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780|回复: 5

[人物] 澳籍华人摄影家徐家树《心境》摄影展在兰州举行(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澳籍华人摄影家徐家树《心境》摄影展在兰州举行(1)
2009年8月10日 16点36分  来源:西北网  作者:贾笑云  
关键词:  徐家树 

[下一页]
[1] [2] [3] [4] [5]

  

【本文摘要】 2009年8月6日晚,澳籍华人摄影家徐家树《心境》摄影展在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举行。国内摄影界人士100多人参观了影展。徐家树《心境》摄影作品运用现代电脑技术,将藏区的摄影作品进行艺术加工、二次创作,展现在影友眼前。

  

  

徐家树摄影作品。 贾笑云 摄

  

  

徐家树摄影作品。 贾笑云 摄

  

  

徐家树摄影作品。 贾笑云 摄

  

[下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黄河)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家树回答影友提问。 贾笑云 摄

  

  

影友提问。 贾笑云 摄

  

  

影友提问。 贾笑云 摄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黄河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友提问。 贾笑云 摄

  

  

徐家树与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馆长王西野(中)等交谈。 贾笑云 摄

  

  

影友交谈。 贾笑云 摄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黄河)
打印字体: 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大学女作家谷雪儿与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陈功章参观影展。 贾笑云 摄

                        徐家树与他的一世两界

                               (谷雪儿)

  诗思何为?禅思何为?崇尚精神肉体和灵魂的人,必定热衷于高尚。当高尚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坚守,就成了防卫。

  镜头,是领悟生活感官的艺术,也是洞察生活意义的目击者。

  在一切的年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作出了相同的解释,用文字,用旋律,用绘画,用镜头,用影像,这些不同的表达为我们开启了神妙的天地,让我们为之仰慕,为之赞叹。然而徐家树的镜头魅力,充满生命的神秘,描写生命的微笑亘古而悠长。无论你置身的悲剧,或你所赞美的生活,你所拥有的生命,你所看到的苍生大地,还有赋予我们活着的山山水水。总觉得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不陌生,就是因为徐家树的镜头拉近了人类与万物的距离。

  徐家树镜头的神秘和生命的神秘是在一个运行的轨迹上,都具备了源于本身的魅力判断。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曾说:“活着,意味着长久生病”。然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为这个“长久生病”的岁月挣扎地活着,这当中缺少了信仰高度,也违背了生命的物理规律。欣赏徐家树的镜头艺术,在交错叠加的视觉里,那是至上的生命质量的追求,是一世两界的灵魂最高境界。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述,最本质的感叹,具有来自他内心掩饰不住的体貌特征。没有浮夸的表情,没有张扬的技巧。人与万物,万物与灵魂,在反传统的镜头里那么融洽地相处,并繁荣他的真理。他的敏感和忧郁是那么和谐,甚至执迷于价值的追问。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断定徐家树的摄影作品饱含了哲思,是神圣的朝圣者,是一首关于人性永恒的诗歌。

  高亢悲壮的审视与反思,这个坚守价值回顾的事业,无疑是精神的历险与殉难。徐家树的摄影作品境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达观思想,是对生命价值的宣誓与呐喊,对生与死的赞美。没有故作深沉,只是运用了奇妙的科技手法,把矛盾,冲突,追问,怀疑,这些常见的社会和心理疑难问题简单地交织在一起,于是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宽容与祥和。

  徐家树的摄影作品是一门想象性艺术,他在表达审美意象的时候,有能力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原则和审美纯属个人而非社会的一种关注。他借鉴了佛家生与死的哲学观点,把情感归于高尚的理想境界,感极而悲矣,也不泛闲居寂寞之情。

  徐家树内心追求的大惑,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智慧地运用神秘,迷幻,来到达他心灵的挣脱——自由与枷锁虔诚的抗衡。

  这正是仁人者,仁心者,起伏变化的情绪,所带来的视觉和思想上的震撼,也直接奠定了作品价值上的双重性赋予。

  一世两界,常乐我净!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黄河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后记

  徐家树: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了孔子、老子和佛陀,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东方的芸芸众生,成为环绕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实践。他们的教义指导我们精神的修炼、指点我们肉体的净化、指引我们灵魂的去向,以此我们产生敬畏,由敬畏始能自律我们的行为,促使人性趋于完美。据说爱因斯坦晚年信奉基督教,他说,证明上帝的存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敬畏之心。人的精神、肉体和灵魂相互交缠混为一体,展现出错综复杂的生命图像。它们不但占有丰富复杂的内心空间,还跨越了过去、当今和未来的生命历程。然而,传统摄影术的瞬间性和纪实性,已不能充分表达这种重叠倒错的时空关系和不可见的心灵活动。这种摄影技术上的困境,成为一个潜在于我内心并要去突破的问题。

  好几年前在布达拉宫前的小书店购得《西藏生死书》,在随后的二十多天行旅中,曾断断续续读了全书,感受深刻。2008年初,当我重读它时,有了灵光一现似的启发:以古老藏文化虔诚的精神信仰为线索,用现代数码图像处理软件为工具,去表现回归自我的心灵历程,以及在小我中发现真我的生命探索体验。图片的创作是从2008年中国历的年初一开始的。这一年里好几次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旅行,旅行正好提供了一种精神上“退出和复返”的机会,可以暂时从繁复的凡俗生活中退出,创造出精神和肉体得以休息和冥想的环境。因此,当我在原始而无人迹的山丘河谷中往返;在雪白无际的干枯盐湖上徘徊;或在被狂风巨浪环抱的海岬尖端凝望时,都有机会去体验时空无限、人生无常。又当黑暗降临大洋洲棕红色的古老原野,傍着营火,仰望满天星空,可以静思宇宙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

  待2009年的中国春节到时,六十幅作品完成了。我把它们取名为《心境   肉体精神灵魂的敬畏》。记得在《人的宗教》一书中,休斯顿·史密斯把人的生命看成一幅巨大的挂毡:“我们却从其反面来面对它。使它的外表看来像是线和结的迷魂阵,其大部份看起来都是混乱不堪的。而智慧传统乃是人类最持久而认真的企图,要从挂毡的迷魂阵这一边去推测其正面的图案,来赋于整体意义。”我想,这六十幅图片会不会是挂毡正面可能显现的图案呢?

  我选出了《西藏生死书》的六十条摘录文字,使文字对非视觉性的内心思维活动,有一些可见的探索思路。但我认为文字摘录并不应是作品的简单说明,作品也不应是书本的图例。因为我常常想,每一件艺术作品创作的完整过程,还应该包括观者观看作品时产生的共鸣。每位观看者自身丰富的心灵感受和生**验,以及各自对儒、道、佛的参悟和实践,自会对作品有丰富和独到的解释。再进一步,也许还能引发他们去发现‘生命挂毡’正面更为多彩的图案!

  
新闻热线 13893311678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黄河)
发表于 2009-8-1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徐家艺术人才,真的是热血沸腾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0 17:00 , Processed in 0.03054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