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3

[人物] 解读徐显明 ———写于《法大任职演讲录》出版之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4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有些人物,你不能不写。记录他们,记录他们真实的思想和形迹,是一种历史责任。有些人物,说他们改写了历史,可能有些夸张,但与此同时,你又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一批人是在创造历史。

  徐显明,自2001年9月29日至2009年2月19日,7年又140天,任职法大校长共2275天,用他自己的离别感言形容,可谓“百感交集”,有太多不舍、留恋与遗憾。

  如今,徐显明在山大任校长已经一年有余,由他编著的追寻大学之道———《法大任职演讲录》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作为四个篇章的演讲录,让我们重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也真实领略他的“大学校长”之悟。

  有人说,徐显明不像个官员,他这个校长,不同于其他大学的校长。

  徐显明本人认同这个评价。

  “当官儿?一个大学校长也是官儿吗?大学校长非官非吏,但他应是王者。官员可以与学生在食堂同吃同乐吗?有官员讲话不用他人写稿子吗?有官员讲话不用念稿子吗?思想者和理想主义者比较符合我的实际,思想之王和理想主义者的特点是从不阿从权贵。”

  有人说,徐显明是个改革派人物,他走到哪儿,哪儿就要发生变化。他说:“改革不是折腾,改革的底线是不能把优良的东西改掉,同时也不能使现实进行的改革成为未来改革的对象。临时起意的,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外界的某种所谓的关注而采取的行动,那不是改革,是折腾。如果所有的改革都是预告式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且经过了民主的程序,这不能叫折腾,而应称改革。说我是个改革者,我尚可接受,但在道德、伦理、传统与价值领域,我比谁都保守,在这些方面,我可能是守成者。”

  有人说,徐显明在法大期间抛出的追求公平的招生政策得罪了北京市的领导,因而法大的新校址一变再变,以致于建设新法大成为空想。

  徐显明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过于牵强。

  “得罪北京市的领导?有点儿太小看人了吧。自2001年后至今,政府划给一个大学千把亩地,尚未有过。法大没有得到合适的地皮,只能说与北京市的规划和国家的土地政策有关,也与大学缺乏公关手段有关,与招生政策毫无关系。”

  记者问他,那您是如何看待外界的评价呢?

  徐校长淡定地回答:“孟子曰"自凡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我按别人的评价来做事我还能做什么?”

  徐显明,一个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说他是个能创新的人,他觉得只说对了一半;说他是改革派,他也不十分认可,他自己坦言,最崇尚的境界是做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学者。做大学校长和立法者都是学术的衍生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显明校长领悟的大学之道 来源:法制日报


  在徐显明校长看来,大学校长不是官,也不是吏,大学校长应该是教师的代表,他应该是学校的象征。当他被大家接受的时候,他应该是大学的灵魂。在西方教育学上有一句话,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

  本报记者蒋安杰

  徐显明校长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读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培根在这本书里设计了一个所罗门之宫,这个所罗门之宫可以翻译为理想之国,而他给自己的定位当然是理想主义者。

  真正的大学受人尊重

  徐显明校长说,他已经过了50岁生日,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当人们讲“四十不惑”的时候,这个“惑”字有两个意思:一是他不会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面对大千世界,他有能力去破解本质;二是他能拒绝诱惑。

  那么所谓的“知天命”指的是什么呢?在徐显明看来,“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记者:那您思考的是自己能做什么?

  徐显明:我想,我现在所能做的,第一立身之本是学术。20年前我完全有机会从政,但是从我放弃的那天开始,我就知道学术将成为我的终身事业;第二我能做的就是可以尽力来推动一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国家的立法作点贡献;第三,把我所在的大学办成具有大学精神、具有大学理念、具有大学理想、具有大学使命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把这三件事做好,就是知天命之年自己所思考的天命。

  徐显明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理想主义者。对此,他认为那些把他看作校长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

  他说,在西方有三王之说,在中国也有两王———权王和素王。权王,是让人服从其权势的王;另一个王,叫素王,吃素食,穿素衣,以其思想让人心悦诚服。所以,我们可以比较汉武帝和司马迁,周文王和孔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谁对民族的贡献更大。在中国近代,正因为多了一些昏君,多了一些权贵,所以民主才会走向衰落;正是少了一些知识,少了一些思想,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才会坎坷多磨。素王之王,已经失去了“权”的意义,在当今,大学校长应该是不阿从于权王的素王,即优秀的大学校长应当是一个思想者。

  大学校长非官亦非吏

  在徐显明校长看来,大学校长不是官,也不是吏,大学校长应该是教师的代表,他应该是学校的象征。当他被大家接受的时候,他应该是大学的灵魂。在西方教育学上有一句话,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

  他认为,大学应该具备三种权威地位,一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来源,大学应该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因此,校长应该是知识的代表;二是道德的权威,大学代表的是社会的良心,它应该远离世俗。道德有三种,即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只有三者都具备了,道德才能构成体系。因此,大学校长应该是道德的代表;三是思想的权威,大学作为社会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更多的应该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者和发源地,应该是社会的灯塔,引领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校长应该是思想的代表。

  徐显明教授说,要做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应该是“四个家”的集合。

  一是教育家,判断是不是教育家一个很直观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有理念,或者说是否有系统的教育思想,而判断这个理念标准的最终依据就是看理念实践后的受益人是不是学生。如果最终的受益人是学生,它就可以称为教育家;如果最终受益人不是学生,那他就不是教育家。

  二是学问家。不是教育家的大学校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不是学问家的校长,得不到教授的尊重,没有与教师相同的经历和学术的背景,甚至他都没有资格与教师交流思想,更没有资格和教授谈学术,甚至于也没有资格和教授谈工作;

  三是管理专家,管理的意义是实现既定目标与提高效率,因此,管理者首先是要带好一个团队,要把其理念最终变成全校的行动。如果他不是管理方面的专家,他就得不到大学管理层的尊重。但大学管理不同于市长对公共利益的管理,也不同于企业家对成本的管理,大学校长的管理是以人的德性养成与学术创新为对象的,其意义表现为对知识和学术的管理的改善上;

  四是政治家。要理解国家意志,要把握正确办学方向,不是政治家的大学校长,得不到政府的重视,甚至他连钱都要不到。这四个家合一,就是一个理想的大学校长。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具备这“四个家”的素质吗?

  徐显明:说实话,中国的大学校长同时是四个家的尚未产生。当校长是很难的,一个理想的大学校长,难度一定超过一个市长,甚至省长。因为校长既无省长的财政手段,也无市长的制裁手段。如果其他大学校长好过一些的话,政法大学的校长可能是最难的。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有一句话是“一个大学如果没有法学、医学和橄榄球的话,校长天天都会很幸福”。当我管理一所大学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是幸福的含义。

  记者:为什么当法大的校长更难呢?

  徐显明:因为法学思维的根本特征是怀疑与批判,校长的决定、校长配置资源的每一个措施、校长的每一项改革,对其他学科来讲更多的是理解和尊从,但对法学学科的教授来讲,首先是怀疑,然后是批判。这一点也许正是法学教授可爱的地方。法学教授的思维有两大特点:一是,绝不赞同他人的观点;二是,必须赞同他人观点时一定要用另外的方式表达。一名好的法学教授就是一把最锋利的社会问题的解剖刀。凡是有法学院的大学,校长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总要进行再三斟酌,因为他要面对法学家的挑战,以及解剖刀的划割。

  可以想象,中国政法大学有近千名法学师资,在政法大学,校长面对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法学家群体,所遇到的挑战和遇到的怀疑与批判,可能比中国其他任何大学都要多。你说政法大学这个校长好当吗?但是只要做过了政法大学的校长,再换任何一所大学,可能都不在话下了。

  学者要适度保持贫困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徐显明说他喜欢做骨子里清高的学者。他说,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始终保持着清高。清高是知识人的特征,清者为高,如果满身都是混浊、语言都是铜臭味儿的话,这个人已经丧失了作为知识人的资格。

  他认为学者要保持适度的贫困,因为学者如果过度富足的话,就会丧失责任感。他特别赞同一句话,“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威而畏我公”,坚持一个公和一个廉,这是校长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大法宝。

  乔伟先生生前为学界泰斗,无论为人为学都堪称典范,但不幸英年早逝。徐显明从不否认自己深受乔伟先生的影响。在徐校长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他亲自编纂的五卷本的《乔伟文集》。当谈起乔先生的时候,徐显明的声音里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情感,神态黯然之极……

  他说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乔伟先生那样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乔先生从来都是宁折不弯之人,在其生命弥留之际口中还喊着:“我决不向你屈服,我相信真理在我手里!”

  徐校长说他从乔老师身上学到了坦克般的意志,也学到了不阿贵、不阿富、不信邪的品德,他认为教师以赢利为目的的过度兼职,是师德沦丧的表现。他笃信,身为教师而口中言利行为逐利,必致学生无德。

  学术是安身立命之本

  徐显明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己上大学时,先是读遍了吉大图书馆与法学有关的书,后来转移到省图和市图。为了能在晚上读书,徐显明争取到了宿舍楼里的管理员的同情,由此他得到了晚上使用工具间的特权。他的许多同学都评价:他是我们同学四年中读书最多的人。在他看来,学术是安身立命之本。

  《追寻大学之道》一书中在“德行乃教育之魂”这个章节,徐显明校长特别谈到,大学之学的所有含义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所大学的学术产品。大学是学府,区别于官府。学府里的学人分为学者和学生,学者要从事学术,学生要完成学业,而所有的“学”结合起来组成学科,大学的学术传统叫作“学统”。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大学之学,重在学统。

  一些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它的历史比较悠久,它的样子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徐显明校长认为,就是改变了原来的学术传统。大学里的人,应该拥有四种品德,一是独立之人格,二是自由之精神,三是创新之能力,四是守成之责任。

  记者:您上大学时知道自己的学术志向或者发现自己的学术潜质了吗?

  徐显明:我们这一代人是带着问题上大学的很特殊的一代人。入学后,便处心积虑地想自己获得对各种问题的答案。研究学问应当注重积累,学术创新应该厚积薄发。我不赞成研究生时期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优劣,也不太赞成对青年教师用量的方式来评断他们的学术。

  没有道德的教育、没有劳动的财富、没有诚信的政府、没有正义的处罚和没有积累的学术都是一种罪恶。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好的文章一定是用精神写成的。我在读书时曾做过几万张卡片,现在保留下来的仍有近万张,这些卡片,每当翻动它们的时候,都有一种冲动。

  泛读一千本书,精读百部学术名著,写出十本读书笔记,发表一篇学术文章。这是我在法大任校长时对学生提出的“四个一”的要求。

  教师尊严靠空间体现

  记者:您在“永远的遗憾———辞别法大之际感怀”这篇演讲中,说自己有很多缺点,最想表达的心情是“遗憾”?

  徐显明:是的,我说一个人的尊严要靠空间来体现,大学不能为老师提供这个空间,就是第一次侵犯了老师的尊严。如果老师到校部机关去,他把尊严放到了部处长们主宰的空间里,此时如果他得不到尊重,就是大学第二次侵害教师的尊严。这就是我所说的“尊严空间”理论。2001年法大新领导班子就筹划建设法大新校园,7年过去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这将成为我个人终生的遗憾。我未给足教师充分的尊严空间,这是我最感对不住法大老师的地方。

  记者:我们回到开头,您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过于理想化,是否可以推断您在法大时的一系列办学理念、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

  徐显明:我认为,不应得出这个结论。理想主义者是什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抱定这种理想以后至死不渝的人,这才叫理想主义者,中国现在缺乏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不是只描绘一个蓝图,然后不顾这个蓝图是否实现,理想主义者是把这个理想作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不遗余力,到死的时候都不改变,且用行动去践行的人。

  记者:您到山东大学任职校长已经一年有余,您觉得自己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吗?从法大到山大,您所感受的最大不同是什么?离开法大时您曾说没有给法大留下一个大楼,据悉,目前您正忙于山大青岛分校的建校工作,这是否意味着将来离开山大时不再让自己遗憾?

  徐显明:校情不同,方略自然有别。但不可否认,没有法大的遗憾,也不会有我在青岛复办山东大学的动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系统”,已是我新的理想。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显明校长谈何谓大学




  本报记者郑永节 本报见习记者林楠特唐仲江

  徐显明,2001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8年1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

  六大内涵四大使命十个功能

  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编著的《追寻大学之道———法大任职期间讲演录》一书已经上市。探究大学之道,首先需要明确大学是什么。在徐显明教授看来,一个真正的大学须具有六大内涵、四大使命和十个功能。

  六大内涵是大德、大爱、大学问、大师、大楼、大树。徐显明教授进一步解释,大德指大学必须有高尚的德性,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人尊重的大学;大爱指以真理为信仰对象而生发的爱,教师要热爱学术,更要热爱、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大学问即大学以追求“大道”、担负传播、创新、收藏、运用和交换知识为使命,而非以逐利谋生为目的的职业训练所;大师者,集大德、大爱、大学问于一身也;大楼者,非建筑物也,而是言指大学应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师的待遇;大树者,不仅仅指园林化的校园,更重要的是大学应有的学术氛围和已形成自己的传统,大学之“树”是大学的文化之根。

  四大使命为:培养人才是它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它的水平;社会服务是它的价值;文化融合与交流是它的方向。

  十大功能是:大学是自由者的乐园;大学是新民的摇篮;大学是社会的灯塔;大学是创新的活水;大学是真理的福地;大学是文化的酵母;大学是知识的源泉;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大学是良心的堡垒;大学是知识的、学术的、思想的和文化的共同体。

  教师为本位学生为主体

  在《追寻大学之道———法大任职期间讲演录》一书中,徐显明校长指出: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引领学生的灵魂,是团结教师的价值尺度。他认为:一所大学如果能让学生有自豪感,教师有尊严感,管理人员有成就感,它就是充满活力的大学。为此,他提出了“以教师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

  徐显明校长说,“以教师为本位”就是要在办学上充分尊重、信赖和依靠教师,让教师能够愉快地从事各项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并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等诸方面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办学兴校的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不要把学生当作矿物来“冶炼”,而是当作生物来对待,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成长,大学四年的育人过程就是生物的生长过程。

  校长要具备三个基本功

  在履行校长职责的过程中,徐显明校长谈到,校长应有三个基本功。第一个基本功为应该有能力吸引、团结一批比自己水平更高但他又愿意与自己一起愉快工作的人;第二个基本功就是所有的执政工作应该实现公正的理念,立法者不得制定首先使自己获利的法律,或者说立法者不得从自己制定的法律中首先获利;第三个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发展获得充足的空间和自由。满足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不同的发展空间需求,这就是校长应尽的职责,也是校长的职业体现,同时也是对校长的伦理要求。
发表于 2010-7-1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恋与遗憾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6 19:32 , Processed in 0.03144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