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2

[人物] 徐国祥教授在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的演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0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思想者小传
徐国祥 1960年生于上海,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和曙光跟踪学者、国家统计局全国优秀统计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模范教师等称号。长期从事经济统计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5项。获财政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教学和科研优秀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统计指数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文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只是单纯追求经济 “数量”上的扩张,同时应当改善和提升整体经济运行 “质量”,努力调整、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
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什么?主要在于通过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增长和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相协调,人口和环境资源相协调,产业发展和社会承载相协调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以 “四个率先”为经,以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为纬,要充分体现上海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具备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GDP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同时要求经济增长有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投入产出效益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和健康。而经济发展方式,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只是单纯追求经济 “数量”上的扩张,同时应当改善和提升整体经济运行 “质量”,努力调整、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就是从以出口导向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向以内需为主导,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方式转变;从以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向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双引擎推动的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方式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方式向效率公平并重、更多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方式转变。
为正确反映和评价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演变,需构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上海的市情、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综合分析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按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主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具体指标上,并进一步构建关键的核心指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指标
自 “十五”以来,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指数由2000年的100点上升到2009年的170.42点,年均增幅为6.10%。由此表明,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是卓有成效的。
我们认为,可以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成四个二级指标:经济建设、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文化建设,下设34个三级指标。
经济建设包括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等评价指标,具体由经济增长率、经济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业从业人员占比、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数、外贸进出口依存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举办国际会展次数、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等16个指标构成。
自主创新建设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评价指标,具体由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科技成果数量、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等4个指标构成。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等评价指标,具体由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全市环保投资总额、绿化覆盖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等6个指标构成。
民生文化建设包括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就业保障和文化建设等评价指标,具体由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恩格尔系数、平均期望寿命、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万人拥有受高等教育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文化产业增加值等8个指标构成。
为了能更好地对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评价,我们在上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了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指数和四个子目标分类指数。
研究表明,自 “十五”以来,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指数由2000年的100点上升到2009年的170.42点,年均增幅为6.10%。由此表明,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是卓有成效的。然而, 2008和2009这两年综合评价指数的增速有所减缓,其增幅为2.27%和2.47%。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分类指数拖了后腿:一是2008年自主创新建设指数出现了负增长;二是2008年民生文化建设指数出现下滑。
自 “十五”以来,经济建设、自主创新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指数都保持较为稳健的增强态势,生态文明建设指数的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为7.66%。自主创新建设指数紧随其后,年均增幅7.49%。增幅排在第三的是经济建设指数,年均增幅为5.53%。民生文化建设亦呈上升态势,但相对于其他三个分类指数来说其上升态势较为缓慢,并且在某些年份出现反复,2008年其指数出现了负增长。
自 “十五”以来,经济建设分类指数总体上保持着较快的上升态势。经济建设分类指数由2000年的100点上升到2009年的162.26点,年均增长率为5.53%。然而,相比于 “十五”期间6.30%的增幅, “十一”期间经济建设分类指数增势有所放缓,年均增长率为4.57%,尤其是 2008年和 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牵制了上海 “四个中心”建设步伐。
2009年,经济建设分类指数增幅为0.08%,这是 “十五”以来,经济建设指数增幅最为缓慢的一年。究其原因,一是 2008年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16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 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探至8.2%。二是2008年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增长率首次跌破零,跌幅达到8.92%,到2009年,跌幅则迅速扩大到23.14%,下降幅度较为显著。
在两个五年规划期间,自主创新建设分类指数在四个分类指数中,增幅排名第二。自主创新建设指数由2000年的 100点上升到 2009年的191.58点,年均增幅为7.49%。然而同“十五”期间10.11%的年均增幅相比,“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幅明显放缓,仅为4.30%,2008年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首先,近年来上海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自 “十五”至今,年均增幅高达8.22%。然而,进入“十一五”之后,科研投入力度有所减缓,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年均增幅为5.35%,低于近十年的年均增幅,可见当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发展瓶颈。因此,应当努力创新和改善当前科技创新方面所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确保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并提升其经济效益。
自 “十五”以来,生态文明分类指数总体上保持着较快的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100点上升到2009年的194.36点,年均增长率为7.66%,该指数在 “十五”增幅明显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10.08%,而进入 “十一五”后,该指数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从具体指标看,首先,从2000年至今,上海市工业 “三废”保持较大幅度的下滑趋势,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万元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年均下降17.34%、 6.35%和6.86%。其次,2000至2009年上海市环保投资总额快速上升, 2003年至2008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态势, 2009年的增速有所放缓。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政府环境整治、环保产业上的投资力度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自 “十五”以来,民生文化建设分类指数由2000年的100点上升到2009年的 125.48点,年均增幅为2.55%。尤其要注意的是, 2000年至2007年,上海市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持续下降,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持续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说明了上海市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增长不相协调的现象,这就导致了经常出现经济高速增长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不相符的尴尬局面。近两年,这一趋势有所扭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开始超过经济增长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
上海目前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提高经济抵御外部环境干扰和牵制的能力,是上海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根据上述分析所得出的初步结论,我想提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个方面,致力于以加快上海市 “四个中心”建设为平台,以创新的姿态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应当特别注重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现代服务业,而金融、贸易、物流和航运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这些产业的发展是确立上海市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当以 “四个中心”建设为载体,增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抵御外部环境干扰和牵制的能力。第一,应当切实淡化以追求单纯经济数量上扩展的目标导向,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应当大力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尤其要重视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金融、贸易、物流、信息、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集聚区建设,这是 “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上海经济未来能否站在世界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第三,应当协调好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但是一味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反而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后果。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经验,在确定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时,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适当的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三是不引起物价上涨,以避免通货膨胀;四是投资与消费保持协调,不可相互挤占。只有保持适当的投资力度,才能对经济发展形成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抓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密集度和国际化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结构建设和产品创新,在加快金融制度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用本土培养与海外引进两种方式结合,快速培养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业人才。
第五,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一是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上海自由开放程度,主动实行全方位的开放策略。二是应进一步加强上海商业对内对外辐射力度,大力发展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改善贸易结构,建立和完善拓展贸易渠道的组织体系,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增强对外贸易服务功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应当着力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和能级。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做到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平衡快速发展。
第六,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上海应当发挥其国际化大都市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优势,用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眼光发展文化创意、体育和娱乐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需求导向型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长三角为腹地的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集群。
第二个方面,注重和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上海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程度的瓶颈问题,应当加快增强自身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重视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善第二产业结构。这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应当树立利用科技促进区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战略理念,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走跳跃式发展的道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加速科技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因此必须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扭转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态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在国际高科技领域所处的地位,因此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区域在未来发展中可获得的经济发展空间越广阔,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越强。
第三个方面,将提升生态文明和节能减排水平,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只有继续采取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才能保证上海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实施有效监控手段的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努力降低工业 “三废”的治理成本,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不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强化节能管理,加强节能政策引导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节能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相应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升级。
第四个方面,以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落脚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具体而言:
第一,改善民生首先应当做到保障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使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让老百姓切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这将不断刺激居民消费增长,通过拉动内需从而带动整体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增强内需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创业政策和就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同时也要不断地进一步深化提高上海市的城镇化水平。
第三,不断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居民的消费结构也能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应当重视建立健全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提振人们的消费信心,进而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和规模,改善和平衡当前的需求结构,从而拉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重视教育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劳动者技术及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壮大教师队伍,降低教育的收费水平。并在抓好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时,开办岗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等,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发表于 2011-3-20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统计统计,报表为据。键盘一敲,多少实虚?
发表于 2011-3-2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8 02:06 , Processed in 0.18434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