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2

[娱乐] 徐玉兰的小“粉丝”(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8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插图 杨宏富

  由“三国”结缘

  我们居住在杭州湾南岸的一座小城,我儿子刚读小学。谁料想,这小儿却忽然迷上了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成了她的铁杆粉丝!

  儿子迷上徐玉兰,事出偶然。之前,他迷的是三国,迷关云长,迷赤兔马。但我是越剧迷,开车的时候,常放徐玉兰的碟子。放的时候,我顺口告诉儿子,“哭祖庙”一折说的就是三国故事,其中的“二皇祖”就是关羽。他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对着戏词,听徐玉兰“哭祖庙”。老实说,他原先一点都不喜欢越剧,我们一放越剧,他就关掉,改放他的儿童歌曲。可是,自从唱上“桃园结拜情义重,出生入死建奇功”之后,他的口味就重得不得了,只一味唱徐玉兰,把儿童歌曲当作了小儿科,已经不屑为伍了。

  忘情的演出

  没过多久,他把徐玉兰的整张碟子都唱会了。为了一句起调、一句白口,他千遍万遍地模仿,不厌其烦。到后来,我们都听得耳朵起茧了,可他还乐此不疲。有时轿车到家了,他却让我们先进去,自己仍躲在车里学唱。让他背数学口诀,一星期了,他还在原地踏步呢!

  起初,他只学徐玉兰的唱腔。渐渐地,他迷上了徐玉兰的表演。他歌之唱之,犹嫌不足,于是开始舞之蹈之,不断临摹徐玉兰的表演。老实说,我不大允许他手舞足蹈。固然,徐玉兰身上有雉尾生的功架,表演上不乏英挺潇洒的一面,但她毕竟是女小生,尤其是那兰花指,翘得很是脂粉气,我怕她把我儿子“教”坏一个小男生学成了娘娘腔,那就惨了。好在,他天性顽皮,仅学得了一股“猴劲”而已,绝没有“伪娘”的苗头,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一天,一走进家门,他突然跑向书房,对着书桌,大喊:“林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我们一愣,原来他戏瘾上来了。只见他抱胸顿足,拍着书桌,唱开了“金玉良缘将我骗”。见桌上有一个遥控板,他就随手拿来当灵牌,忘情地演出着。我们见他“发痴”的样子,去拉他,他反而更加投入,旁若无人,我们就只能告退,不好意思再去打扰。此后,他常常这样,我们见怪不怪,任由他自由发挥去。

  可是不久,他的嗓子越来越哑。我们警告他不能再唱戏了,他不听。一上车,就把徐玉兰的碟子塞进去。他在学校里也唱,许多小朋友都喊他“唱戏大王”。

  一次,我们协会去外地旅游考察,有几个同道已经知道他是“小徐玉兰”,就在车上怂恿他亮亮嗓子。起先,他有点忸怩,不好意思上去。后来,他终于经受不住叔叔阿姨们的引诱,“嚯”地上去了。“呼天痛号进祖庙”一句长腔,唱得有板有眼,大家都笑翻了。“先帝!”他喊得铿锵有力,倒把大人震住了。“你们怎么教的啊?”旁边的朋友问道。“我们真的没教,是他自己迷上了,我们拦还来不及呢!”“真亏他的,这么长的唱段,还真背得一字不落!”回来的时候,大客车抛锚了,在一个修理店换胎。大家没趣,就逗着儿子一遍遍地唱。儿子又是唱又是跳他的表演像跳大神,粗犷有力;有时故意抛一个“色迷迷”的眼神,笑得大家都快没气了。这一次外出,儿子的人气最旺,把领导都盖了!

  儿子回来,连带白字,连带拼音,写了一篇日记,题目叫《我爱徐玉兰》!

  当学问研究

  是的,徐玉兰成了他生活中的最爱。我也曾犹豫,要不要给他买徐玉兰最新出版的三碟装的“唱腔集成”。我不想他浸淫太深,可是见他那么喜欢,又有点理解他,最终还是替他买了。他高兴得不得了,几乎要“玩物丧志”,我又有点后悔起来。生日的时候,阿姨问他,要什么礼物,他竟然说,要一套“戏服”。“小孩子穿什么西服!”我还以为是西装。“什么!是唱戏的戏服!”天哪,还真想去演戏了。平时,他老是拿着毛巾当水袖,我们已骂过他多次。这一次,我们毫不犹豫地拦住了他阿姨。结果,他只能拿出当年迷关羽时的战袍一根浴巾,继续演他的春秋大梦!

  儿子满脑子都是徐玉兰。一次,一个同事说他女儿由奶奶带着去看了社戏,他就问:“是不是徐派?”同事是戏盲,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徐派?”儿子就给他耐心解释:“徐玉兰,就是音很高的那个!”同事答道:“我不知道。”儿子很失望,关公碰上秦琼,空搭。可是,在家里他就不一样了,我白他一眼,正要骂他,他就唱《是我错》里的戏词,“眼睛白我眼睛错,嘴巴骂我嘴巴错”,让我哭笑不得。
  儿子还真把徐玉兰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我们家里有的越剧资料,他全都翻了出来。就是去外婆家做客,他也带着砖头厚的两本书《中国越剧》和《上海越剧志》。《越剧戏考》更是随身带着。是的,徐玉兰成了他生活中的一杆标尺。我们闲聊时说到哪一年的什么事时,他有时冷不防地会冒出这么一句:这一年徐玉兰演《追鱼》,那一年她演了《磐石湾》。这么冷僻的剧目,大概你听都没听说过吧?我们说到某位作家时,他会莫名其妙地问:那时徐玉兰出生了没有?总之,他是三句话不离徐玉兰。有一天,我们在私下说,单位可能会组织我们去上海旅游,儿子的耳朵立马竖了起来:“那太好了,我们一起去,还可以顺便看看徐玉兰!”

  我与妻子都称得上是戏迷,可也没迷到这样的程度啊看来,儿子铁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由此观之,说传统戏曲后继乏人,倒也不可一概而论的。

  作者:岑燮钧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
发表于 2011-4-1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此不疲,传承经典。
发表于 2011-4-18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戏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14:52 , Processed in 0.16058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