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0

[徐悲鸿] 徐悲鸿的艺术的感悟与遵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来源:www.artxun.com

关于画马

在徐悲鸿的艺术世界中,无论中国画或油画,居首位和次位的,是人物画、肖像画和动物画,动物画中的走兽、禽鸟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实际上,在他的中国画中,数量最多也是成就最突出的,却是马。

唐宋诗家咏马论马及赞誉或批评马画作品的诗作很多,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名作更是突兀迢迈,纵横排奡。徐悲鸿热爱这些唐宋诗作,但这些诗人常常“是看画思马,看马思情,诗中议论,或褒或贬,或击时弊,往往把原画意境根据诗人的感受加以发挥,甚至借题发挥,和原画的内容和艺术上的成就并不一定符合,但其见解却反过来又给后世的画家以启发。如杜诗说韩干‘画肉不画骨’,因此,‘忍使骅骝气于丧’,这未必是诗作的主要用意所在,而对于徐悲鸿创造瘦骨嶙峋的野马却是起了启发诱导的作用的。”(《研究》)

来源:www.artxun.com

实际上,徐悲鸿在1919年出国前,画马即已取得相当成就,他去欧洲留学学习油画时,在动物的写生中,马就占了很大比重,这当然会大大有助于他提高画马造型准确性的把握,从而笔墨功夫更加得以发挥,使马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我认为,专以写生(包括速写)而论,一般中国画家比西方或俄罗斯画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缺点是下笔不敢肯定,笔触虚弱,造型成形琐碎、散乱,唯独徐悲鸿之作稳健、坚实、完整,水平不让外国人,作为国人,不免为之骄傲。

徐悲鸿对马的结构解剖和运动规律的要点了如指掌,但他还是本着“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对家中存置的全马骨骼反复不断地考察。所以画马在他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

“徐悲鸿以画马驰名当世,他画马,独创一格,前无古人而‘托兴’、‘自况’的用意,极其明显,也很深刻。”(《研究》)他是通过瘦骨健身摆脱了一切羁勒,放浪形骸之外的骏马形象来发泄自己对于黑暗旧世界的胸中郁气。最尽兴的,是创作纵横驰骤的奔马,借其艺术力量发起对其昏聩腐朽统治的猛烈冲击。

来源:www.artxun.com

徐悲鸿画马,以奔马为多,奔马多作侧身式,但不是全侧的,多约为四分之三侧式,留有余地得以立体地展示马头及突显力度的胸大肌,难度最大的是表现四肢的动态,其特点有二:一是并不极力彰显,而是有所保留,意在使见蕴藉着的后续力量无穷;二是显示其正处于运动过程之中,而不是运动的终止或动态的凝滞。这是大笔挥挥之中,带着“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徐悲鸿语)的缘故。四肢之中,前两腿多呈或单或双的直形,有人认为不合真马的实情,但是必须在艺术高度上来围绕是否美、是否适宜入画这一关键来看问题。真马在剧烈动态中时,往往不宜入画的,有些画家有相当的笔墨功夫,本人也有一定的名气,但照真马实情所作的画却并不美,马显得狂野放肆,可能是“惟肖”的,却未“惟妙”。马的四肢动态之美,两前腿比两后腿更重要,是徐悲鸿所画马,对真马自然形态所作的艺术改造主要是在马的两前腿上,其中大都必有一呈直形或近于直形的腿,马蹄着地致使该腿在视觉上让人感到马的形体有一种可以依赖的支撑力,并从而赋予了其整体艺术形象一种特有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挺秀美感。(连载七)

(2009年10月28日8版)

来源:www.artxun.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0 04:54 , Processed in 0.02682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