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3

[评论] 孙涤:从徐姨谈到双重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4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孙涤:从徐姨谈到双重原则

2009年07月14日 08:14凤凰网财经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进入孙涤专栏主页>>

孙 涤  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终身正教授

【凤凰网财经专栏/专栏作者 孙涤】记得多年前胡同里的一位街坊徐姨,在邻居中很有特色的一个人,快人快语, 说着说着她就会转到同样的话题,“我的媳妇真不像话,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不像我女儿老想着我,什么东西都搬回家!”这段“多乎哉?不多也”的高论,你就是想忘也忘不了。

读者也许马上就认得出,徐姨犯的毛病,以时兴的话来讲,就是“双重原则”;我幼时只是听听而已,多了些阅历后,想法就多了起来。 对徐姨的这个论调,她的亲家母会怎么想?她的儿子、女婿、以及老伴等又会怎么考虑,徐姨的问题显然不止牵涉到“双重”,而是“多重原则”。

英国政客常说的那句,“国家但有永久的利益,而无所谓永久的朋友或敌人”,每为世人所乐用。然而“国家的利益”究竟怎么来界定呢,和你我的利益有无联系?和其他国民的利益又是怎样联系的?在国家的名义笼罩之下,你、我、他的利益都一致吗?本国和多个他国的关系的相对权重又需要如何界定,他国们的利益都是同等的吗?我们至少明白,这些关系是在事件发生前早就界定了的。

相比之下,儒家的伦理倒显得比较实在,尽管不够与时俱进或落伍的事经常发生。儒家把“个人”界定在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一系列圈子里,谓之“差序格局”, 人和事同我”的关系由此界定明晰。有个情况可为这亲亲疏疏的关系佐证,对于家庭和亲属成员的称谓就属汉语中最多,高达350个, 而其他的语言里平均只有20-25个,英国的文明传统较为久远的缘故吧,英语里这类称谓约莫有60个。翻译和阅读外国长篇小说时,你要是能弄明白姐姐和妹妹、堂兄和表弟的区别已属一大成就,别提区分什么曾祖父和姑奶奶之类的了。

历史中的中国社会和我们的实际相差实在太遥远。就拿开放以来,从小乡村的瓦解,走向市场化之后的情况,市场重新界定的“差序格局”也在不断变迁,我们何以自处?

日文中“我”是“私”(瓦打西),有没有贬义我不甚清楚,但在汉语里,“私”在传统的语义中绝对带有贬义。在替自己申辩或谋求自身利益时,也是底气不足,常常模糊成“我们”,企图使人把“小我”曲解成“大我”。但要是没有了“我”这个个体作为“圆心”的存在,一大堆人伦差序的同心圈又安能摆布?传统上,中国人有着很精妙的安排:只讲分子(家庭)而不讲原子(个体),不能再往下分。于是分子成了圆心,原子茫失其中。人们常常痛心疾首地批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里面的“沙粒”其实是“一个家庭”,而不是“一个个人”。 运用这层道理,徐姨和常人一样,按潜规则来办事,她把自己看成圆心,并从自己出发,来衡量同女儿(她外孙的母亲)和媳妇(她孙子的母亲)的关系。如果徐姨把女儿包括在“沙粒”里面而把媳妇排除在“沙粒”之外,其实她在按“同一原则”办事,在逻辑上并没有犯“双重”或“多重原则”的问题。至于将来外孙和孙子谁对她更亲,眼下还顾及不到呢。

究竟应该如何来界定“我”?要是不能定位“我”以及衡量自身利益的话,其他人和事是增进还是促退“我的利益”, 就会无所适从。

一个人赚了多少钱、担任过什么职位——“社会转内销”的评价,以及他长的相貌、健康怎样、个性如何——“内生转外销”的评价,显然都不足以充分或本质地界定这个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而不仅仅是别人的工具或依赖于某种与他人的关系,要靠他的“自觉追求”方能完成。 应该由自己所关切的,尤其是自己所爱的事物的总和来界定。

有些东西只是市场所关切的。譬如,吃鲍鱼和打高尔夫球,市场通过它们赚取利润,而你通过它们来显示身份或取悦客户,它们其实是追求其他目标的工具,对界定你之为你的用处并不大。至于你个人真正在乎的极致,即人们称之为“爱”的,是这样一种关系:施爱者(A)把被爱者(B)“内在化”为自己,也就是,A把同B的关系当作目的本身,而没把B当作手段去实现A其他的目标。这样,A是把B的利益等同于他自己的利益的,并且不在乎为B牺牲一些(甚至全部)自己的利益。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对A来说,B须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不是一类对象中的代表。比如说,我爱美女,任何女人凡是足够漂亮我就爱,这样的爱其实不配称作“爱”,远够不上关切的极致的标准;又如,你看重和C的友谊,因为C最近提升局长了,或者你爱上了D,因为D的舅舅升任本市书记了,之类,你和C、D的关系实际上不过是手段而已,谈不上你真正“在乎”他们。同理,某人说他爱自己八岁的儿子如同他爱所有八岁的男孩一样,那么他的“父爱”无异于扯谈。

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父亲携子在江上游船。突然,儿子和另一个小孩落水,行将溺毙,而父亲只可能救起一人,他该救谁?如果你是真正的父亲,这还需要问吗?对于一个正常人,还需要其他的答案吗?假设落水的两个人中,一个是你的爱人,另一个则是陌生人,而你却还在犹豫到底去救谁,你的爱人会觉得你爱她吗?你们的关系有没有早就出了问题?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绝大部分人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逐渐富足起来,这令我们由衷感到骄傲。开放的成果中意义更重大的,是每个人都更有可能按他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听任别人的指使或某种教条来生活。生活选择的自由度和多样化要比人们能掌控多少物品量更重要,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真意。其中,能够无羞愧地表達对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的爱,以及对自己子女后代的爱,这些最基础性选择的满足,我个人认为,是改革对我们中国人最伟大的贡献。

如果我们还得象以往那样,非得以“社会强制转内销”的价值观蒙着面生活,那就太可悲了;以此来强求别人的,就未免太伪善了。

今晚夏风阵阵,不禁又想起当年弄堂里徐姨摇着大蒲扇跟街坊絮叨的情景。徐姨被迫受的正规教育也许不多,但她对生活与人性的道白却质朴得很。

发表于 2009-7-1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文章就是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发表于 2009-7-1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分享谢谢! 非常好
发表于 2009-7-1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0 22:16 , Processed in 0.03485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