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 一座普通的山村农家小院,因一直叫做皮徐支队的队伍的到来,而闪耀在历史的记忆里。这个农家小院在偃师市府店镇杨窑村,如今已批准为皮徐支队司令部旧址。当地的村民,说起支队司令员皮定均,也是故事不断。
|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长需/文
东方今报记者 吴仲舒/图
小院里的革命记忆 由偃师县府店镇前往杨窑村的道路,越走越差,损坏的柏油路面铺满厚厚的灰尘,有车经过,即刻尘土四扬,公路两侧的房屋与树木,都笼罩在灰蒙蒙中。正午时分,却是家家闭户,少有行人,想是躲避灰尘袭扰的缘故。 “这里是革命老区,相对偏僻,但当地耐火材料多,都是拉货的大车,把路碾坏了。”偃师县委宣传部的高宇飞主任解释说,但正因偏僻,才更有利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杨窑村的确偏僻,三座清幽的大山像母亲一样,把它揽在怀中;在正午的阳光下,它像熟睡的婴儿,安静甜美。村中地势,一路向北走高,我们沿着走到最高处,就看到一处小院,砖瓦门楼下挂着“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字样的牌匾,这就是我们所要拜访的皮定均司令部的旧址了。
大门虚掩,院主人李敬土正在忙活,看见人来,赶忙招呼。我们打量着,这是一处窄小的院落,正屋是一孔窑洞,靠着山坡高地而挖;靠近门口是东西各两间厢房,东西厢房之间的距离,不过几步宽。不过整体看来,院落还是十分紧凑,站在窑洞前,村中及周围后山的形势,均可以观察到:这里做司令部,再适合不过,就警戒而言,居高临下,环境一目了然。
李敬土说,窑洞是皮司令住过的地方,曾经坍塌过;前几年恢复旧址,村里又组织人重新用石头碹过,还有一孔窑洞,因维修费用大,被填上了;李敬土又腾出两间东厢房,做了展室,他们只留了西厢房,作为卧室。
窑洞的门头上,写着“杨窑会议旧址”字样。进入窑洞,里面阔大宽敞,摆着两张连在一起的发黑的小方桌子,桌子上摆放着老式电话机、煤油灯、驳壳枪等;窑洞正面是毛泽东与朱德的画像;四周墙壁上则是行军路线图。窑洞一侧又挖出一孔小窑洞,摆放着一张木床,据说皮司令就休息在这里。
李敬土说,皮司令的警卫们就住在厢房里,有时候住不下,他们就爬到厢房上面的楼板上睡觉。李敬土拉着我们看西厢房的楼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种厚厚的木楼板看上去依旧很坚固,睡上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日军差点抓住皮司令 “三月里桃花开,皮司令带兵来。消灭鬼子和汉奸,为咱除祸害。”这首流传在杨窑村的民歌,究竟是谁创作的,李敬土并不清楚。 皮司令来到家中时,今年65岁的李敬土还没有出生,很多关于皮司令的故事,他还是听他的姐姐李连香说的。
据李敬土的姐姐讲,皮司令住在这里时,为了防备日伪偷袭,警戒很严,院子四周布满了警卫;窑洞上方,还架起了几挺机关枪。为了避免李家人受到伤害,一到晚上吃罢饭后,皮司令就会派人把李家全家送到山那边的史家窑村;第二天清早六七点,他们再回来,而这时候,战士们正在烙烙馍吃,“用盆子打饭”。
有一天清晨,李敬土全家人回来后,跟皮司令聊了一会儿。皮司令就带着人马走了。谁知皮司令刚走,就有人吆喝着撞门。李敬土的父亲李金亭一听,知道是日本人来了,十分焦急地对家人说:“不中啊,老日来了,咱走不了了。”
撞门声愈来愈急,李金亭无奈之下,硬着头皮开了大门,“老日呼啦一下,围了一院子,幸好皮司令走了。”李敬土说,“老日”仔细搜索了一通,没有找到皮司令,并没有难为他们家人就离开了。
“好悬啊,要是抓住了皮司令,咱一家人也完了。”日本人走后,当时的李金亭已是满头虚汗。
乡亲儿时记忆中的“老皮” 关于皮司令的故事,李敬土再也想不起什么,时光已经过去六七十年,况且他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能讲出这些故事,已经很不容易了。 倒是李敬土的堂兄、76岁的李新雷,还有不少鲜活的记忆。他恐怕是杨窑村为数不多的经历者了。
李新雷回忆,他六七岁时,正在村中玩耍,一群穿着便衣的人来到村中,看他们带着枪,村民以为“老日”的狗腿子们来了,慌得四散欲逃。
这些便衣赶紧用喇叭喊话:“乡亲们,你们别跑,我们是老百姓的部队,我们不会骚扰你们的。”他们态度和蔼,面目可亲。见到小孩子,就用带的一部电台放戏曲,“我们一群小孩子一路跟着听,很稀奇。”
这第一次来的几百人,分散住在各家各户,没住几天,就走了。后来部队又来了两次。有一次是部队攻打张大寨之后,伤亡很大,伤员住在各家各户。“俺家就住了24个伤员”。李新雷回忆说,有一次父亲煮了一锅红薯当晚饭吃,有伤员闻到红薯味可能饿得受不了了,想要一个吃,结果父亲把一锅红薯都分给了伤员们,他们自己饿了一晚上。
李新雷家就住在皮司令司令部的隔壁,家人跟皮司令很熟,有事没事,李新雷就去他的窑洞转悠。他跟着大人叫皮司令为“老皮”,看“老皮”站在石磙上给战士们讲话,看“老皮”训练战士,“向前三步走,向后三步走”,他们小孩子也跟着学。
皮司令夜走羊肠道 部队走后,有一天晚上,李新雷已经睡着了,忽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父亲起来开了门。他听见父亲惊讶地说:“老皮,你怎么来了?部队呢?”老皮压着声音回答说:“我路过这里,顺便来看看你们。部队已经翻过山去登封了。” 李新雷的父亲问:“喝过汤没有?”老皮回答说“没有”。李新雷就听见父亲做饭的声音。“老皮”吃过饭,父亲让他住下,他说啥也不住,说还要连夜赶到登封,那边有仗要打。都是羊肠小道,白天也少有人走,他们竟敢连夜摸着走,这么大的领导,真能吃苦啊。第二天他听父亲感叹地说。
后来形势紧张时,李新雷还见过皮司令的一个小战士,那是一个打扮成卖“黑饭”(特殊年代的一种食品)的年轻人,白天在村里转悠,晚上偷偷跑到他们家找他父亲。李新雷一眼就认出了他,问他“你不是那个卖黑饭的皮司令的战士吗”,那人笑笑说:“你这娃记性还真不赖,见一面就记着了。”而他父亲却呵斥他:“小孩子,知道什么,出去可别瞎说。”
后来他才知道,这个战士,是化装成小贩前来侦察敌情的。
“红偃师”的杨窑会议 零星的记忆,将遗忘在民间的历史片段串连起来,由模糊而丰满,很多正史中可以忽略不计或者一笔带过的情节,在民间却有着鲜活的生命。关于皮定均的故事,在登封、在巩义、在新密、在伊川等地,都有着各种版本。杨窑村的版本,只不过是众多版本中的一种。“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些片段可以证明,“革命”是怎样的一回事。 在前往杨窑村的路途中,高宇飞曾一再提到杨窑会议。这次会议,在皮定均的戎马生涯中,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在杨窑村司令部旧址中,却别具意义。
1944年9月24日,皮定均、徐子荣和政治部副主任孔祥祯率三团一部及工作队翻山来到佛光山区的杨窑村,这里群山环绕,村寨棋布,地势险要复杂,是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况且偃师很早就建立了党组织,抗战前是豫西革命活动的中心之一,有“红偃师”之称,他们决定在这里建立第一个豫西抗日根据地。
9月29日,皮定均和徐子荣又带着人马来这里宣传抗日;到11月中旬,他们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会合了各路武装工作队,召开了杨窑会议。
杨窑会议决定,35团1连由团参谋长张介民率领到宜阳东赵堡开辟根据地,组成“伊洛特委”;3团以巩县为中心开辟嵩山根据地,35团以登封为中心开辟箕山根据地;另外,还要全面开展统战工作,尽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上中层人士共同抗日;迅速建立和扩大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保卫根据地;并计划创办“豫西抗日军政干校”。
杨窑会议为豫西的工作定了基调;会议之后,皮徐支队、地委机关由杨窑迁往来定窑,后又迁往佛光寺,全面开展起佛光山根据地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