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我国贫困病患救助申请难 徐永光建议设政府基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010年06月02日 12:32人民日报


新闻背景
云南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少女,配型成功却无钱动手术。为了寻求救助,少女的家长奔波4个月,求助过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及红十字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均未能筹到资金,得到救助。(见本版6月1日头条《贫困病患,申请救助为何难》)
这个案例,折射出众多贫困大病患者求助道路上的艰辛;同时,也提出了一道待解的难题。
当政府救助难以覆盖时,慈善机构怎样才能扮演好“及时雨”的角色?解决大病救助难,能否有可行的方案?
一问:
慈善基金,咋成不了“及时雨”?
编辑:在大病救助方面,目前政府救助覆盖面不广,救助门槛较高,能力也有限。因此,慈善基金会被人们寄予厚望。但是患者求助上门,很多人却失望而归。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徐永光:我国逐渐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状况是投入不足,能力建设相当薄弱,“没人办事、没钱办事”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种局面给了以慈善为本的基金会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是,需要正视的是,以大病救助为例,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而慈善救助则应起到补充作用。
在大病救助方面,面对百姓广泛的需求来说,慈善救助只是杯水车薪。拿白血病来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05年推出“小天使基金”,筹集资金很难,截至2009年底,自筹2205万元,5年来也只救助了564名贫困家庭的白血病患儿,而慈善救助需求很大,因此挂名排队就很长。去年,红基会向财政部申请了5000万元注入“小天使基金”,分给1548名儿童白血病患者,每位只能分到3万元,相对于20万元的骨髓移植手术来讲,资助资金远远不够。慈善救助还远远难以满足当前患者需求。
此外,大病方面的慈善募捐困难较大。国际研究表明,捐款人所捐款项对一个受益群体的作用面越大,捐款积极性越高,反之则不然。对于白血病来说,基金会募捐20万元,才能帮助一名儿童白血病患者,号召力不大,动员难度高。公众似乎也觉得,大病救助主要应该靠政府。这种认识也会使社会对大病的捐款积极性受到抑制。
二问:
求助慈善,为何百姓觉得难?
编辑:有人反映,向基金会“要钱难”。申请救助条件多,周期长;另一方面,基金会在不同场合又称“花钱难”,不少人觉得挺困惑。这是怎么回事?基金会供给与百姓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徐永光:这里需要厘清一些关于基金会“花钱找钱”的概念。基金会不是善款资金的“搬运工”,使用善款需要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并对善款使用效率和安全负责。因此,善款使用有其严格的规定,对发放的对象有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在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的条件下,也许,这让一些申请者感觉到向基金会“找钱难”、条件多。也正因为如此,基金会要把钱花好,花到位,也难。
基金会“花钱难”,在现实中,难在哪儿?通常来说,基金会工作人员少,完全靠基金会自己的能力使用好每一笔钱有困难。那么它有两个选择,一是将善款交给那些民间公益组织去落实,却发现目前这些机构数量少,能力弱;二是很多善款就交给地方相关部门去花和落实,结果民间慈善捐款成了弥补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手段。目前,第二个选择成为多数公募基金会的选择。
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过去,公募基金会募到善款,几乎百分百与地方合作,而民间公益组织却存在登记难、获取本地资源难等困境,未能成长壮大。基金会与民间公益组织无法衔接,公益产业链是断裂的。所以很多民间公益组织只能向境外基金会申请资金,“喝洋奶”,难以喝到“母乳”,健康发展令人担忧。因此,在培育民间公益组织方面,中国慈善体制应该有所突破,从而改善公益产业布局,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格局。我认为,公益产业链应该是这样的:捐助人出钱,基金会管钱,公益服务组织花钱。基金会制定规范让公益服务组织通过公开平等的竞争获取资金,这样才能使更为优质的公益组织去使用善款,将善款花得更有效率。
其实,在大病领域,这类基金会也存在找钱难、募捐难的问题。这与捐款人的倾向有关,企业捐款想留名,且重硬轻软。所以大都捐往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非软件建设。个人捐款资助教育积极性很高,因为投入产出比高;捐款用于大病救助则力不从心,热情不高。
三问:
大病救助,有何妙方解困局?
编辑:解决大病救助,既然政府救助覆盖小,慈善救助又杯水车薪,那么怎么办呢?有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方案?
徐永光:我总结了一些地方的大病救助制度探索和公益机构的有益尝试,认为解决大病救助难,需要政府、市场、慈善组织形成合力,需要设计一个方案将政府救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三者打通。
该方案的模式是这样的:
一是设立政府大病救助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匹配。受惠范围原则上覆盖全体公民,包括未成年人。
二是商业保险,个人投保。保费可分两个档次,比如50元保费可报销10万元,100元保费可报销20万元。保险公司赔付与政府救助是配套的,因此不是个人与保险公司发生关系,而是政府统一规划,保费由单位、学校等机构代收,由社保机构或慈善机构代理对保险公司公开招标,集团购买。这种大病救助保险覆盖病种应更广。
三是慈善机构资助。若碰到困难家庭,无力购买大病救助保险的,可由社会慈善来兜底。同时,慈善机构对那些获得政府救助、保险赔付后还有困难的群体,可以进行适当资助。这样慈善基金会的善款使用也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可以想象一下,1000万的善款可以资助10万困难群体购买一年的大病救助保险,若这10万人在这一年内患病即可得到及时救治,相比直接救助,善款的受益面要广得多。此外,该模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动员募捐将变得容易。假定困难家庭为三口之家,捐300元,则可保证这一家子一年无大病之忧,而且普通捐助人也能承担得起。而对于企业来说,捐100万,则可使10000名困难群众受益。这样的受益面足以令捐助人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捐赠的积极性也必定被调动起来。
鉴于目前许多地方正在探索医保引入商险,不乏运行良好的案例,我相信,该模式是可以实现和推广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8 07:10 , Processed in 0.03105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