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1

[地方] 紫砂壶名家徐元明:三十年方出境界(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6日 08:15 大河网-大河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壶名:同桌的你(徐元明作)


  徐元明,国家级高级工艺师,1964年生于江苏宜兴,以制作松、竹、梅壶见长。在传统技艺上力求变化创新,富有时代气息,技法俊秀细腻,有独特鲜明的风格。
  □记者 王珂
  河南第三届紫砂艺术节将于5月6日在国香茶城启幕,届时,除琳琅紫砂齐聚中原外,主办方还邀请到众多宜兴紫砂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弟子、当代实力派紫砂名家徐元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此次紫砂节上,他不仅带来自己多只代表作品,还将在5月9日与中原壶友进行一次谈壶论道的互动活动。
  风格不是刻意造就
  徐元明,自上世纪80年代就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学习紫砂技艺,从事传统全手工技法及造型设计。对于这段师生缘,徐元明倍加珍惜,他说,这是一个机会,有幸得之,便不可辜负。 师从大师,仍然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学技的过程,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矩,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训练过程,对制壶工具的要求,制壶过程及顺序,施工的手法,甚至连工作台上的水罐、抹布及小工具的位置都各有讲究。
  传统制作工具的运用是关键所在,要求相当严格,除常用工具之外,其他工具没有现成的,需要制壶者根据壶的造型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这就要求制壶者在掌握好制壶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掌握工具的运用和传统制作方法。达到这一点绝非一日之功。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一个造型,其所运用传统技艺水平的高低,便可区分出高档作品和低档产品。
  回顾这30余年的紫砂历程,徐元明说,今天的成绩不是偶然得来,其中辛苦不足与外人道,但没有前面30年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高峰。5年基本功,10年有领悟,15年渐渐领悟其中诀窍,20年慢慢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整个过程千锤百炼,每一步都不能落下。他说,风格不是刻意造就的,是积累所得。
  做壶要用心
  直至今日,徐元明每天的日程安排中,与壶有关的工作仍然要花费8到10个小时的时间,构思、画图,设计造型,用什么线型……一把壶在动手前,要经过精细到每一个线条、每一处细节的精心设计。徐元明的创作速度稳定在一个月出两把壶。不为利所惑,坚持职业操守,坚持全手工传统制作,“做壶要用心,手到意到心到,做出来的壶才有精气神,有神韵,有灵性”。用心的作品,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不需要张扬,人们自有评判。对这点,徐元明有充分的自信。
  除了壶,还有一小部分时间用在外围的知识补充与信息吸纳,参考书刊,古典的、当代的艺术作品,广有涉猎。看《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可以深入理解紫砂壶的骨感和转折,看《中国玉器》,可以体会紫砂壶的温润感和亲和力……而这些领悟,最后仍然被融入手中的作品。
  30年的积累得到的是对前代名家作品的深刻领悟,方创出自己的境界。当你有了领悟,用心地去做,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把这种领悟体现到每一个步骤,出来的就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壶友认可的作品。徐元明的壶,典雅精巧,神采飞扬,突显了全手工制壶之神韵。
  对模具壶盛行、代工壶不鲜的当代紫砂市场,徐元明不愿意置评,他说,自己能够得到大师口传心授,得到这么个机会,就得自己把握,既然走上这条路,虽然有许多的艰辛、不易,但也得到极大的乐趣,辛苦也是快乐的。
发表于 2011-4-2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壶名家------徐元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10:30 , Processed in 0.15180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