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2

[评论] 徐德诗:不畏天灾 让应对更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主持人语
再过两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日子,从这个月开始金沙讲坛将和成都市人民防空办公室联合组织民防知识专题系列讲座。这也是金沙讲坛从成都图书馆迁到金沙剧场的第一场讲座,讲坛邀请了具有长期的地震应急和救援方面丰富经验的徐德诗,为我们作“科学应对天灾”的报告。
本期
嘉宾
徐德诗,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曾任天津市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震灾应急救援司首任司长等职。获200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老科协地震分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防震减灾百科全书》应急与救援主编、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员。2010年3月,出版发行了《志愿者与地震紧急救援》一书。
实录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在防震减灾活动中我们该怎么办?应该从科学应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这三方面是想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要完善目前我们的三制一案,二是不断增强意识,三是加强抗震设防,四要建立应急救援队。达到“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防震减灾预案应不断完善
科学应急是建立在忧患意识、防灾意识和应急意识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实施快速、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行动。体制机制法制,医院编制实施,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动,高科技在现场的应急应用,应急指挥队伍,现场次生突出事件等都要考虑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采取的防震减灾机制法制加上预案,实际上就是体现科学应急。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指挥全国千军万马、广大群众实施抗震救灾,就体现了机制法制,就是在平时和灾时都坚持中央统一指导,下面有各级地方抗震救灾机构,有军队的抗震救灾机构,和国际上的比较,我们这个体制有特色,而且有实效。
预案深入到家家户户。一提发生紧急情况,就想到预案,尤其在成都,经历过地震的地方对预案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中央还是各个地方都实施了在地震之前就制订应急预案。应该说这两次地震中我们应急与救援的实践在很多方面突破了现有预案的框架内容和编制水平。比如预案规定要建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指挥部办公室,各地方也成立各地方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指挥部办公室,实际上汶川地震也好,玉树地震也好,实施过程中,这两个机构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应该说我们应该进行反思,比如预案规定一发生地震都应该在指挥部办公室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在汶川几乎没有用上。是不是今后还照这样的预案来实施呢?值得考虑。又比如说灾区信息的获取,预案说各级及时上报,设立信息员,通过信息员上报,但实际上往往地震发生,特别是巨灾,信息员都没有了,到哪儿去收集?指挥部从哪里收集信息,相关部门的协调,救援队伍的调动,预案显然没有很好的规定。
还有,交通堵塞了,通信中断了,这些问题怎样及时解决?预案也没有明确交代。伤员问题,预案没提。四川9000多伤员送到外地医治,这是预案中没有的,但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后来的对口重建,国际救援队的安排,国际救援物资的接收,对新闻媒体的开放,灾民心理医治等都是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创造出来的,都是预案里不足的。
在汶川地震发生前,我们所编制的这些预案对象主要是中强地震、一般性的自然灾害,预案对中强是适合的,但不适合于汶川地震这样的强震。
再有就是我们对应急预案的内涵没有把握。应急预案要考虑到一些可能发生的,但往往我们很多预案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或者因没法操作而没有落到实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预案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不断完善并且通过实践来落实它。
完善紧急救援网络
怎样实事求是地提高我们的科学应对能力呢?有四方面的要求:一是我们要坚持应急救援的宗旨是抢救生命、减少损失,二是一定要看到地震以后生命的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第三,应该充分认识自救呼救的作用,第四,基础设施的抗震救灾是应急救援的基础。
唐山地震半小时后救出来存活率达到99.3%,第五天救出存活率是4%。中国国际救援队9次出动救援到达灾区的时间,最长是印度洋海啸,130个小时到达。国内最短是汶川地震,10个小时到达。海地是30个小时,玉树花了12个小时到达。我要介绍这样一支队伍,四川绵阳的消防救援队伍,地震一发生就到了现场,整个队伍200人,成功救出近两百人,是所有救援队伍中救出人数最多的,为什么?它在当地,能在最快时间到达现场。
如何组建救援队?按照什么方式,什么目标,什么要求来组建?我参与国家救援队的组建,第一次救援都是我组建的,当时到达阿尔及利亚的时候对方表扬我们比欧洲人到得都早,实际上我们飞了15个小时,加上出动前等待的时间,到达阿尔及利亚已是地震48个小时之后了,快到黄金72小时了,失去了最佳救援时间。绵阳这支队伍作出的贡献让我们看到组建当地救援队的作用。
两次地震对紧急救援给出了一个事实,我国这么大,仅靠紧急救援队难以完成,怎么办?我们要学学别的国家,比如,德国的国家救援队全是志愿者,德国土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设了一个紧急救援局,一个消防局,主要是消防任务,全国设计了66个办事机构,每处7名工作人员,负责组建2到3支志愿者队伍,法律规定凡是参与的志愿者可以免服兵役。于是德国每1万平方公里就有80个志愿者,事发后要求30分钟必须到达现场。
目前美国937万平方公里,每1万平方公里有9名队员,法国是10个,我们现在是5人。我们要加快建立专业队伍,呼吁形成一个救援网络,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专业人员,第二是主力军,还要有志愿者的协同,社区建立这样的队伍,保障第一时间能够抢救出生命。社区里的队伍直接为社区服务。
我们要使这样的网络完善的话,必须推动社区厂矿企业组织训练,包括在座各位,大家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把紧急救援的组织建立起来,我们的网络就建立起来了。去年**明确要求80%的省市完成组建任务,特别是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防震减灾的意见,目标提到两小时内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救援。
防震减灾意识还需提高
要想实现“抢救生命,减少损失”的目标,主要在于广大民众和全社会的努力,但公众防震减灾的意识还需提高,我呼吁与时俱进地增加一个提高公众应急能力的系统,当成一个系统来建设,提到更高的高度。
防震减灾意识包括了忧患意识、防灾意识、应急意识。大家都看到了日本地震后东京市民的表现,很冷静,很沉着,等待绿灯过马路,领取救济物质都是有组织有秩序地排队,但在我国有些地方却出现了“抢盐潮”,这也反映了我们面对灾害缺少冷静的防震减灾意识。
讲两个例子,一是盈江地震,5.8级,造成26人死亡,其中有4个学生,有两个是女生,死在澡堂里,晃动后有些同学披上衣服跑了,这两个同学找不到衣服不敢出去,压死了。另一个例子,四川有一个防震减灾人员给我说的,当时是在西双版纳,旅馆里面感觉晃动,很多人乱了,不知往哪儿躲,他指导房间里的人往角落躲,稳定了出去一看,楼道挤满了人,不知道怎么下楼,好容易下去了,看到街上有的没穿鞋,有的人没穿好衣服,仅仅是晃动,就这么混乱,问题在哪儿?在于大家的素质。
去年10月,我们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整报告,显示出我国只有3.27%的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很少啊,美国现在已超过了9%了,我们现在的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家知道智利去年的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比较少,一个中国留学生写博客说,他当时赶上了这场地震,他感到楼房晃动,就赶快往外跑,往空旷的地方跑,可他出去看到街上根本没人,巡逻车还在喊回到房子里面去,因为房子里面比外面安全,房子里面什么地方安全?问任何一个智利人都知道,内承重墙。而且学校里经常搞演习,他们习惯那些做法了。
努力做好三件事
在建立防震减灾基础上,对老百姓来说,应该努力去做好三件事,第一,掌握避震要领,沉着冷静。大家知道发生灾害后,有两件事情容易出现,一是踩踏,一是跳楼,汶川地震时四川绵阳科技大学,抗震设防不错的,唯一死了一个学生,就是跳楼。沉着冷静可以让我们选择有效的避险措施和逃生方法,创造很多的救生奇迹。
第二是开展疏散演习,也是汶川地震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安县的桑枣中学,都是平时开展了演练,全校无一伤亡。我们曾经做过统计,虽然教育部要求全国的中小学生搞疏散演习,但2007年一年全国只有174所学校搞了演习。全国几十万的学校,汶川地震后有17000多所搞防震减灾演习,相信第三个地震日会有更多的学校搞防震减灾演习。
到底如何做到防震减灾,是与时俱进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应急更加科学,比如说疏散演习跑到外面后就算避险了,你就能够生存下去了吗?有很大的差距,怎么样快速,怎样设计疏散避险?经常有人讨论,摇晃最激烈的时候躲一下,那躲多长时间好?往桌下躲还是往什么地方躲?疏散组织者应该考虑,参加疏散演习的人也应该考虑。
再是准备应急物品,紧急避险工具,湿纸巾,口罩,保温毯,应急药包,照明工具,多功能手套,逃生工具,多功能工具,绳索,手套,信息工具,口哨,收音机等。应急救灾越来越需要这些可能帮助我们脱险,帮助我们减少损失的有益工具,而我们的防震减灾意识也会越来越强,我们开展防震减灾也就越来越有实效。
采访手记
(2011-5-7成都)
金沙讲坛迁址金沙剧场的第一讲请来了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再过两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也将迎来我国的又一个防震减灾日。在这么一个特殊的五月,金沙讲坛的这次邀请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在这样一个日子走上金沙讲坛,徐德诗也显得有些激动。徐德诗作为地震救援方面的专家和救援行动的主要组织者,曾多次赴国内外地震现场参加组织应急救援,如2003年2月24日,首次组织地震救援队,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开展救援行动,并担任救援队领队。同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9级地震后,我国首次派国际救援队赴阿开展紧急救援,他也是领队。徐德诗向听众介绍了我国在科学应对地震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比如体制法制方面的优势,但在预案方面、救援队伍网络建设方面、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需要本着科学应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方面,徐德诗提到去年10月份,我们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整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只有3.27%的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美国现在已经超过了9%,我们现在的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他还讲到一个例子,**海啸发生前,有一个跟随父母去那里度假的英国小姑娘在沙滩上玩,注意到突然出现了海退现象,因为学过海啸方面的知识,她知道这是海啸到来之前的现象,于是马上回宾馆告诉了父母,他们与宾馆工作人员、其他宾客一起,在海啸到来前全部撤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或者某些职能部门的事情,每个公民都可以依靠科学的素养来减低灾难的伤害程度。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智利有句名言:没人能够控制自然之母,但做好应急措施,我们可以将损失最小化。
我国也是一个多天灾的国家,减灾防灾的意识可以说一点都不能松懈。演员伊能静有一次到日本演出碰到地震,她带着儿子很快找到一个安全的角落躲起来,还给儿子头上顶了一个枕头,然后平静地等待摇晃过去。她说她做这一切就像倒一杯白开水那么自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讨厌”的防灾减灾演习。
什么时候我们做这一切也能像倒杯白开水那么自然,灾难也许就不再那么可怕。“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这句话切记。(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发表于 2011-5-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应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发表于 2011-5-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前做好科学的应急预案,灾难自然不可怕。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09:51 , Processed in 0.18549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