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5

[人物] 徐文兵读黄帝内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文兵读黄帝内经:怎么能活到120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绘图 李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文兵 1966年出生,著名中医专家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马世琦先生,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
  多次受媒体邀请讲述《黄帝内经》的中医智慧,著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现学现用 》、《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不少人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更重要的是讲述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著名中医专家徐文兵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现代式”的解读,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现代人所谓时髦生活方式中潜藏的危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文兵强调择业需谨慎,做盾牌盔甲的人想着怎么把盔甲做得特别厚,把人保护好,这种职业造就了一副慈悲之心。做弓箭的想着怎么把箭头磨得特别尖,所以眉头深锁,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要注意身心健康。  本文绘图 蒋立冬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有一天,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提出这个问题,岐伯就回答说,在古代的时候,“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所说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意思是,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活到一百岁了,动作还没有衰退、衰弱的迹象。
  什么是动和作?动是动,作是作,两者不一样。繁体字的“动”左边是个重力的“重”,右面是个发力的“力”。
  这个“重”其实和我们的脚后跟有关。我们的脚后跟叫踵,有个成语叫“摩肩接踵”。道家还有个说法叫“踵吸”,意思是说脚后跟还会呼吸。因此,所谓“动”就是指脚后跟发力。而“作”,一个单立人加一个“乍”字,意思就是人的五指乍开,它指动手。所以,我们常说的“动手动脚”其实就叫动作。动手叫作,动脚叫动。
  有句老话叫“人老先老腿”。当一个人的气血不够了,为了先满足心脑、脏腑对气血的需要,人就会牺牲他的末梢,于是,腿脚就开始不灵便了,手也开始不灵巧了。所以,很多人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比如糖尿病病人,他最开始受伤的可能是腿脚。就像蜥蜴,它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先断了尾巴。人到气血不足,需要保全自己的时候,就会牺牲自己的肢体。
  可是“上古之人”活到一百岁,腿、脚、手,一点儿衰弱的迹象都没有,这叫“动作不衰”。
  现在西方人热衷的健身,其实应该只能叫做“健体”。他们都是只锻炼四肢,不锻炼内脏的。看到这,又有人会产生疑问:体和身不一样吗?两者确实不一样。身是指身躯、躯干,体是指四肢。所以,“动作不衰”指的是他们的腿、脚、手都很灵便,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身躯是健康的,气血是充足的,所以才会“动作不衰”。
  这个问题,黄帝在三四千年前就发现了:年半百,50岁不到;动作皆衰,腿也迈不开了,手也捏不了精细的东西了。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还是因为人而导致的呢?显然,黄帝已经知道这肯定是由于人失道而导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知道者】
  现在的人,关注的都是一些物质、技术、条件方面的事情。没有人关心“道”,也就是那个大方向。
  
  所谓“道”,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是自然变化的规律。你顺着,或者你打算顺着这个规律走的前提是你要知“道”。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我们现在的人一拍脑门儿,然后就按照自己的臆想、妄想去做事了。这种臆想、妄想往往是违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的。所以,上古的人,尤其是那些知道天地变化规律的人,首先他知“道”;第二,他了解这个变化规律,他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道、法、术、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以为它们很玄,举个例子,比如说两个人开车去广州,一个开奥迪,一个开奥拓。谁先到广州?这关键不在“器”上。有比“器”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术”。假设开奥迪的是个新手,驾驶技术刚好及格。另外一个虽然开的是奥拓,但他是个老司机,他不往沟里开。这样,奥拓可能就先到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开奥迪的那个司机,驾驶技术又好,而开奥拓的司机驾驶技术还很烂。谁先到呢?这就要说到第三个层次——“法”了。法就是你选取的方法。
  比如说,本来去广州是要走陆路的,你非要在水上走。或者是你驾驶技术虽然不错,但是你走的是国道,而我走的是高速公路,这就叫取法。谁先到,那就又不一定了。
  那么,如果说,开奥迪的,驾驶技术又好,走的又是高速公路,但他还是不一定能先到达。这就涉及最后一个问题了,也就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那个“道”。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如果你开的是奥迪,驾驶技术又好,走的还是高速公路,可你是往莫斯科那个方向开了。那最终谁会先到广州?虽然另外一个人开的是奥拓,技术也烂,走的还是羊肠小道,但他的方向是对的。
  这就说明了一个现象:现在的人,关注的都是一些物质、技术、条件方面的事情。没有人关心“道”,也就是那个大方向。中医养生为什么好?它可能技术含量不高、高新科技层次也不高,但它的方向是对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是开着奔驰往沟里走。技术越高,结果离健康那个方向却越远。
  
  【取法阴阳】
  《黄帝内经》要求顺着四季调养身体。可现在,冬天本该是收敛、闭藏的时候,好多人却去冬泳。
  
  “道”是一个很玄的东西。当人们说“道”很玄,很虚空的时候,岐伯老师就说了,你可以取法阴阳。
  阴阳的变化是看得见的。简单说来,昼夜就是阴阳。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另外,男女是阴阳,四季也有阴阳。
  你想“法于阴阳”,但是你又不知道如何去“法”的时候,你可以跟着老天爷明示给你的这些现象去做。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现在的人是怎样?逆于阴阳。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卡拉OK。而且,现在很多人喜欢晚上去洗桑拿。按道理说,晚上是应该收敛的时候,人的所有神经细胞,整个气血都处在一种收缩的状态。洗桑拿就会使得细胞大张,气血升腾。这都是不法于阴阳,属于不法分子。
  另外还有四季养生。我们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第二章就叫“四季调神大论”。它告诉你应该怎么顺着四季的变化去调养自己的身体。可现在,冬天本来应该是大家收敛、闭藏的时候,好多人却去冬泳。说什么与天斗,与地斗。
  有人就会说,有些搞冬泳的人活得还挺长的啊。你这是光看贼吃饭,不看贼挨打。光看贪官耀武扬威、荣华富贵,却没看到他背后遭受的一些罪。你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冬泳而死掉?你又知道有多少人学冬泳之后病得很惨?这些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会在电视上对着镜头说,我多少年没感冒了,或者说我怎么样。这些人都是被这些违反自然的习惯给害了。
  不过,冬天也有常青树,就是松柏。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松柏再去冬泳。所以,“法于阴阳”说起来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顺应自然,不与天斗、地斗。
  我现在说祝你好运,是说如果你顺应天地运势的变化走,你就能交好运。否则,你就要倒霉、要背运。
    比如说炒股,现在这个情况明明大势在跌,有些人总想着抄底,就老觉得自己能抄到底,结果抄底的人稍有不备就被套牢了。以为3000点总是底了吧,2500点,到底了吧。却一直深不见底。所以,最高的境界是不炒股。你这抄与不抄,都是在做错事。

【和于术数】
    古人择业不光为了糊口,还要有益身心。现在有些人为了供房子,被迫选择不是很喜欢的工作。

    黄帝的老师岐伯在回答他“古人为什么能活到天年”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们除了要“法于阴阳”外,还要做到“和于术数”。
    前面那个“术”是技术的术,后面这个“数”是算数的数。第一个“术”泛指我们谋生的技术,或者谋生的职业。孟子说:人,术不可不慎。就是说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为什么“术不可不慎”?因为职业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说的就是这事。中国古人选择一种职业,他不光为了糊口,还要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如果你选择的职业整天就是在伤害你的身心,那这个“术”他宁可不做。
    这话让我很有感触。其实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充满了焦虑,有些人甚至充满了仇恨、恐惧、愤怒。多数不好的情绪都是由这个工作而引起的。做了一辈子工作,最后可能是惹来了一身的伤痛,或者是半途而废了。
    当然,孟子说“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也是有其道理的。就是说做弓箭的那个人,他整天想的是怎样才能把箭头磨得特别尖。他生怕这个箭做得不好,不能把人杀死,所以,他整天想的都是害人。可是那个做盾牌盔甲的人,他整天就想着怎么把这个盔甲做得特别厚,然后把人保护得特别好,就是这种职业造就了他一副慈悲、关爱之心。所以,你选择这两种职业,最后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人性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孟子才会说“术不可不慎”。选择工作的时候,你一定要选择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工作,而不是去做那些弓箭啊,或者是怎么把人弄死的工作。
    后来孟子又说到“巫匠亦然”。“巫”指医生。医生生怕自己的技术不好,不能把人抢救过来。可那个“匠”,也就是做棺材的,他整天就盼着死人,多死几个人就多卖几副棺材。所以大家看,一个发的是慈悲心,一个发的是恶毒之心。这种术对人的身心影响太大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一天,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听说上古时期的人,活到一百岁了,动作还没有衰弱。现在的人,50岁不到,手脚都衰老了,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还是因为人而导致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能够愉悦快乐地过完上天规定的日子,过百岁才去,是因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岐伯的这短短二十四个字浓缩了饮食起居、职业规划等种种生活哲理。其中的前半句“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虽然并未对修身作出具体的规划,实际上却是指出了养生之道的“大方向”,先端正了态度,顺应了自然规律,注重了心理健康,才能走对健康这条大道。



    对于职业,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你如果选择一些跟自己内心相矛盾、相抵触的职业的话,这些就是最下贱的职业。所以,他们是建议大家不要这样去选择的。
    我看到过很多这种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个演员,他父亲去世了,但是他今天晚上还有演出,所以他就回家给父亲磕了个头,然后强作欢颜地给大家做表演。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讲,这非常好,这人也值得尊敬。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说这个人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的内心很痛苦,但是他还要装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这对他本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慢慢的,时间长了就会落下病来。
    例如,我们看到很多演员,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本人却是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外国的憨豆先生,还有跳楼自杀的张国荣,他们都是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笑声的明星,但他们自己却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作为一个演员,如果他(她)自己不知道会面临这种冲突和矛盾的话,那他是不幸的。但如果他(她)知道了,还坚持演戏,结果入戏以后很长时间都出不来,陷入一种近乎魔怔、疯癫的状态的话,那我们一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她)走出来。  
    古代很多人,由于他们“和于术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不压抑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活得比较长久。我适合做这个事,就顺便去做了。不像现在有些人为了供房子,有些时候被迫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工作,这样就扭曲了自己的身心。
    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选择一份至少适合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工作,这样才有益于我们的身心。
    什么工作是你内心觉得很喜欢但又说不出来的呢?就是说你心里本来是高兴的,但是你要装出不高兴的样子。比如说我看见有个人摔倒了,特想笑,但是我觉得不能笑,不然就会显得不礼貌或者不道德。
    那到底是该笑还是不该笑呢?从本性来讲你应该笑。当你“见人有所失,若己有所得”,或者是见人有所不幸,自己觉得很快乐的时候,说明你正处于一种隐性覆灭的状态,你有一种隐含仇恨的情绪需要流露和表达。如果给你一个表达的机会,你把它流露出来也就没事了。也就是说,当你的情绪不正常时,你应该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压抑它。
    比如说齐达内,被人骂了那么多恶毒的话,甚至他的姐姐、妈妈都因此被人泼了脏水。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齐达内是选择了一头把对方给撞倒,然后拿一红牌下去了。从身心方面来说,齐达内没有受到任何损害,他以牙还牙报仇了,他不憋屈。但是从意识层面来说,他受到了惩罚,挨了红牌,法国队也把冠军给丢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憋着这口气踢完球,可能他最后获得了世界杯冠军,也跟大家一块儿在那儿欢呼,但是他心里还是觉得难受,因为他挨骂的那口气还没发泄出来。怎么选择,这得看你自己,当然,这也要看时间和场合。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说,只要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人就能够“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有的人对此表示怀疑:在《黄帝内经》问世的那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连50岁都不到,真的有这么一个“度百岁乃去”的年代存在吗?
  有,别说过去了,现在也有,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罢了。
  除了长寿,大家还要追求健康。健康和长寿不是一回事。不健康的人,不见得不长寿。很多药罐子活得长久。而很多健康的,又有能力、又有精力的人,却突然死了。所以,我觉得在生命的值和量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
  我经常说“形与神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在看一个作品,或者是一幅画的时候,你会说这幅画形似什么,那幅画神似什么,或者说这个演员他演得活灵活现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判断一个人生与死的标准和西医不同。
  西医原来判断一个人的生死是看心跳。如果这个人心率没了、呼吸没了,就叫死了。后来,他们发现有些人死了以后又活了,尽管没呼吸、没心跳了,但是这个人的脑子还没有死。所以,现在西医判定一个人完全死了,就说是脑死亡。
  可是,中医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人没神了,他就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可能还能吃、能喝、能干活,但是他已经“死”了,因为他的元神已经离开他的身体了,中医管这种状态叫“行尸走肉”。
  所以,我认为人的躯体只不过是我们的元神寄居的一个小的旅馆。如果这一辈子,你把这个神伺候好了,保护好了,你让他高兴了,让他愉悦了,那这个神在你的旅馆就会多住几天;如果你伺候得不好,他就要离你而去,而你就会活得很痛苦,有的人甚至还会自杀、自残。原因就是这神不想在这儿待了,他走了。
  上古之人活一辈子就实现了“形与神俱”。他们的躯壳跟他们的元神相处得非常融洽,而且,他们到死也不会出现像现在人这样痛苦得非要寻求安乐死来解脱的情况。人家都能得善终,所以叫“预知时日,无疾而终”。
  这原本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我们瞎闹,闹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矛盾都集中在某个时候,来了一个大爆发。结果,有的人不得好死,而大多数人还不得好活,活着很痛苦。现在,“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人,实在太少了。
  《黄帝内经》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什么是天年呢?就是天赋予你能活的寿命。据《黄帝内经》的说法,天年应该是120岁。
  我们经常说祝您长寿。这个寿,在古代是有特定含义的。60岁一个甲子,就是说你生于某某年,60年以后又回到这一年了,你活了60个春秋,这叫一个甲子,叫寿。所以,我们说60大寿。而人在60岁之前就死掉的都属于夭折。我原本也以为只有婴儿在还没满月前死掉那才叫夭折,其实没过60岁死都叫夭,都是很不幸的死法。
  60岁以后接着就是“尽其天年”。所谓的天年就是两个甲子,是120岁。
  所以,60岁叫寿,80岁叫中寿。按照北方的习俗,老人家如果是过了80岁才去世的,那老人家就是活到了中寿,是喜丧,他的子孙辈儿都是要戴红的。然后,活到百岁叫长寿,活到120岁就叫尽其天年了。
  老天爷本来已经给我们设定好程序让大家活这么长时间的,但是,我们现代人压根就没活这么长时间。至于为什么,《黄帝内经》后面就列出了大家为什么没能活这么长时间的原因。
  古代的人,能够终其天年,而且还不是病病歪歪的,而是动作不衰的尽其天年,就是因为他们伺候好了“元神”这个贵宾。你要是躺在床上,输着液、打着吊针、插着呼吸管,那就是行尸走肉。我们现代人要追求的就应该是古人这种有质又有量的人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叫“形寒饮冷则伤肺”,是说你身体受凉了,还老喝冷饮,肺胃相关,肺受不了。
  古代的人之所以长寿,除了他们遵守自然规律外,有一个原因就是“食饮有节”。我们现在说的饮食,实际上在《黄帝内经》里叫做“食饮”。意思就是说吃饭、喝水,喝水里面包括喝茶、喝酒,还有普通的饮水。
  当人碰到好吃的、好喝的东西,就想不停地吃、不停地喝,这是人的本能,是一种天然属性。可能就有人抬杠说,你们不是说要顺应自然嘛,那就吃吧。但是你说的这种吃,很可能就是在放纵你的欲望。这种欲望,如果不加控制的话,那就只能说喝得喝死,吃饱了撑死。
  所以,道家有个理论叫“取中”,它既不提倡纵欲,也不提倡压抑、禁欲。它在禁欲和纵欲之间选了个“中”,叫节欲。这个节是有节制,或是有节奏的意思。所以我们吃饭、喝水都要讲究节制和节奏。
  可能有人会说:这“食饮有节”没法量化啊。是没法量化。而且每个人的量化标准都不同。比如说喝水。现在很多科学家提倡每天要多喝水,你看电视上、广播里,一说到人生病,尤其是感冒,就说要多喝水。实际上这样的喝法是会喝来麻烦的。
  任何东西多了、过了都会出问题。所以,道家有一种理论叫“物无美恶”,任何东西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过则为灾”,一旦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它就会造成灾难。
  那人一般喝多少水就过了呢?通常来说,你的身体要比你的意识聪明。现在很多人都说你渴了再喝水就迟了。我说这不对,这不是迟不迟的问题,而是只有病人才会这么做。健康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该喝。所以,对于饮食有节,我在这里要强调几个问题:一是要不要按时吃饭,另外就是要不要多喝水。
  健康之人,他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所以,他会在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的时候觉得饿,觉得饥。
  另外,饥和饿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饥是指胃肠空了,饿则是你内心的一种感觉,你想吃东西了。所以,健康的人在早晨7点到9点这时会觉得饥饿,这会儿他会按时吃早餐。而到了中午午时,也就是心经当令的时候,他又会觉得饥饿,然后他会吃午饭。到了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的时候,他还会觉得饿。这就是人健康的表现。
  健康的人会按时、按量吃饭,那么,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人会有一些什么表现呢?比如说吃早饭。很多人说不吃早饭会有害健康,会得胆结石,这个那个一大堆。但就是没有一个人会问问自己:早晨7点到9点的时候我饥不饥,我饿不饿。
  很多人昨天晚上吃得撑了,或者睡得晚了,结果早上起来一打嗝,昨天吃的那个饭味儿还能闻见,整个胃是胀的,而且一刷牙就干呕,这就说明他的肠胃里还是满满当当的。如果这会儿把早饭给端上来,又是鸡蛋、又是牛奶的,这些都是阴寒、难消化的东西,你这会儿吃就等于是吃毒药。
  所以,“食饮有节”在这里还指饮食要顺应天地的生物钟,也就是要根据天地的变化和生物钟的变化来调整饮食。怎么调整呢?这就要求大家根据自己饥饿的程度来定了。
  我们经常说饭要吃七八分饱。人能进化到现在,而且比所有动物都优秀的一个原因是人不走极端。也就是说等到快到顶、快到极端的时候他刹车了,他不会说我吃得撑到嗓子眼了。
  那为什么只吃七八分饱呢?胃它本身是团肌肉,是有弹性的。你年轻的时候它弹性好,塞多少东西,它都能很快地消化掉、排送掉。但你岁数大了以后,气也弱了,胃的弹性也没那么好了,就好像一个皮球,没有弹性了。如果你还是塞进去那么多东西,它就蠕动不了了。这时候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胃动力不足,吃完东西不消化,就好像在心口窝那儿堵了一个东西,下不去。古代有个词来形容,叫“块垒”,就是老觉得这儿堵得慌。
    以前有个说法,“用他人杯中酒,浇自己心中块垒”。怎么才能让这个“块垒”暂时感觉好一点呢,那就是喝酒。喝酒时肯定还有一些辛辣的东西伴酒,比如说吃一些辣味饭什么的。我们经常说吃辣菜能下饭,就是因为它能促进消化。但这都是暂时的。
    总之,《黄帝内经》里讲的“食饮有节”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食欲,包括喝水,是要有所控制的。另外,我们还要把握好吃、喝的节奏。现在,很多人吃饭简直就是狼吞虎咽,“哗哗哗”的,这嘴里还嚼着,那筷子已经夹到盘子里了,然后这口饭还没下咽,那筷子就进嘴里去了。这些都是你躁动不宁、心火旺盛、欲望过剩的表现,严重的叫“欲火焚身”。
    关于饮水,古人讲究的是不渴不喝。现在的人则是不渴也要灌,而且每天要灌八杯水,杯子还不一样。灌完后,你一摸肚子,“咣咣”的,全是水的声音。有的人还不停地小便上厕所,说我这是在排毒呢。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我治疗过很多这样的病人,都是一咳嗽,“哗”的一下,尿就出来了,自己却还在那儿灌水。有的则是长了一脸的水斑。
    水是阴寒的东西。你不要以为水就是好东西。世界上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多了就是坏事儿。
    我小时候在农村待的时候,看到那些大骡子、大马一天活干下来,出了一身的汗,然后就去饮牲口去。饮牲口的水都是从井里打上来的,特别凉。这个水倒在饮马那食槽里面的时候,那些农民不让马直接去喝,他会在那水槽上面撒一层饲料草,这草就浮在水面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看那个马,它鼻子和嘴是长一块儿的。它伸下头去喝水,一吸水吧,那个草就呛它的鼻孔。所以,马在喝完一口水后就得抬头打一个响鼻儿,把那个草喷出去。这其实就是在强制它“食饮有节”。
    这么一口一口地喝水,第二天牲口就不会得病。如果不撒这个草,那牲口跟人一样,它也渴得不行,也想快点喝水。但是如果咕嘟咕嘟地灌下去,第二天那牲口肯定就病了。老百姓把这叫做“炸了肺了”。就是说这么一热加这么一冷,牲口会受不了。但是,牲口都受不了的事儿,现在我们人类天天都在干。
    现在的人是这样的:打完球以后,冰水、冷饮,都是“咕嘟咕嘟”直往下灌。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人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好多孩子都得这病,其实就是这么没有节奏、没有节制喝出来的。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形寒饮冷则伤肺”。意思是说你身体受凉了,还老喝冷饮。这个冷饮喝到胃里后,就得靠你的胃,把这个冷饮温到跟人的体温一样。这就需要消耗你的能量,日积月累,胃当然会受不了。肺胃相关,所以时间长了,肺也受不了。
    还有,当你身上疼的时候,一般都会弄个热水袋来捂一捂。现在,你装了一肚子的冷饮,那就相当于在身体里面放了一个冷水袋,而且还是冰镇的,这样,心和肺绝对受不了。我觉得很多人的病都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得出来的,有的病还可能会陪伴他一生。
    说到喝冷饮,我还想到一个现象:很多中国人到美国待个两年到三年以后,就开始得花粉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国没有热水喝,他们到美国后就跟着美国人喝冰水。喝着喝着,三年下来,就把自己这个胃彻底搞坏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为什么人家美国人喝那么多凉水就没事儿呢?
    谁说没事?比如说,美国人会得很多奇奇怪怪的病,你看美国的胖子都是奇胖,这就是冷饮喝多了的缘故。
    到美国的餐馆,你往那儿一坐,服务员上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啪”的一声在你前边放一大杯水,上面全是冰。为什么?美国是个商业性十足的社会,你得从这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原因。
    你想想看,在吃饭之前你喝一杯冰水有什么感觉?冰冰凉的,很爽。你再想想看,一个人受伤以后,或是运动员受伤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冰敷。那冰敷以后是什么感觉呢?没感觉,就是对疼啊、痛啊、胀啊什么的都没有感觉。
    所以,在吃饭前来杯冰水,你待会儿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你都会没感觉。即使这个东西做得一般,你也没感觉。时间长了,你也会变得奇胖。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饱就知道饱了,就打住不吃了。可是你喝一杯冰镇水以后,没感觉了。所以这个老板就挣钱了。
    我再来说一点题外话。我在美国呆了不到两年。美国的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肉菜吃起来没味儿。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我最痛苦的就在这儿,吃猪肉,您看着像猪肉,炒出来却没猪肉味儿。芹菜这么粗,然后做出来也没有芹菜的味儿。就像有些人说的:这个长得像猪肉的菜很奇怪,它号称猪肉,实际上却没有猪肉味儿。传统的把这叫做“有形无气”。有那个形,有那个体,但里面没有那个气,没有那个能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居有常】
“常”是有规律的意思。这个规律是符合人体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昼夜颠倒、日出而睡是逆天而行。
    起居有常。“常”是指什么?常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又变化着的东西。又说它不变,又说它变的,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什么叫有常?有常的反义词是无常。
    我们把人死了叫无常,人活着应该是什么?有常。就是说人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
    为什么要固定呢?因为天地阴阳的变化有固定的规律。比如说昼夜的规律。你看我们到冬天,12月20日就冬至了。冬至那天昼短夜长。这个时候怎么办?人就应该多睡觉。
    《黄帝内经》说“夜卧早起,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没太阳的时候你别折腾,多睡觉。然后等日上三竿的时候,你再出来活动。这就是说你的生活规律是跟着太阳走的。
    但是,如果说在特别阴寒、寒气特别重的时候,你不顾自己的身体去冬练三九、去跑步、去锻炼的话,如果你的身体底子还不错,你是能扛得住;你要是身体有问题,就很有可能在冬至这天发生心梗猝死。
    冬至是水气最旺盛的时候,水克火,所以,这时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脏,保护好你的阳气。
    凌晨是黎明前的黑暗,卫生间又是家里风水最差、最阴寒的地方,然后又赶上冬至这一天是最阴的。尽管我们说“冬至一阳生”,但冬至这一天,阳气虽然开始萌发了,但是另一面它的阴寒还是最旺盛的。
    我们说起居有常,这个“常”就是有规律的意思。而不是说我每天必须几点起,几点睡。冬天你应该几点睡、几点起,春天又该几点起、几点睡,它都是有规律的。
    这个规律是符合人体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如果你顺应了这个规律,那恭喜你,你的运气来了。我们经常说祝你好运。这个运气从哪儿来?谁给你带来的?它就是天地运化过程中的节奏和规律。跟着它走你就走运了。要是背着它干,你就背运,就倒霉。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昼夜颠倒,日出而睡,逆天而行。
    比如说,晚上去K歌的人,早上本该是起床的时间,他却去睡觉了。因此,慢慢的,慢慢的,他的运气就不好了。这就是我们说的“背运”,跟天地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还有我们常说的春天生、夏天长,这也是顺应天地变化的体现。到秋天就该收敛一些。到冬天就该猫冬、闭藏了。所以,在冬天人们常说“我在走运呢”,其实他走的是天地的运。
    夏练三伏还可以理解,夏天开放,出汗无所谓。但夏天吹空调就是背运了。
    到冬天就走运。那有的人就会说:中国有些南方地区,甚至包括南亚地区,它们没有冬天,那怎么办?这些地方没有冬天,但它们有旱季和雨季,也有阴阳的变化。
    比如说广州,它就没有冬天,也就是说它总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缺乏了一个闭藏的过程。这样对人体的阴精、阴液的损失就比较大,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广州人或者香港人都喜欢煲汤,那是他们天天在滋阴。如果不滋阴的话,他们就会受不了,精力也跟不上。
    而且,很多长寿的人都是生活在一些偏寒的地方。比如,长寿老人的出产地高加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有一个收藏闭敛的阶段,像动物一样有个冬眠的过程。而在赤道附近,那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个是早熟,一个是早衰。
    我刚去广州的时候,特别喜欢那儿的饮食。但是有一天,广州饭吃腻了,在餐馆里,我看菜单上有一个菜叫“谭鱼头”,因为我在四川吃谭鱼头的时候感觉特别香,然后我就说咱们换个口味吃谭鱼头吧。结果,吃完谭鱼头的当天,我的嗓子就肿了。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不谬也。你看广州这地方是喝凉茶的地儿,但你去那儿吃谭鱼头,就不行,太热了。
    起居有常,常就是固定不变,但又是有规律地变化的一种状态。但无论怎么变化,这个规律都是随着四季变化的。比如说,春天可以早起来一点;到夏天,晚上完全可以少睡一会,早起晚睡都可以;到秋天就要稍微收敛一下;到冬天干脆就应该早睡晚起,睡懒觉。
    有的老年人入秋以后,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就直接去睡了,然后睡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才起床,我认为这是对的。
    那如果老人家睡不着怎么办呢?睡不着的话就得好好想办法去调理。这就好像一辆车,它光加油但刹车不灵了,睡不着就是那个坏了的刹车,刹不住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

【不妄作劳】  
    虚妄的幻想往往是因为周围的宣传,或者是跟别人攀比而被煽动起来的虚火,就是我们常说的妄想。

    《黄帝内经》讲,人要健康除了前面讲的要“起居有常”外,还要“不妄作劳”。
    在古代,“妄”的意思就是与女人有关的死亡。至于“劳”,我们管这个叫房劳。“作”就是指中医里讲的五脏中的“肾”。生育能力差了,或者性功能差了,我们就说是肾虚了,指的就是肾精出了问题。
    肾精是支持人活一辈子的物质基础,它是有限的。如果肾精消耗得多了,那用于生产元气,甚至用于养神的部分肯定就少了。所以,“不妄作劳”一方面讲的是要减少欲望,另一方面说的是要避免性爱过度,过分劳作。这是养生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古代,“妄”是指与女人有关的死亡。后来,这个字引申为不切实际的虚妄幻想。正如我老母亲说的:现在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却很多。
    这种虚妄的幻想往往是因为周围的宣传,或者是跟别人攀比而被煽动起来的虚火,就是我们常说的妄想。你有妄想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你把这种妄想当成了本来就应该这样,你把它当成了你要追求的东西,一种正常的东西。简单说来就是,你把不正常的当成正常的了,但你却并不觉得是这样。 ■
李伟整理,篇幅限制有删节
发表于 2011-1-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9 08:46 , Processed in 0.15735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