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人会有口误,写字的人会有笔误,我们都不是神仙,谁不会出错?**总理也“出错”了,但他迅即写了亲笔信,更正错误,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写了封更正信,全文如下:
新华社总编室:
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
二00九年十月十二日
这里关于岩石学的分类,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误为“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非专业人士确实不懂。我作为外行,也只能在提示“有误”之后,才去想“火山”有“岩浆”,火山岩大约应该归属于岩浆岩。
总理写信道歉,这在网友中激起强烈反响,感动,好评。是的,确实不容易,读了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总理好榜样”。当今学术界抄袭剽窃风气盛行,官场的“道歉”往往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惩罚,而温总理迅速、认真地修正表述上的差池,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确为“敢于实事求是”的好榜样。
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敢于实事求是”这几个字,那是印在明信片大小的纸头上的一位著名书法的书法体,字好,文佳。也熟知“知错就改,是个好同志”这个名句。敢于实事求是,才敢于知错就改、承担责任——就是总理所说的“文责自负”。
细说起来,温总理的这个差错,还真不完全是总理本人的责任。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吴锦才说,有位读者致电新华社,认为总理讲话稿所说的岩石分类方法,岩浆岩和火山岩是同一个概念。按照业务规程,新华社总编室将这位读者的疑问转交给总理办公室主任。到了晚上9点半,他接到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打来的电话。总理先解释了一下当时的情景,“总理在座谈时讲话是口语表述,原话是‘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比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这是举例说明,文字整理的时候把‘比如’去掉了,给人感觉岩石只分成上述三类。”
吴锦才说:“我们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一字一句核对。当时经手处理这篇讲话的,也是我。我向总理作了检讨。”但温总理说:“责任不在你们,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应该文责自负。”(见10月13日《北京晚报》)
总理在这里可是亲自给新华社总编室打电话的,可见他的认真。
我们知道,口头表达与正经写文章,行文往往有很大的区别。“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比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这话在口语里,甚至可以是这个意思:“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比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
温总理是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本科读的是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研究生学的是地质构造专业。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记忆或表达之误,越是基础的内容,越容易在细节上一不小心就出现差错。比如我学中文出身,汉字是最基础的,但我断然不敢说自己都认得汉字、读准汉字。
温总理敢于实事求是,除了**人“最讲认真”的品质之外,我想他受到《沉思录》一书的很大影响。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是温总理的枕边书,他说“可能读了有100遍”。书中一些话语,对今人有巨大教益。比如这句话:“诚实是唯一的智慧之道。”不是诚实的人,哪有智慧,哪能敢于实事求是?
我手头有10来个版本的《沉思录》,这里的引语出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版本。“要让自己的心享受应有的自由,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凡是理性并不支持的东西——哪怕是不足道的些微小事,都不应心存侥幸。”书中如是说。大国总理,对“些微小事”较真,对细小差错不“心存侥幸”,这就叫科学精神。
奥勒留说:“凡不符合蜂群全体利益的,也就不会符合单独的每一只蜜蜂的利益。”温总理的这次更正致歉,正因为符合“蜂群全体利益”,所以才符合“单独每一只蜜蜂”的利益。
学习总理好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