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动向] 徐福东渡--在河北千童镇溯源中日友好“活化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福东渡--在河北千童镇溯源中日友好“活化石”

2008-04-29 01:5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网友评论 0 点击查看

  中新社沧州四月二十八日电 题:在河北千童镇溯源中日友好“活化石”

  中新社记者 田张梦

  在中国国家主席**即将访日之际,记者来到在中日交往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河北盐山县千童镇探访。

  千童镇素有“中国历史第一侨乡”之誉,皆因两千多年前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千童男女和百工巧匠东渡求仙入海,一去不归,到达现在的日本,成为最早的中国侨民。千童镇更因着其特殊的“活化石”——信子祭祀活动,成为中日友好溯源之地。

  《史记》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公元前二0九年,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在沧州盐山征集三千名童男童女、百工出海求仙,东渡扶桑,把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到了日本,使其由渔猎采集生活的绳文化时期进入农耕生产的弥生文化时期,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建立起中日人民渊源流长的亲情之谊。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唐代诗人李白的吟诵道出了隔海相望的无奈。从汉代起每逢甲子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千童镇就会有大规模的信子祭祀活动,祭者登台向海,呼唤远行的人魂归故里。千童镇一位老人解释:“信,就是尊崇;子,就是随徐福出海的童男童女。”

  被称为“千童信子节”的仪式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朝代的更迭,无论时代的演变,古老的习俗载着人们对出海亲人的怀念代代相传,根脉不断。

  据盐山县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政府将“信子节”发扬光大,一九九六年起决定每五年举行一次“千童文化节”,在表演寄托怀古念远之思的同时增添浓郁的文化色彩。

  盐山文化部门官员对记者描述了“信子节”的场面:信子祭奠活动从辰时开始,午时结束,主事带领众人先到开化寺千童碑、千童殿举行开祭仪式。僧人鸣钟颂经后,身着仙童玉女服装的童男童女手持祭香和招魂幡,登上信子高秆,信子高达十四五米,外呈“古”字形,用木杆、铁棍绑制而成。杆的顶端搭起斗形的空中舞台,然后由人们抬着游祭。行进中,高杆顶端的童男童女有的举香叩祭,有的摇幡呼唤,鼓乐班吹打紧紧相随。

  据千童镇工作人员介绍,千童镇与日本徐福会及东京、京都、佐贺县、新宫市、串本野市、诸富町等民间徐福研究团体都建立了密切联系,日方多次派员到千童镇考察,盐山县也成立了千童文化开发基金会,建设了千童神祠,再现了当年徐福率众登船出发的情景。

  当地人称,近年来为数不少自称是徐福后裔的日本友人前来寻根谒祖。如今千童镇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瞻仰的圣地。据中国徐福千童研究会介绍,日本佐贺金立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金立神社,社里供奉的就是徐福。而在当地自古至今传衍着五十年一度的“氏子节”,其与“信子节”惊人地相似。

  盐山千童祠前,绿树掩映,草木繁盛,历史的回音仿佛凝滞于望亲台上。日本友人羽田武荣的诗句“千童男女鸣鼓笛,日中友桥传千岁”深刻于砖石,更撼人于内心。

  二00六年,盐山千童信子节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日渊源的“活化石”,其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在不断挖掘整理,发扬传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0 12:25 , Processed in 0.02945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