙进行了局部维修,1997年以来,省、州、县各级政府投入专款近千万元,先后完成了文庙大成殿整体维修工程,大成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等的维修工作,添建了太和元气坊、孔子像等。 泮池 太和元气坊 鹤庆文庙历史悠久。建筑主体体现和保留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严谨,雄伟庄严,斗拱、彩画雕刻十分精细。在结构体系上突出了梁、檩、斗拱的直接结合,层层抬高,取得了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万仞宫墙 新修书院碑记 鹤庆文庙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文庙月台东西两侧有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区内还有莲池、石山、采芹亭等。建国初期,很多文物遭到破坏,鹤庆文庙建筑群也遭到了部分损坏,如:乡贤名宦祠等。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经修复,现在鹤庆文庙建筑群从南至北还保留着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文庙月台东西两侧的东庑、西庑,莲池、石山、采芹亭等,现存建筑结构稳定,气势雄伟。主体建筑先师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屋面,雄伟庄严,飞檐斗拱,雕龙画栋,彩画雕刻非常精美,保存了明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分布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先师殿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是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
玉屏书院匾额 尊经阁记 鹤庆文庙内现存有三通碑刻,一是《尊经阁碑记》,立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焦韶、李华书丹,陆经篆盖;二是《重修鹤庆府学庙碑记》,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三是《新修玉屏书院碑记》,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杨金凯撰文,赵鹤龄书丹,杨朝卿篆盖;三通碑均为青石质地,正楷直行书,笔力劲拔,字体委逸,书法俊秀,保存基本完整。 鹤庆文庙于1987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鹤庆文庙一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 鹤庆文庙自始建之时,就成了鹤庆庙学的中心,700多年来一直是鹤庆传播儒学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中心场所,至今仍然是鹤庆教育的中心。明清时期,鹤庆有翰林3人、进士29人、举人292人,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比较少见的。鹤庆因此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鹤庆文庙承载和见证了鹤庆教育和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对研究鹤庆乃至云南地区的教育和儒家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鹤庆文庙自明代以来,就有很多乡贤名宦、文人志士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近年来不少的学者和专家也热衷于对文庙的研究。据查,现存对文庙研究最早的资料是明代的几通碑记:一是张志纯的《鹤庆府学庙碑记》,其详细描述了鹤庆文庙的始建和分布情况;其次是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焦韶撰文的《尊经阁碑记》详细记载了尊经阁修建的过程;三是隆庆丁卯举人莫让仁《重修学庙碑记》详细记录了“正德十一年知府桑荆初,十五年参政姜忻、知府程道渊,祈汝东先后修葺之。”的艰辛和过程。 近十多年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全面恢复文庙原貌是对文庙最有力的保护。县文化主管部门加大对文庙的保护和管理,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对文庙的安全保卫工作、保养维修和修复工作,确保文物的安全并不断修缮和恢复。争取实现鹤庆一中初中部的整体搬迁,并加大开放和展示的力度,争取形成文庙公园,恢复祭孔活动,使文庙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并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鹤庆文庙实现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赵根虎 罗兴荣 撰文并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