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521|回复: 0

徐庄:维吾尔印象及新疆稳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亲历乌鲁木齐“7·5”事件,很难闭口不言。个中原委和事后总结,是政府开会要谈的事。这里只谈我对维吾尔人的印象,和对这次事件的一点反思。

在新疆生活20年,实话说,我并不熟悉维吾尔人,只学会了一句骂人话,一句“亚克西”。这就算是知道了好歹。印象最深的是刚到新疆时,一下汽车,墙根忽然发出两声娇羞的嬉笑,一扭头是两个维吾尔“羊缸子”(少女),刚撒完尿盖上裙子。这让我大为振奋,心说乖乖!真是豪迈。

另一印象是坐中巴车去玛纳斯,车上有位很老很老的维吾尔老奶奶,背对司机坐在一块木板上。她不知道吃了什么,老拿手掏自己的牙,半只手都塞进了嘴里,搞得哦哦作呕。我不小心看了她一眼,她就叽里咕噜骂起来。大概是我又稀里糊涂看了她一眼,这下把她惹火了,颤颤巍巍地站起来,非要拿脚踹我。而她那么大年纪,看上去身体又不好,踹起来非常吃力。她便一手扶着车门,一手把腿搬起来踹。我吓得动也不敢动,只好支在那里让她踹。记得我当时只有一种冲动,就是赶紧把她扶着,让她踹,赶紧踹完赶紧完事。

时隔20年,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大团结政策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尤其是市场经济使得我们的维吾尔兄弟越来越友好,不友好生意不好做啊。但这种友好有时候不好把握分寸,弄得我们的汉族老大哥还是很害怕。他们招徕顾客时总是嗷嗷直叫,发胡声,表情轻率,极易使我们听了心里发紧,产生误解。为何?新疆地广人稀,传统上通讯基本靠吼,比不得我们在内地人挨人的客套寒暄。这一点,西方人在我们身上有类似的体会,我们的大嗓门走到哪里哪里讨厌。

我的一位诗人朋友,叫秦巴子,在乌鲁木齐找到我,对我说再不去大巴扎买东西了。我看出他吓得不轻,问他咋回事,他伸出手给我看,说你看,把我手都打肿了。我一听就笑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的维吾尔朋友谈生意时喜欢抓着手拍,以示真心、诚心和决心,拍得越响越显得仗义。不了解的,确实会给吓一大跳,但了解了,让他拍就是了,他手也是肉长的。

就是说,民族大团结,最需要的还是互相了解。了解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也就尊重了,而惟其互相尊重,方可实现民族大团结。这个了解不局限于风俗习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的了解。在我们眼中,维吾尔人好勇斗狠,凶顽野蛮;在维吾尔人眼中,我们则是外来者,胆小怕事,各顾各窝,我们能在新疆待下去,只不过是仗着人多。所以他们常常会像山猫跳进麻雀群那样,时不时地扑击几下,以示英勇,顺便调笑我们一下。如是,隔阂一直存在。

而此次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事实虽为“一小撮分裂分子”或是“三股势力”所为,责任全由他们负,的确很正确很策略。尽管如此,但是还是令人疑惑:在我们的国土上,为何热比娅还有这么强的支配力?维吾尔族天性乐观、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为何就那么容易被蛊惑,做出如此残忍的暴行?一个明显的迹象是,懂汉语的、有正当职业的维吾尔人参与极少,那些不顾自身安危营救汉族人的,恰恰就是他们。这说明什么呢?文化融入和生存出路才是民族团结的第一利器。客观说,境外势力的策动固然存在,我们未能积极主动地研究、了解维族人,科学地调整、施行民族政策,也难脱干系。

毋庸置疑,我们的民族政策是非常非常好的,非常宽容,非常包容,好得不得了。无论是计划生育、就业教育,还是扶贫助困,对维族都比对汉族还要好,一有冲突,还得先打自家孩子。可我们想过没有,这只是政治和人道层面,并未根本解决文化认同。带来的后果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地打滚,依赖上了这种政策。你不是有民族政策吗?那好,我就好吃懒做,你养我吧,谁让你在这块土地上呢(没说出来,就那心理)?原因在哪里?就在我们太把自己当外人了。假说我们不把自己当外人,干嘛不一视同仁可以生二胎?高考也加50分?我们自认为是照顾少数民族兄弟了,没准人家认为是民族歧视呢。

说到文化融入,人口和就业环境必是先决条件。历代执政者都明白,本族人口是稳定的基石,故汉至清数次在新疆屯兵,建国后设立生产建设兵团。现在新疆的维吾尔人有上千万,南疆占到了70%,而我们为何不允许新疆的汉族人多生几胎呢?新疆地大物博,多一些汉族人又担心什么?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那是在那个时代,它的弊端是文化的封闭对立,不能融入到少数民族当中去,换句话说,也未能让少数民族融入。没有融合就不会有认同。

现在环境完全不同了,生存或说就业环境基本是汉语环境。我们完全可以更大力地推行汉维双语义务教育,不仅维族要学汉语,汉族也要学维语,辅以奖励措施、技能培训,不怕没人学。如此,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又怎会出现如此多的维吾尔族的犯罪现象?又何惧热比娅隔海跳梁?大家语言相通,思维情感便可相通,婚恋便可相通,几代之后,又怎能分清谁是少数谁是多数?汉民族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并不似以色列的犹太人,还怕再融合一个民族不成?

另一个要谈的问题是,所谓引发这次事件的广东韶关群体斗殴,单就输出新疆劳动力之战略设定,是非常英明高妙的。问题就在于策略的运用,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样,被输出的这些劳动力群体,已然成为了文化的封闭对立体。一个工厂安排了700多人,吃有单独的食堂,住有单独的宿舍楼,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谁又能融入谁?不打架才是咄咄怪事。须知这是大政方针,企业行为必须让位。偌大中国,即便由政府发放工资,也可以将他们像撒胡椒面一般融入到汉人中去。而政府发工资,其付出怎么也不会比闹**代价大。

我们的政策总是好的,我们的执行总不那么尽如人意。按主流媒体说法,乌鲁木齐目前已恢复秩序,老人们出来遛弯,孩子们展开了璀璨的笑容,彷佛刚刚过去的只是场游戏。这样的宣传无疑也是正确的。可果真如此吗?满大街的武警即已说明问题。这点上,热比娅无疑算成功了。汉族民众心性大变,仇恨的种子已经播下,报复心和群体自卫意识赫然掀起。一旦武警撤去,群体对抗事件难保不频繁上演。果真如此,热比娅则又下一城。

而在险恶的国际斗争中,我们在政治上显然也得分不少。汉民族死伤惨重,暴乱分子惨无人道,安全力量只挨打不还手,境外媒体随便采访,老外没的说了吧。可问题是,今后两民族民众该如何相处面对?如何一起搭车一起逛街?难道真能如大伙儿所希望的,听听讲话稿看看宣传片,就相安无事握手言欢了?依我生活在新疆20年的体会,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此行仍然路远。(来源:《凤凰周刊》2009年21期,作者:徐庄,新疆作家)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0 17:41 , Processed in 0.02335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