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体育] 徐寅生:讲个性不如讲职业 ,曹燕华:羡慕今天的国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31日报道:三年前,陈玘因为在亚洲杯决赛输球之后摔拍子、踢椅子受到队里严厉的处罚。他被派遣到遥远的地区工作,接受“再教育”,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乒协的公告里说,这样做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如今,以陈玘为代表的激情派已经被树立为队里学习的榜样。目的是缓解观众对这支“战无不胜”而又“千人一面”的队伍的审美疲劳,让乒乓球在年轻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张继科、陈玘这样的队员性格都是比较野的,在以后我们力争将每个队员都打造成个性鲜明,让球迷能够铭记在心的明星球员。”

国球的转型是否已经迫在眉睫?管理思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国手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个性?个性之外还需要什么?就这些问题,《中国日报》专访了前世界乒联和中国兵协主席徐寅生以及前国手、现任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校长曹燕华。

徐寅生:讲个性不如讲职业

很多老一代的乒乓球迷至今提起“十二大板”还津津乐道,虽然那已经是48年前的事了。和刘国梁一样,徐寅生当年也是以足智多谋闻名,人称“智多星”。退役之后他没有离开乒乓球,从中国乒协主席、世界乒联主席,徐寅生一直致力于乒乓球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今年年初71岁的他从中国乒协卸任,现任《乒乓世界》主编。

《中国日报》:很多人感慨国球在中国的关注度下降了,您有相同的担忧么?

徐寅生:现在大城市的观众可能下降了,不过小城市可能关注的人可能还比较多。悬念大的比赛、重量级的比赛还是会有很多人看。但毕竟大家现在选择多了,生活丰富了,各种体育项目也都开展起来了,想回到以前那种举国关注的程度是不太现实的。

《中国日报》: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刘国梁教练提倡运动员要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比如像陈玘、邱贻可这样的激情派,因为他们的打法更容易感染球迷,您怎么看?

徐寅生:其实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运动员是拿不了冠军的。而且每个人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强求不来。邓亚萍眼神很凶狠,她一看别人人家就害怕,球迷都觉得她很有气势。乔红和她的风格就很不一样。到了王楠又是另外一种气质。张怡宁呢,就是冷峻型的,不苟言笑。你很难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都是这么多年训练和生活养成的。有些地方倒是是很多人都要改进的,比如礼仪啊,和别人的交流啊。

《中国日报》:也就是说球员基本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

徐寅生:对。对记者要热情一些,回答不要总是千篇一律,更不能输了球谁也不理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和国外运动员也要多交朋友,虽然乒乓球不像过去那样为政治服务了,但也要和别的国家的运动员建立友谊,这对于这项目的普及和宣传也是有好处的。

《中国日报》:和球迷的互动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儿。

徐寅生:其实我们的队员对于很多活动很有热情、很愿意参与。特别是地震的时候,大家去灾区都很踊跃。但毕竟平时训练、比赛安排的太满,一般好容易有假期,队员也就选择休息了,这也可以理解。所以关键还是需要队里多去组织,帮大家联系一些公益、慈善活动。

《中国日报》:现在可能队员们恋爱、结婚方面的消息比比赛本身更加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徐寅生:现在年轻人可能口味有变化,都喜欢看婚礼啊,穿什么衣服啊,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的《乒乓世界》也开始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不然读者不买账。不过也不能只停留在这方面上,还是要让大家跟更多的了解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啊,帮助球迷提高球技,不会唱歌的不叫歌迷,不会打球、不会看球的也不是真正的球迷吧。

曹燕华:羡慕今天的国手 改变要从小做起

曹燕华的运动生涯是辉煌的。22岁时,她已经获得了七个世界冠军,是当时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她还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偶像型明星”,在全国年轻女性中引领了“海燕头”风潮;和女排的周晓兰一样,成为众多男性的“梦中情人”。

如今,她已成功转型,在上海经营着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和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学校前不久还举行了成立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在输出了向许昕这样的世界冠军的同时,她致力于培养出比上个时代更加“有文化、有魅力”的运动员。

《中国日报》:现在乒乓球队越来越提倡“个性化”,这是不是在您那个年代不敢想象的?

曹燕华:80年代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枪打出头鸟”。你可以赢球,但是不能总挂在嘴边,不能太张扬。而我恰恰是一直比较崇尚个性的,打球是,做人也是。那时候没少因为这个挨批。那时男女运动员衣服的打扮基本都是一样的,我经常因为做了个新发型、穿了时尚一点的衣服而受到批评。

《中国日报》:那您现在应该很羡慕现在的队员了。

曹燕华:我太羡慕了!现在的环境宽松多了。现在不都在鼓励女队员打球时穿裙子么,我知道还有很多运动员不愿意穿,觉得不方便,怕影响比赛成绩。可做运动员不能这么狭隘,只想着冠军,要考虑这项运动的发展。如果你不主动迎合市场,将来没人关注这个项目,拿再多的金牌又有什么用?

对于媒体的配合我们可能一直做的不够好,我自己也有过反思。1983年在日本的世乒赛,半决赛之后日本当地的电视台想采访我,我就说等决赛之后吧。那时就是想着金牌。现在想想是不应该的,人家需要给决赛做一些预告,考虑收视率什么的,这对提高乒乓球的关注度都是很好的。

《中国日报》:徐寅生先生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就是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的素养问题。

曹燕华: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也讲过很多次,我非常赞同。我经常看网球,你看人家大小威廉姆斯自己还设计衣服呢,小威廉姆斯也很有性格,如果我们乒乓球也多有一些这样的运动员,还担心没观众么?

《中国日报》:您现在在自己的乒乓球学校里教学生时,是不是也从小培养一些这方面的意识?

曹燕华:我们运动员现有的一些问题,和文化水平有关系。所以我们一直坚持走体教结合的路子。当然,我承认,练球的孩子可能数理化上比其他孩子差一点,但我们在英语上非常重视。起码以后出国打比赛可以进行基本的交流。拿金牌是重要,但我更希望我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拉出去讲话也有水平,让人一看就有文化,有魅力。(中国日报记者   唐跃   编辑   裴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0 06:46 , Processed in 0.03670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