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3

[对话] 徐小青:粮食“紧平衡”隐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7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提高农业效率,科技兴粮成为关键,也是力争今年粮食产量超1万亿斤的主要途径


  正值春耕季节。中央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已陆续预拨到地方,不久将通过“一卡通”兑付到农民手中。
  本刊记者从农业部获悉,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增长15.2%。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938.7亿元,安排农业“四补贴”1406亿元。其中,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产创建。
  接近农业部门的人士透露,“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亿元,两项补贴合计1011亿元,补贴力度之密、强度之大,都超过了往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补贴资金发放进行了更细化的改革,原则上补贴不发放给土地承包户,而是直接发给种粮农户,防止承包户拿了补贴“撂荒”,外出打工的情况发生。同时,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建立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新增部分重点支持种粮大户。
  按照以往经验,粮食生产一般是 “二丰二平一歉”的五年生产周期。然而2004至今,中国已保持了粮食“七连增”。那么,粮食增产能否持续?“七连增”后会否出现拐点?在土地刚性减少、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的趋势下,依靠什么继续提高粮食单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接受《财经》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提高农业效率,科技兴粮成为关键,也是力争今年粮食产量超1万亿斤的主要途径。”科技兴粮主要包括粮食品种改良、土壤环境改善、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推广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和重大栽培技术的普及等。
  据了解,今年决策当局将农业生产率提升作为重点支持项目。中央财政将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实行全覆盖。 同时,今年国家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计划免费为1.7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亿亩以上。通过技术配成套餐肥料,科学施肥。
  另据悉,中央财政还将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补贴病虫害防治。同时,农机具购置补贴比上年增长20亿元,增加到175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脆弱的“紧平衡”
  记者:“七连增”能否持续?
  徐小青: “七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实体经济下滑的多重压力下,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才实现的。不过,必须警惕,增产潜力释放的空间有限,下一步增产压力很大。必须警惕,“七连增”容易使人产生松懈感,一旦放松下来,粮食就会滑坡。在农业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变革,人口刚性增长、土地刚性减少、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的趋势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很难,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能在高基数上保持稳产实属不易。因此,粮食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或者说是极“脆弱的平衡”。我估计,今年达到一万亿斤以上应该没有问题。
  记者:国务院决定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具体途径是什么?增产行动新增支农资金100多亿怎么花?
  徐小青:为了保证粮食稳产,中央先后两次出台紧急措施,1月26日发布“6条”,2月9日发布“10条”,提出了“抗旱救灾、稳粮增产、长短结合”的措施。粮食增产行动就是具体落实这些稳粮措施,把农民种植意向真正落实到田。
  近期中央财政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央行对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受旱灾影响严重的8省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这些钱将用于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节水灌溉、机械化耕作、育种、“高产创建工程”等方面。实际上,这几年中央财政预算对“三农”支出逐年增加,去年比上年增加1200亿,今年增加1300多亿。
  步入高粮价时代
  记者:一方面,国际粮价去年以来大幅飙升,对中国粮食市场具有传导效应,另一方面,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上游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导致粮价大幅波动。这个时候提出粮食增产行动是不是受到国际形势与通胀压力的影响?
  徐小青:国际国内粮价上涨,波幅不同,波动原因不同。不同品种对国内的传导效应也不同,不能混在一起说。
  2010年下半年国际粮价这轮上涨,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是粮食出口国受灾减产。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2010年比2009年粮食减产2.1%,大约4000万吨。自2010年7月,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相继遭遇异常天气,主粮减产助推了粮价攀升。俄罗斯旱灾后颁布小麦出口禁令,巴基斯坦洪灾、北欧严寒、北美暴风雪、澳大利亚洪水飓风、南美洪水干旱轮番侵袭,也助长了粮食涨价的市场预期。其次,世界粮食加工需求逐年增加。美国近年来制定利用玉米等粮食开发生物质能源的规划,乙醇生产行业对玉米的消耗大约占美国玉米产量的36%。受此影响,美国玉米库存量及出口量均出现明显下滑。再次,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QE2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游资炒作大宗农产品,炒作农产品期货,放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破纪录,2010年玉米价格暴涨了52%,小麦上涨了49%,黄豆上涨了28%。
  中国粮价上涨发轫于小品种。绿豆、大蒜、生姜等大幅上涨,随后传导到大宗粮食。小麦上涨13%左右,玉米20%,稻米18%。可见,国内涨幅小于国际。从供给上讲,本来不支持粮价上涨。这些年粮食供给充足,储备充足,去年小麦、早稻减产6%,但秋粮增产6%以上,算下来,基本持平,略有增产,达到10928亿斤。为什么粮价却逐年推高?这是个悖论。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才是国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仍是石油农业,石油价格增长,化肥、薄膜、农业机械化都随油价上涨,直接推高粮价,中央对粮食的各项补贴也转嫁到农资上面了。加之,这几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刚性的。农民生产成本在上涨,不可能不让粮食涨价。其次,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导致耗粮增加。玉米加工乙醇、果糖、淀粉等链条很长,耗粮需求也在增加。
  国内粮价上涨主要不是因为国际粮价上涨传导,主要是自身因素。大宗粮食品种受国际粮价上升的影响有限,中国粮食贸易量非常小,传导是间接的。尽管中国在玉米深加工方面需求量增长加快,但国家卡住了乙醇燃料等方面的深加工用量,采取“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方针。去年进口玉米150万吨,只是补余缺。不过,大豆除外,大豆基本产能每年1500万吨,需求量7000万吨,每年进口5500万吨左右。国际涨,国内跟着涨。
  记者:能不能说,未来粮食价格将步入上升通道。
  徐小青:我估计,未来中国粮食价格要高于国际粮食价格。中国种粮成本高、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粮价走高是大趋势。
  谨防粮食出现新滑坡
  记者:我们调查发现,在农村出现土地“撂荒”和种粮“两季变一季”的现象,农民认为种粮不划算,地方政府种粮也没有积极性,粮食稳产如何保障?
  徐小青:如果粮价太低,农民种粮比较收益长期较低,很多农民可能会放弃种粮。这些年,每亩小麦纯收入不过300元,不如出去打工两天挣得多。要稳粮,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觉得种粮能赚钱。
  2004年至今,中央强化了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说,今年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之密、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都超过了往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以及农资综合补贴覆盖范围扩大,涉及品种越来越多。各种补贴更是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手里。国家日前也提高了2011年稻谷等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斤分别提高到0.95元、0.93元、0.93元,早籼稻、中晚稻、粳稻每斤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完善了惠农促粮的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实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粮食稳产的地方责任。对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前100位的县,中央财政予以重点奖励,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都有资金倾斜。并取消了不应由主产区承担的各种财政负担。
  记者:从粮食主产区分布看,过去的“南粮北调”现在变成了“北粮南运”并且粮食调出省越来越少了。
  徐小青:粮食主产区过去是13个,东三省、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现在调出省只剩6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安徽、江苏、江西),其他省有的自求平衡,有的调入量大于调出量。与此同时,南方粮食主产区生产总量下降,粮食主销区的产需缺口逐年扩大。你也可能注意一个现象,粮食主产区往往是财政穷县,产粮越多,财政越穷。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收支矛盾突出,涉农配套资金要求已使粮食主产区负担加重。
  过去,粮食增产政策各地政策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央这几年逐渐取消产粮区财政配套资金,增加种粮风险金等措施,对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省的主产县都有特别支持资金,每年投入将近200多亿元。另外还有包括农田水利兴修、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保、新农合等综合投入。
  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中央财政依据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各占50%、25%、25%的权重,结合地区财力因素,将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自2008年起,在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框架内,增加了产油大县奖励。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225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奖励政策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此外,2011年中央财政新增粮食风险基金预算40亿元并已下拨到省,用于继续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
  “科技兴粮”路径
  记者:60多年农业效率提升较慢,导致粮种更新慢,种植结构单一,机械化推广水平不高,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用水效率低等问题。科技兴粮的长效机制如何形成?
  徐小青:增加粮食生产,一方面靠增加播种面积,保住18亿亩红线,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另一方面就是靠提升粮食单产。如今,增加播面的潜力不大, 棉花、大豆等播种面积要确保,蔬菜播种面积在扩大,土地强约束下,只有依赖提高农业效率。
  中国水资源占世界1/4,水资源与粮食主产区错位配置,因此,农业部门正在推行的节水灌溉,旱作技术尤为关键。目前中国很多农业区都是大水满灌,4000亿吨水投入到农业,很浪费。必须改造田间水渠,河道,实施“五小水利工程”,推广喷灌、洒灌,甚至滴灌技术。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
  研究耐旱品种以及农业病虫害防治。加大研发投入。这方面要学美国,他们大多品种为耐旱品种、转基因品种,棉花、玉米等大多是抗病虫害的品种,因此,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已经刻不容缓。
  因此,未来提高农业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走精细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组织化农业。要用新型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方式,走高端农业之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改革现行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同时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外,农业部正在搞的科技示范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也可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记者:目前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正在向农村扩散。中国重金属污染全国普查警示,中国农村土地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徐小青: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污染的主体。为了保粮食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农村土壤环境恶化,有机能量下降。中国化肥使用量每年5000万吨,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土地有机质流失严重。尤其是东北,黑土层流失加速,全球仅有三块黑土地,中国的黑土流失已经说了好几年,目前几米厚的黑土层下降到十几公分,有科学家预测,估计大约多少年以后将流失殆尽。
  因此,只有科学种田,才能防止污染扩大化。我不久前调研时发现,测土配方,精量施肥在一些地方推广的还不错,感到很有希望。现在民众消费水平高了,对天然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需求量增加,进行科学种田,健康种田,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率。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大有作为。
  谨慎农业“走出去”
  记者:未来中国粮食安全恐怕不能完全寄托于“自给自足”。如何把握粮食进口,推进农业“走出去”,获得稳定的粮食供给能力?
  徐小青:在粮食问题上,中国采取的是“立足本国资源,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有选择性地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鼓励与国际供应商签订长期贸易合同,建立稳定进口渠道。同时推进农业“走出去”,促进跨国农业投资。
  大宗粮食作物依靠自己,大豆、蔬菜等小品种通过国际贸易调余缺。中国每年进口大豆5400万吨,相当于节约几亿亩土地,进口300万吨棉花,节约几亿亩棉田。
  有学者提出,农业完全依赖国际市场,通过贸易来保证13亿人口吃饭,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世界每年粮食产量2.3亿吨,大约一亿吨小麦、一亿吨玉米、3000万吨大米,但是,中国需求小麦一亿吨、玉米1.6亿吨、大米1.8亿吨,这意味着,你到国际上买什么,什么就暴涨。,你想,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量的一半被中国买去了,世界粮食供给很有限。
  也有学者主张“走出去”,希望通过到国外种地来解决粮食问题,这个方式也需要谨慎探索,比起贸易方式,投资方式风险更高,有些企业在国外租地、合作办农场,有很多教训,并非是一条坦途,目标国的法律限制、经营方式、贸易限制等问题,烦恼不少,因此,要慎重再慎重。这条路要探索,我主张主要还是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灵活探索新路径。  
【作者:《财经》记者 王延春 】 (责任编辑:陈君)


发表于 2011-4-2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以食为天,此环不可松。
发表于 2011-4-27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农业效率,科技兴粮成为关键
发表于 2011-4-2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云说“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泱泱大国,十多亿人口,粮食问题与天一样大。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11:42 , Processed in 0.15703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