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53|回复: 2

[徐悲鸿] 徐悲鸿倾家荡产买下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2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北京故宫临摹画家、鉴赏家张瑞根本周在京举办讲座时,讲述了故宫藏品很多鲜为人知的秘闻,比如,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曾被人当作废纸。

  张瑞根从临摹名画的题字中,了解到画作的流传故事。 《八十七神仙图》在宋代流入民间,被宫廷画家李公麟在民间发现,原本被人当废纸,李公麟出两根金条买下此画。到近代,该画再度流入民间,被画家徐悲鸿在北京琉璃厂发现,徐悲鸿又借又赊地筹钱把画买下来,其后却遭失窃。后来这幅画被发现在香港市场出现,徐悲鸿几乎倾家荡产把画再次买下来,因此该画可以说是徐悲鸿的命根子,他还邀请了张大千、齐白石等在画作上题字。 记者 王臻青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37年春天,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期间,经由作家许地山介绍,来到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

  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购买了大批中国书画文物,其中不乏精品。现在马丁夫人有意将其出售,特意带着几大箱字画到香港寻找买家。
  徐悲鸿仔细认真地鉴赏着每一件书画藏品,当打开第三个箱子,一幅发黄的长卷展开时,徐悲鸿的眼中放出惊异的光芒,几乎是叫喊着说:“我就要这一幅!”
  这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由于年代久远,画作已呈褐色。它描绘的是一个道教传说。画中所表现的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画面上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画作者用刚中有柔,遒劲潇洒的线条描绘了一幅风动云飘的神仙境界。
  唐代画家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久负盛名,有“百氏画圣”之称。他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他画的人物下笔有神、飘逸洒脱。当年他为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就有300余间,卷轴画亦不少,被称为“吴家样”。但年代久远,他的真迹早已难得一见,如果真是吴道子的真迹,那可就是罕见的国宝!
  面对此画的徐悲鸿先生兴奋的心情难以抑制!如果这幅画真是吴道子的作品,那将会在中国画坛和收藏界引起轰动!这件宝物徐悲鸿先生能如愿以偿地得到吗?
  徐悲鸿此时已被面前的这幅画深深吸引,目光一刻不离画面,思绪也开始飞快地转动。他断定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古画,虽然马上还无法判断它的年代、作者,但是它的收藏价值是可以肯定的,于是他没有迟疑就决定购买。
  双方都唯恐对方生变,于是,徐悲鸿立刻就和许地山一起,把应允马丁夫人的7幅画取了回来,立刻成交。一桩千古名画的巨额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自从心爱之物到手,徐悲鸿先生将香港的画展搁置一边,一连数日闭门不出,每日里展开画幅不停地观看,想从中看出这幅画的年代和出处。
  这幅画长292厘米,宽30厘米,绢面上用明快而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前往朝拜元始天尊的神仙。加上亭台曲桥、流水行云等的点缀,画面优美,宛若仙境,赏画间似有仙乐在耳畔飘荡。
  徐悲鸿反复琢磨,凭着自己多年对古画的鉴赏经验,他感觉这幅画的绘画风格、笔法特点明显带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痕迹。他越看越激动,几天以后,他已经确定无疑自己购画时的判断没有错——这是一幅极有价值的唐代名家画作。
  他无比的兴奋、激动,将这件事形容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并制作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 四个字的印章,郑重地加盖在长卷的画面上。
  为了更加酣畅地表达自己得到这幅画的感受,他揣摩良久,为这幅画写下了长长的题跋:
  “……呜呼!张九韶于云中,奋神灵之逸想------与世太平,与我福绥,心满意足,永无憾矣。”
  收藏界都知道吴道子的真迹已经失散,现在见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要做出确定的结论,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
  从香港回到内地后,徐悲鸿把精力投入鉴定工作。他请高手对此画重新做了装裱,先是自己仔细研究,后来又把当时美术界和鉴定界的几位名声显赫的大师请到了家里,准备听听他们的意见。
  应邀前来的几位大师中,张大千是著名的画家和书画鉴藏家,谢稚柳也是书画大家,精通书画鉴别及美术史。二人曾一同赴敦煌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绘画颇有研究。因此,张、谢二人的意见对于《八十七神仙卷》的鉴定至关重要。
  对敦煌壁画造诣精深的张大千随后也对这幅画做了分析:宋朝,在寺院画工群体中流行一种小样制度,样稿在壁画完成后会留下来,作为修缮、补绘的底稿,也是师徒传授的样本。同是宋朝粉本小样,对比之下,《八十七神仙图卷》通幅洋溢着豪迈博大、生气勃勃、雄浑健伟、气度开放、质朴刚强、典雅庄重,《朝元仙杖图》虽构图相同,人数一样,但笔力气势显得不足。很可能是武宗元青年时期的作品,或是临摹吴氏的小样。这幅《八十七神仙图》应是吴道子的手迹。
  著述颇丰、精通绘画史的谢稚柳从绘画技法上进行了比较、论述。他认为这幅画卷的画法具有隋唐壁画的典型特征,比《朝元仙杖图》更接近大唐画风。仅从云鬓、虬须的“毛根出肉”的画法上去考察,这幅画的作者非吴道子莫属。
  得到国内一流鉴定家的首肯后,徐悲鸿对《八十七神仙卷》更加珍惜。从此,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离地跟随着他,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举办展览,他都随身携带。然而形影不离的宝贝却在后来国破家亡的战乱中屡遭不测,给徐悲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1937年徐悲鸿先生买到这幅画时,曾经在画幅上盖上一方“悲鸿生命”印鉴。大师以命相托,可见这幅画的珍贵。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事隔不到一年,也就太平样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他一直视如生命,只身逃亡也要带在身边的宝物竟然招灾惹祸,给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1942年5月,正是日军轰炸昆明最频繁的时候。为了给抗日将士和烈士家属筹集资金,徐悲鸿来到昆明,在武成路举办劳军画展。从画展开幕的第一天起,空袭警报就接连不断,但是观众依然踊跃。画展当日门票收入就达10万元。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从第二天起,开展时间和日期都相应延长,徐悲鸿将这次展览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云南政府。
  5月10日,徐悲鸿在云南大学的办公室整理作品,突然,空袭警报响起。匆忙间徐悲鸿与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等空袭警报解除,当他再回到办公室时,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撬开,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30多幅画竟不翼而飞。徐悲鸿犹如五雷轰顶,眼前一片昏黑,他用双手支撑着桌子,竭力想使自己镇定下来,可是,他还是倒下了……
  劳军画展名画失踪,事关重大,惊动了云南省府。当局立刻派员调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画却杳如黄鹤。徐悲鸿为此忧心如焚,三天三夜寝食不安,血压急剧上升,病倒在床上。
  1944年,徐悲鸿全家迁往重庆。这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信来自成都一个陌生的地址。他有些纳闷,拆开信一看,是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的女学生卢荫寰写来的。卢荫寰在信中告诉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老师丢失了两年的《八十七神仙卷》。
  卢荫寰怎么会认得《八十七神仙卷》呢?原来,几年前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临摹到最高水准的白描作品,特意把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拍成照片,带到教室给学生们讲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自己得到这幅珍品的经过,让学生们临摹。卢荫寰当时的印象特别深刻。
  后来,她得知《八十七神仙卷》在昆明被盗的消息,心里还为尊敬的老师难过了一阵子。两年以后,卢荫寰和丈夫随同一个朋友,到一个不相识的人家里去做客。那个人拿出一幅古代人物白描长卷请客人欣赏。卢荫寰仔细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悲鸿老师的心爱之物吗?凭她的印象,这幅画卷就是徐悲鸿在昆明丢失的《八十七神仙卷》。
  卢荫寰不露声色,回家后才告诉了丈夫,她的丈夫也大吃一惊,要立刻报案。聪明的卢荫寰制止了他,她认为不能打草惊蛇,要先告诉老师,然后想一个万全之策,保证国宝的安全。收到学生卢荫寰的信后,徐悲鸿夫妇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即赶赴成都。但是冷静下来,他们决定自己不出面,请一位朋友前往成都。这是徐悲鸿在新加坡办展览时认识的一位朋友。临行时,徐悲鸿再三交待,请他先找到持画者,见到这幅画并确认为真迹后,先设法与之交朋友,然后再花钱把画买回来。
  不久,消息从成都传来:那幅画的确是原画,持画者也愿意把这幅画卖给徐悲鸿,不过,他开出了天价:银元20万,同时还要徐悲鸿的20幅作品。2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当时,北京城里一个上好的大四合院也不到一万银元。
  但是,为了画的安全,徐悲鸿接受了他的条件。不仅如此,徐悲鸿还决定不惊动警方,也不追究当初此画遭窃的缘由。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白天黑夜忙于作画。夫人廖静文则帮助丈夫找朋友筹款。20万现款很快汇到成都,又过了几天,20幅作品也寄到成都。很快,在那位新加坡朋友的帮助下,《八十七神仙卷》又重新回到了徐悲鸿手中。
  当徐悲鸿再次见到这幅魂牵梦绕的神仙图画时,非常激动。画幅上面“悲鸿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亲笔题跋已经被割去,但是徐悲鸿依然记得当初写下的跋文,依然记得当初见到此画时的激动心情。值得庆幸的是画的主体没有丝毫的损伤。
  《八十七神仙图》完璧归赵后受到了徐悲鸿先生及其家人特别的爱护,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跟随徐悲鸿一家辗转南北始终没有离开它的主人一步。
  《八十七神仙卷》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重要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它纵30厘米,横292厘米,白描绢本。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仙乐声中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
  1953年9月,身为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徐悲鸿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而去世。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在悲鸿逝世的当天,宣布了悲鸿生前的意愿,将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这其中也包括徐悲鸿先生两次倾其家财购买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国宝归国,真是国之大幸啊!
  不久,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夫人廖静文成为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八十七神仙卷》和徐悲鸿收藏的所有作品完好地保存在纪念馆内。
  为了妥善保存这幅千年古画,也为使更多的人欣赏到《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纪念馆组织本馆文物鉴定、书画修复、复制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经过上百次的探索和数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整地将《八十七神仙卷》复制成功。新复制的《八十七神仙卷》为绢本、全长1268厘米、高34厘米。不仅保持了原作的神貌,而且准确、完整地再现了原作的每一个细节。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人物动态、神情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以形写神”的一大杰作。《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深褐色绢面上用遒劲而富有韵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 列队行进的神仙。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七神仙卷》

 

1.jpg
2.jpg
3.jpg
4.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9 16:48 , Processed in 0.06598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